农业科技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2021-12-03 12:38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
关键词:载体科技农业

姚 升(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引 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一个高度融合的农村产业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高水平稳定状态后,对农业质量提升、效益提高和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必然要求[1]。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业的缺失是造成农村空心化的根本原因,通过产业兴旺聚集产业,进而吸引人力、资金、技术及其配套服务业,是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逻辑过程[2]。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同时也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基础和依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经历了三次改革,打破了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引导科技人员进入科技主战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大幅增加了科研经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数量、政策强度、政策目标力度和政策措施力度均呈现出整体性波动增加的趋势,农业科技创新政策表现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政策措施侧重管理体制改革层面的特征[3]。农业科技进步创新突出,重大农业科技研发取得突破,中央到省、地、县、乡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的重要基地[4]。通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不断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超级稻推广项目等持续推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推动作用日益增强,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提高农业科技对乡村产业的支撑作用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向;并且由于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因此强化农业科技对乡村产业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充分释放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围绕重点技术攻关、创新转化推广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激发产业发展创新力、提高产业竞争力等关键环节,破解制约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升科技支撑绩效;实现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成果价值链与利益链的深度融合[5]。

本文从技术供给主体、生产过程、产业链、载体四个维度分析了当前农业科技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并进一步从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创新管理体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加强人才培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农业科技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分类

(一)从技术供给主体维度的模式分类

从农业科技供给主体的角度,根据由不同供给主体所主导,将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农业科研院校主导模式、涉农企业主导模式。

1.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在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中是系统行为的重要参与者。政府行为对于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对农业科技进步方向的引导、支持、协调、规范和服务方面,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统筹布局和建设者。

以政府部门为核心主导的模式,政府在这种模式中作为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依托结构性的各级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多级联动地实现农业科技对乡村产业的有效供给,属于最基本的模式类型。政府主导型模式特点在于其强制性、权威性,所供给的农业科技多为公共性和公益性,社会效益显著。优点在于科技供给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成本的发生,具有财政资金的保障,且乡村产业对于农业科技拥有较强的剩余控制权;缺点在于,由于以政府逻辑为主导,导致政府的农业科技供给与乡村产业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之间出现不匹配的概率相对较大。

2.农业科研院校主导模式。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目前仍然是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主要体现在其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及科技创新的执行方面[6]。从对未来的展望,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将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实现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为核心主导的模式,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在这种模式中成为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在这里,主要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各省(市)、各地农业科研院所构成的三级科研机构,以及各省的农业大学,在实践中以科研团队为基本单元与乡村产业实现对接,所供给的农业科技通常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是当前主流之一的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模式。

农业科研院校主导模式的优点在于农业科研院校与乡村产业在农业科技的供给与需求过程中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一方面农业科研院校为乡村产业提供科技支持;另一方面也同时依托乡村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在这种模式中,通常是乡村产业以自己的科技需求为导向搜寻农业科技供给主体,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得该模式具有较强的契约性,同时由于农业科研院校本身的公益性,也决定了乡村企业具备一定程度的农业科技剩余控制权。缺点在于需要平衡基础性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并且也需要解决成果转化、推广等问题。

3.涉农企业主导模式。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型、创新最终成果的易转化性、创新过程的高效性及涉农企业对科技资源使用的开放性决定了涉农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7],应充分重视涉农企业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潜力,创造有利于涉农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以涉农企业为核心主导的模式带有很强的商业性,所供给的农业科技多为市场型农业科技,具有明显的私人产品属性,表现出显著的排他性、竞争性和独立性;涉农企业与乡村产业同时在市场中进行双向搜寻,由于农业科技的供给方以盈利为导向,因而其优点在于科技供给相对其他模式更具效率,农业科技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性相对较高。但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即契约性较弱,相较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和农业科研院校主导模式,涉农企业主导模式的契约性最弱,且乡村产业对农业科技的剩余控制权相对较弱,通常这种模式需要政府部门在其中主要处于监督者的位置。

