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2021-12-03 12:38李亚光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人文核心学科

李亚光(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关于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问题,我国教育界一直非常重视,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这里所说的核心素养,是指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必备的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

从国际上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开始的DeSeCo(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在国际和跨学科的背景下,通过与科学界的密切合作,向国际社会提供了核心素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框架,其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和九个二级指标。研究认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①。

我国教育部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②。2016年9月,我国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方面的素养。

二、高校历史学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是最能够体现历史学科价值的关键因素,是历史学科所固有的,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通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能力和素养,是任何阶段历史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在这一点上,高中和大学历史学科的目标和要求是一致的,但二者在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上又有所不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培养,最后使学生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等院校的师范专业认证对于相关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也提出了要求。高等院校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史料的解读与运用素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素养;逻辑与批判思维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价值观形成与判断素养;认知、适应素养;反思、实践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等。通过以上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获得有益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知识、最关键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最能够促进学生终生发展所必备的历史思维。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素养以后,才能够将其外化为各种能力,解决各种问题。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具备积累整合、语境交流、联想推理、体验感悟、鉴赏创造、包容借鉴的各种能力。高校核心素养培养至关重要,历史学师范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中学历史教师,他们肩负着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艰巨任务。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人的培养的重大意义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是立德树人的前提条件。

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性,即普及性、大众性以及专业性。历史学科是人类科学中富有文学色彩并有趣易懂的学科,非常大众化。正因为历史学科涉及一个国家众多民族的自身发展史,因此,无论是从事哪一行业的人,都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是通识教育和全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专业教育来看,历史学科也有助于培养历史专业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为历史要求人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要求人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看待事件,要求人们用普遍联系的逻辑思维去分析思考问题。因此,历史学教育既是一种基础性、常识性教育,又是一种历史思维训练的研究型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人文素养培育也是历史学科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历史文献《易经·贲》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即教化。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等三个方面。历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重视人在历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化(教育)的社会作用。

历史学科与其他众多的人文学科一起,共同承担着人文素养培养的艰巨任务。虽然人文学科提供的不是如物理学、经济学那样实用性的知识,但是在人文学科中所受到的思想熏陶可能会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自然也会影响人们面对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以至于影响世界的变化和走向。人文学科的研究也是具有“实用”性的,尤其是人文学科中的历史学不会也不应远离现实,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应该关照现实、服务现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智慧,并推动史学研究的提升和进步。

总之,历史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意义和作用。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对于过去事物之所以发生兴趣,并不只是因为它们有一度存在过”,而是这种历史存在与当今生活的关联。换句话说,“我们自己的民族的过去事物必须和我们现代的情况、生活和存在密切相关,它们才算是属于我们的”[1]。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无法割裂,历史是文明的纽带,是民族的传承,是我们从中汲取知识、形成人文素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历史研究与历史学科日益得到重视

(一)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反映出国家对历史研究的高度重视

2019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学重要性的高度概括。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将“历史思维”列为领导干部需要提高的六种思维能力之一。

文化自信要从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开始,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唯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为最发达。”[2]事实上,历史承载着文明的延续,传承着民族精神,蕴含着治国安邦的经验和人生智慧,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可以使我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历史学科确实应该受到重视。

(二)高考制度改革体现国家对历史学科的重视

2019年全国8 个省试点进行高考改革,高考的内容和方式体现着对中学阶段学生培养的根本要求。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两种,前者包括:语文(含民族语文、汉语)、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这是必修课程,决定着中学生基础素养的培养;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是传统的理科课程,关系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是传统的文科课程,具有人文素养的发展功能;还有艺术(包括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在选择性考试中,考生首先在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自主选择一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然后在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4 门科目中自主选择2 门作为再选考试科目。选择考试从2021年开始实施,每年组织一次,与当年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同期进行。2019年《辽宁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规定: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含劳动实践)。到2021年,要初步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可见,在3+1+N 模式中的“1”为历史科目的可能性为50%,这反映出在高考科目中历史学科被重视的程度大大提高,这是基于历史学科是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这个认识上的一项重大决策和正确选择。

从高校需求的角度而言,历史学科受重视的程度也会大大提高。高校历史及其他人文社会学专业招生对选考科目应为历史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基础教育对历史科目的重视程度。高等院校在招生的过程中一定会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毕业生学科专业基础的需要,对每个具体专业提出选考科目要求。例如,各高等院校历史学(师范)专业的首选科目一定会是历史,如果再选科目不限,则考生在三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只要选考历史就可以报考该专业,对其他两门再选科目没有要求。高校将按照选考物理、选考历史两个类别分本、专科来分列招生计划、分别划线、分别进行投档录取。在历史专业之外,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相关专业,如中文、哲学、新闻、艺术、政治、外语的选考科目,也一定会是历史。可见,历史学科受重视的程度大大提高,已成为大文大理综合考量选拔人才中偏文科的代表科目。考生志愿由“专业”加“学校”组成,采取一所院校一个招生专业为一个志愿,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历史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因为历史学科能够帮助学生确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具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树立家国情怀。毋庸置疑,历史学科在帮助青少年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无论是否从事专业历史研究,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具有逻辑与批判思维、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等,这正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所在。因此,高校历史教师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和传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高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主客观原因导致大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不够

