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城县林坊中心幼儿园 官慧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多帮幼儿创设交流的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然而一直以来,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语言教学活动本身,忽视了幼儿语言发展的支持性环境,将幼儿局限在教师设定的话题中,使他们原本活跃的思想少了发展的空间,也就错过了许多语言发展的极佳契机。众多实践已经向我们表明,幼儿的语言学习重点不在“教”,而在于给他们创设主动应用语言的支持性环境。
在日常教学中,幼儿教师一直致力于为孩子创建平等、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忽略了那些更为自然和天然的语言发展途径。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教育资源,积极开发使用那些更为自然的语言环境。
例如,每天早上入园比较早的幼儿,大多都会积极主动交流在家的趣事,这是他们一整天“美丽心情”的展现。在这种环境中,他们的表达更热情,自然就会使用自己所有的美好词汇,且也会非常愿意聆听同伴的倾诉。这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孩子延长他们自由交流的时间。当开始早点或者午餐时间时,教师可以让孩子猜一猜都有哪些美味的食物呢?这样真实而丰富的生活情境,自然就又给了幼儿语言表达极大的刺激,使他们想说、愿说、有话说、抢着说,进而成为交流的积极参与者、语言表达的加工创造者。“八宝粥”“油焖虾”“啤酒鸭”等,就是孩子对早点、午餐喜爱的美丽表达。
再如,教师可结合季节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利用自然环境,带领孩子一起走进春天、感受夏风、领略秋韵、牵手冬季。在这些亲近自然,又不受空间约束的活动中,孩子不仅会认识各季节的花草、水果,亦会自然地迸发出与他们色彩对应的词句,“绿油油”“亮晶晶”“红彤彤”等,丰富了孩子的词汇,提升了他们的表达技能。
心理学家指出,开放、平等的环境更容易引发幼儿愉快地交流,给他们提供锻炼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良好机会。开放平等的良好环境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构建的。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从幼儿的需求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构建环境。游戏、活动、情境创设等是常用的环境构建方法。幼儿天性喜欢游戏,在游戏中他们会更加兴奋,激发其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儿歌骰子”的游戏,教师控制电脑骰子,幼儿喊停,通过观察骰子的颜色或者点数,来让幼儿寻找对应的卡片,并一句话说出卡片上的人物都在干什么。
除了为幼儿创设环境,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孩子进入不同的学习环境中。例如,在学习与植物相关的词语时就直接到植物角展开教学;而在学习游戏、运动等的词语表达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幼儿去游戏区或操场上实地进行教学。孩子看着眼前的实物,自然比他们记忆卡片上的字词更有兴趣,在教师说一个词语后,大家也会更自然地想到、更踊跃地说出自己与这个“词”所发生过的故事。
同时,幼儿亦会有意识地选择语言环境,除了直接用语言向教师表达意愿,孩子的现场表现同样明确。在他们喜欢的环境中,叽叽喳喳的交流和灿烂的笑脸掩藏不住;若是他们不喜欢的环境,恐怕就只是按照教师的样子学话。据此,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调整,保障幼儿更轻松、自然、愉悦地交流表达,从而达成语言学习的任务,实现他们表达能力的提升。
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如果教师是单独地与幼儿交流,那么他会更加热情、投入,因为这与在教室中的集体交流的意义是不同的。为了让每一个幼儿都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中,教师除了要细心观察幼儿的语言发展敏感区,记录每个孩子喜欢的表达方式与交流环境,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及时地变换或增加教学手段,使他们都能获取更多的表达机会。
另外,明确具体的游戏规则能够保障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到游戏中。教师应提前设定好公平、简洁的游戏规则,然后带领大家按规则进行游戏。例如,在开展水果超市购物游戏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是扮客人还是售货员。售货员要热情待客,客人则要文明购物,购买后的物品要在“享用”后放回原处。如此,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角色,喜欢介绍各种水果特点和价格的就选择做售货员,而喜欢模仿吃各种水果和表达美味享受的就选择做客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孩子各自的特长,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同时,教师亦可以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需求,指导他们选择自己合适的或者感兴趣的角色参与其中,通过与他们开展对话,激发他们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欲望,弥补他们语言表达中的不足。
幼儿的表达都是要有特定的内容的,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依据具体而恰当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来得以展现。教师要多为幼儿创设和组织实践交流活动,如童星小剧场、故事展示会、自由谈话会等,从不同的角度支持和刺激幼儿交流表达。例如,小班的孩子更喜欢“比拼”一下自己的爸爸,开办谈话会《我厉害的爸爸》。教师可以给孩子做下引导:“大家都喜欢自己的爸爸,觉得他非常厉害,因为他很高、会做很多事情、还会严肃的批评孩子……”由此,就引发了孩子积极地展示,他们会非常乐意说一说自己在家发生的那些糗事,引来大家的大笑。
与喜欢游戏一样,幼儿天性喜欢表演,“小剧场”是各班孩子都喜欢的活动。教师带领小班的孩子一起布置剧场,大家一起选择和收集道具,如花草、水果、婴儿车、娃娃等。“这些道具都是在什么故事中出现的?”教师一边与大家一起布置,一边与孩子有针对性地交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之间亦会叽叽喳喳讨论不停。而对于大班的孩子,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自主布置剧场,教师在旁帮忙。在《三只小猪》的演出中,孩子抱着自己收集来的“稻草”、拿着自己制作的“转头”、戴着自己画制的头饰,在表演时声音感觉更响亮了。
有了实质内容,幼儿的交流就更自然、表达就更准确。良好的语言环境都是教师与幼儿一起营造、共同创设的,在营造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亦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语言以及非语言的交流互动,教师多将非语言的互动化为自然的语言交流,也就引得孩子在其中学习并获得更多实用的语言表达技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具体场景中不断运用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培养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以《纲要》为依据,结合幼儿语言学习的基本特点,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积极发掘和利用周围一切的物质资源、人为力量,有效整合园内的多种资源,与幼儿一起共同创建开放、自由、平等的语言学习支持性环境和发展性环境,使幼儿在其中想说、能说、有话说、自由说,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而积极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