(二)从生产过程维度的模式分类

从生产过程的角度,可根据农业科技在乡村产业不同生产环节的着力,将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分为产前支撑模式、产中支撑模式和产后支撑模式。

1.产前支撑模式。产前科技支撑模式聚焦乡村产业产前投入环节,关键技术供给集中在育种、土壤研究、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业装备的研发等方面。产前科技支撑是农业科技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起点,支撑路径以新技术的研发、引进为主;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直接影响到产中和产后科技支撑的效果。

2.产中支撑模式。产中科技支撑模式聚焦乡村产业产中环节,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支撑路径以各类农业科技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实际操作与运用为主,通常包括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等;也包括各种农机和设备的运行与维护支持,物联网和互联网在智能农业中的使用;还包括生产模式的创新与改进等。产中科技支撑在整个生产环节中发挥着连接产前和产后的核心作用,一方面会倒逼产前环节科技支撑的改进;另一方面关系到产后环节科技支撑的实施。

3.产后支撑模式。产后科技支撑模式聚焦乡村产业产后环节,重点在于废弃物处理技术(秸秆青贮与氨化技术、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养殖场清粪技术、臭气处理技术等)、流通技术(标准化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冷链物流技术、流通模式改进、食品安全溯源等)、终端零售技术以及售后服务技术等。产后科技支撑在农业科技支撑乡村产业的各个环节中起到保障作用,同时也会对产前和产中环节科技支撑乡村产业的发展起到反馈和倒逼的作用。

(三)从产业链维度的模式分类

从产业链的角度,可根据乡村产业在产业链上的不同位置,将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分为产业链上游支撑模式、产业链中游支撑模式和产业链下游支撑模式。

1.产业链上游支撑模式。产业链上游支撑模式指农业科技对以现代种养业为典型代表的,位于产业链上游乡村产业的支持,这类乡村产业具有基础性、原料型和联系性强的特点。产业链上游乡村产业所获得的多为公益性和公共性农业科技,由于这部分乡村产业位于价值链下游,相应的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和附加值率相对较低。农业科技对乡村产业的支撑效应不仅体现在对上游乡村产业的影响上,同时这种科技支撑效应也会通过乡村产业辐射至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其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基于产业链上游乡村产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这种科技支撑效应在产业链三种模式中辐射范围最广。

2.产业链中游支撑模式。产业链中游支撑模式是农业科技对位于产业链中游乡村产业的支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和附加值率等均相对较高,并且随着农产品加工业从初级加工到次级加工再至精深加工的推进不断提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中心,能够实现前延后展、左右拓展、带一促三,从其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链接功能的角度出发,农业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业支撑效应的重点体现在对农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上。

3.产业链下游支撑模式。产业链下游支撑模式是农业科技对位于产业链下游的乡村产业,如对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提供支持,通过基于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代表的科技支撑改进生产经营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创新核心服务成为促进产业链下游乡村产业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这种模式中的农业科技具有应用性、系统性和集成性,以及信息、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突出特征。

(四)从不同载体维度的模式分类

从不同载体的维度,根据承担农业科技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不同载体,将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分为项目载体模式、园区载体模式、基地载体模式以及合作社、协会载体模式。

1.项目载体模式。项目带动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分散、重叠、弱小、封闭的科研资源,聚集优秀科技人才合力攻关,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农业科技支持。所依托的科研项目从来源包括政府类科研项目、非政府类项目。其中政府类项目可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厅级等不同级别,或者基础研究类、行业共性和公益类、前沿和战略性高技术类等不同类别,较为有代表性的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非政府类项目主要由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的各类项目,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亚洲银行贷款项目等。