这是大学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及其他核心素养培养面临的主要障碍。一些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想的启迪,只注重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效果,被动地参与教学而忽视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和阐释不够,缺乏在课堂上的个性展示,教师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没有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照本宣科、教学程式化,几年甚至十几年不更新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仅把教学当成是谋生的手段,更有甚者将其作为有利可图、追逐名利的一种手段,违背学术规范,甚至学术造假,丧失了教师的职业操守。

从客观上看,高校教师的评职压力很大,学科评估等对科研的重视使得科研受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教学,这必然使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中。项目、论文、奖励是教师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另外,教师还要承担指导本科、硕士、博士论文的任务。高等院校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增加,分班上课又增加了教师重复上课的时间和工作量。教师梯队的不完善使得有的教师一人要承担二百余人的授课任务,而合班上课又难以保证课堂上的交流质量,课堂教学难以与学生达成深度交流的目的。这种匆忙、竞争和焦虑的生活几乎占据教师生活的全部,使教师几乎没有思考、阅读、辩论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被教育技术所束缚

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PPT 的使用将教师的讲授束缚在课件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疲于记录课件上的内容,无法顾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被教育技术所束缚的教师,越来越依赖课件,使授课变成了对课件的叙述和讲解,授课变得毫无风格与艺术可言。长此以往,教师就会成为机器的附庸,抹杀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个别教师除了复制与粘贴以外,已经很难为教学提供新的血液,更无法提升学生的素养。换言之,教师的教学处于凭良心工作状态,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制约性,继而缺乏质量保障。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与教师结构不完整

课程设置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应该开设的课程没有专业教师承担,以及因人设课的现象,甚至一旦某位教师退休或调离,这门课就会就此闲置、无人接替。另外,按教师个人意愿设课的现象在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中也存在。这说明人才引进和梯队建设是一个大问题,教师梯队建设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更需严谨、规范、合理。

总之,本科生培养中的教风问题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投入教学精力不足、教师授课受制于课件而缺乏感染力和引领作用、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师结构不合理,这些都制约着核心素养的培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基于高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几点对策

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分别为中国教育和中国本科教育提供了指南,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已经开始了。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年6月20日,教育部吴岩司长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改变高等教育的形态、结构、理念、标准、技术、方法、评价、体系。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来一场革命,从物理变化必须到化学变化。可见,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大变革阶段,高等教育的变革要适应国际形势、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也要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变化。新文科将是这种变化在文科专业设置上的表现。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针对国家正在进行的顶层设计,规划推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高等教育应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自己的思路、理念、标准、方案。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核心素养培养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本人应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性知识,教师平时要多思考、多读书,以科研反哺教学。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切忌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教师必须承担起启迪学生智慧的责任,如果教师没有独到的见解,就很难引领学生思考并形成独立的思维;如果教师没有对历史的感悟,也很难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及价值观教育。因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历史学科作为所有社会科学的基础,以无可替代的时空内涵和认知深度,可以起到心智启迪、价值观确立、能力培养和情操熏陶的作用。大学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与历史对话,让人文素养成为教师行为的导向,以良好的形象、崇高的职业道德,教育并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

高校历史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历史教学注重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认识社会变迁的规律,进而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正确认识和适应社会,能够辩证地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社会情感,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可见,历史教师责任重大,既要负责挖掘课程资源,提炼人文教育内容,让教学内容鲜活生动起来,又要提升自身文化品位,创设历史思政课堂,促进学生对人文思想的理解。因此,学校必须调动高校历史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打造金牌专业和金牌课程,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

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接受严肃的职业责任感教育,增强对自身职业光荣感、责任感的认识,强化教师对职业的权利和责任认识,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按时上下课等规定是教师必须遵守的教学规章制度,而真正发挥智能上的引领作用,上好每一门课,达成教学目标才是教师能力的重要体现。经过几轮教学,熟悉教学内容,深挖知识内涵,逐渐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才是师者应该必备的能力。教师需要终身学习,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新的理解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对人才培养真正尽责。

学校应该给教师以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还要让教师看到自己有进步空间和发展空间。一方面,高校要创造严肃、认真、自由、合理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让教师以教学质量高、教学评价好为荣,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还要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让他们自觉自愿而不是被动地完成教学工作。教学要符合教育规律,教学改革要经过严格设计、论证,教学无小事的观念应该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放在心头的准则。