由于项目任务书的关系,以项目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支撑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带有较强的契约性,能够实现多部门融合;并且由于这些项目在研究目标、拟解决关键问题等方面非常清晰,使得该种模式带有很强的指向性;而且由于项目验收约束的存在,使得该种模式的支持效应具有很强的可考核性。缺点在于项目结束后想要继续相关领域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研究的延续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2.园区载体模式。农业园区是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的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新型组织形式[8],它以科技为核心,实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产业的高效结合,是构建区域农业特色、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地,具有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制的特点[9-10]。农业园区是科技支撑乡村产业的重要载体,园区内科技供给的数量集中、速度加快、周期缩短,利用农业园区内大量企业集中、集聚效应显著的优势,借助农业园区大、中、小型企业搭配,不同级层企业相互配合形成的网络体系对乡村产业进行农业科技供给,改造传统产业。

园区载体模式的优点在于其突出的示范带动作用,技术溢出效应在该种模式中得到充分发挥。从技术创新溢出理论出发,技术创新源头与其周围空间之间存在的“位势差”是产生技术溢出的条件;以新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为主要目的[11],有效对接科研与生产,是区域技术创新的源头,是区域农业发展的技术增长极,其较高的“位势能”必然促使技术创新向周边区域溢出[12];同时,园区也是区域创新要素聚集的组织载体,以利益机制为纽带连接起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户,实现科技、市场和生产的融合,通过产业拉动和技术溢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基地载体模式。基地载体模式与园区载体模式类似,充分发挥基地(主要指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在农业科技创新链条中衔接创新与转化的关键作用。在基地载体模式中,对乡村产业的科技支撑路径主要以科技引进、示范、转化和溢出为主,而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作为由农业科研机构组织建设和管理,以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开展公益性科研实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的综合实验平台[13],其对乡村产业的科技支撑路径以科技创新为主,农业科研试验基地最主要的功能是科学研究,同时也是科技成果的原创地,是农业科研试验站的升级版或者扩大版[14];由于基地载体模式中,农业科研机构承担起科技创新的主体角色,从主体属性的角度出发该种模式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公益性。

4.合作社、协会载体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15]。合作社、协会载体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作为组织载体,根据产业结构、生产规模、产业链薄弱环节、农户需求的特点,发挥其组织、管理和协调的作用,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农业科技支撑。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充分利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衔接市场、企业与农户的辅助功能,一定程度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组织化程度;缺点在于,由于公司、合作社与协会以及农户三者间的地位不平等,从而降低了该模式的稳定性,比较容易出现利益纠纷。

二、农业科技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制度设计

农业经济最依赖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技术变迁,在不同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的差异将导致技术变迁路径出现差异。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特点及相对优势确定农业科技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模式。加强地区内部和区域间政策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从农业科技、乡村产业以及二者之间衔接等方面出台具有关联性的组合政策手段,为农业科技支撑乡村产业发展构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企业集群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如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等),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二)创新管理体制

理顺政府部门设置,改变僵硬的体制,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整合管理机构,减少关卡,提高办事效率。政府部门加快完成自身角色和职能的转变,重新认识、充分发挥自己所扮演的协调者、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为农业科技进步以及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管理机制保障。

(三)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针对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未来方向、重点领域和指导原则;出台相应短期行动计划,以重大工程为抓手,通过实践探索完善具体思路与实现路径,深度融合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发展。对确定的有助于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一企一策”的方式进行,构建充分释放各类支持模式效应的规划机制。

(四)强化财税金融支持

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政策的支持与激励。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支出量和税收变量,发挥财政支出和税收的乘数效应,催动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倍数效应;提高财政在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保障作用,不断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增加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增加信贷投入,为小微企业贷款等业务开通“绿色通道”,强化支农惠农投入保障,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和保险覆盖面;等等。

(五)加强人才培养

人力资源是主体性资源和高增值性资源。发挥人力资源在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中作用的路径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通过各类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依托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工程,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二是加强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专业性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人才保障;三是通过社会性公共投资培育乡村产业中人力资本红利,为提高乡村产业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提供人才支持。

(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是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道路的建设和养护,支持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改善;升级农村物联网、互联网建设工程,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改善仓储、物流等流通设施条件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猜你喜欢
载体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以葵园为载体构建英语开放的现代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