总之,高校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应具备深厚的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目前,高校历史学专任教师几乎都是史学博士,在经历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专业训练之后,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思维,善于比较历史现象、发现历史问题、总结历史规律。在对国家、民族、集体、个人的关系上,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系统的思维模式,对学生具有引领作用。因此,学校要在政策上体现对教学的重视,让教师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使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举。教师既能在课程上下功夫研究、琢磨、创新,也能用科研反哺教学,让教师真正从内心重视教学、投入教学,发挥历史教师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对教学的监督和总结

高校教学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监督机制,如:领导听课与教学巡视制度、教师互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考核机制的规范管理制度等,这几项制度都属于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定期听课和巡视会促进教师更认真对待课堂教学,学校应该定期统计、反馈领导干部及教师的听课情况,这也是学校对教学重视的表现。教学督导团队对教学进行督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质量监控办法。督导的意见可以反馈到“督导网络平台”上,每一位教学管理者和教学参与者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看到公开发布的督导团的听课意见。学校应定期组织专家对本科生课程考核和管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平时考核作业、期末试卷内容及分数情况、期末课程考核和试卷批改及归档工作情况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地检查和督促,总结反馈意见,落实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举措对课程进行全周期、全阶段的学期跟踪,可以让教师重视教学纪律、教学质量,促进本科教学水平全面提高,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在检查督导约束之下,教师会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更加认真对待每一门课,这是毋庸置疑的。压力会产生动力,缺少了制约和监督,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投入就会弱化。督导制是一种好的制度,督学、督教是必要的,但是,督导应该是相关专业的专家,能够熟知教学目标和该课程对人文素养培养的作用,能够对教师的授课起到帮助改进的作用。

各教研室通过教学研讨总结和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也是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必要举措。

(三)核心素养培养承载课程的科学设定

课程的科学设定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核心素养的承载课程是指在该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课程。从大学历史学科所开设的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即主要承载课程来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不过,在目前的教学中,大多数大学历史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于人文素养培养的思考和实践还远远不够。例如,到底应该设置哪些课程?哪些课程是人文素养的承载课程?这些课程应该在什么时间开设?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如何?怎样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挖掘培养人文素养的素材?怎样使学生接受并内化为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构成了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包括课程实践、课程见习、教育研习、微格教学等。活动课程包括社团活动、社会调查、技能竞赛等。课程板块包括课堂教学准备、学生发展指导、课堂教学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等。按照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金课”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是指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特点。“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教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活动有较高要求。

在教育内容方面,课程设置的选择标准应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及围绕“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最有价值”来设计。教学不是进行纯粹客观知识的传授,而是力求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唤醒受教育者的价值自觉,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适合自己的高质量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理想,并鞭策他们为之努力奋斗。课程设置中应该有夯实基础的必修课(包括基础课和核心课)、限选的专项课程、任选的提高课程以及任选的拓展课程几部分。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教育、学科教育、教师教育应有机结合,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分配应该得当。大学历史教学提出的培养目标必须突出专业特色,如形成鲜明的历史思维、扎实的历史学素养、较强的史料解读能力等。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接受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的状态。师生都要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主角,而只是主角之一;学生也不再是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方法需要改革,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活动中学习、探究式学习、目标基础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团队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想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必须注重探究取向的教育,即在教学中注意三点:重自主、重过程、重思维。从知识形态到问题形态,再到方法形态,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形态。在教学中以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导向,确定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将教师与学生的思与学相结合。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环境与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学生要在教师的带动下参与教学、独立思考,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带动学习,并在学习中促进问题的解决。真正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与复述,而是还要不断深化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

(五)强化课程评价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的相关度

考试要求与课程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应该匹配。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实践考试,其结果都应该有明确的评分标准,评分方式不应雷同。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完全的自由发挥就失去了考核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目前正在开展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据认证标准对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质量状况与办学资格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旨在证明高校师范类专业在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够达到的既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此类标准作为客观的评价,可以强化课程评价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的相关度。

总之,高校历史学科如何实现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具体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是高校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①De Se Co. T he d 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R].OCT. 8,2019. From http://www.oecd.org/pisa/35070367.pdf 所提出的三个一级指标:一为在互动中使用工具;二为在社会异质群体中互动;三为自主行动。

②European Commissi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 earning: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R].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7.所提出的八项核心素养为:一为母语沟通能力;二为外语沟通能力;三为数理和科技基本素养;四为数字(信息)素养;五为学习如何学习;六为社会和公民素养;七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八为文化意识和表现。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教基二〔2014〕4 号。网址为: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猜你喜欢
人文核心学科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