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临床病理分析

2021-12-03 12:18:24李征
系统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类癌癌细胞直肠

李征

山东省煤炭泰山疗养院,山东泰安 271000

类癌是一种胃肠道低度恶性肿瘤,在临床中较为少见。癌细胞多在胃肠黏膜腺体中。就直肠类癌来说,其占总直肠肿瘤患者的1.3%,无性别和年龄发病特点,可在任何年龄阶段和性别中发生,并且发病率相近[1]。就类癌组织来说,临床认为,其分级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效果相对较大,根据相关学者的报道显示,较为典型的直肠类癌在5年内的存活率可达100%,而非典型类癌则为50%。相关学者针对203例直肠类癌患者展开研究,其结果显示,患者的肿瘤体积,脉管浸润和周围组织侵犯,TNM分期等于其远处转移存在联系。部分报道显示,在直径小于0.5 cm时,患者有3.7%的转移率。而在直径处于0.5~1.0 cm时,其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在13.2%,而其直径在1.0~2.0 cm时,患者的转移率则达到26%~28%,直径在2.0 cm以上时,对应的转移率则达到70%。类癌转移多发生在肝脏部位,针对已经发生的直肠类癌患者,需要给予其手术干预。该文在此基础上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直肠类癌患者10例展开相关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选取直肠类癌患者10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2岁,平均(54.34±4.34)岁。其中有5例患者表现出大便次数增多,3例患者伴随肛门痛,便秘,里急后重等症状,还有1例患者存在间断性高血压,水样腹泻和皮肤潮红等症状。该案例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将浓度4%的甲醛液对标本进行处理,并进行固定,用石蜡进行包埋,切面为3μm,采用苏木精-伊红进行染色处理,并在光镜下对其展开观察。就免疫组化检测来说,应用SP法,一抗应用铬粒素A,同时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突触素等进行应用,其实验工作中所应用的所有抗体,均来自于Dako公司。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根据试剂说明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阳性细胞在5%~20%的则表示为(+),在21%~50%的则为(++),在大于50%后,则为(+++)。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在巨检下结果表现为肿物外形结节状,部分呈现出息肉状,或是呈现出黏膜局限性增厚隆起,大小在0.2~3.2 cm,切面颜色为灰白色,或表现为淡黄色,界限清晰,其中8例患者的肿物位置在黏膜下层,1例患者表现为侵入肌层,另外1例侵及肠壁外脂肪组织中,可检测到肿大淋巴结。

在镜检结果下显示,类癌细胞多相对较小,且不同细胞的形状,染色和大小等相一致,胞浆中含有嗜酸性颗粒,细胞核为圆形,较为规则,染色质正常,少见核分裂情况,不存在坏死情况,血管较为丰富。癌细胞呈现出卵巢状和腺泡状排列情况。癌细胞组织,多在黏膜下层形成,其中有1例患者表现为癌组织侵入到细胞肌层和肠外脂肪组织中,并且1例患者呈现出淋巴结转移情况。

2.2 免疫组织

CgA中,6例患者表现为(+++),2例患者表现为(++),2例患者表现为(+),而NSE结果表现,3例为(+++),4例为(++),3例为(+),而Syn中,3例患者表现为(+++),3例患者表现为(++),4例患者表现为(+)。

2.3 治疗与预后

10例患者中,3例患者行根治术,6例患者给予直肠局部清除术,1例患者给予术后化疗。随访后,8例患者健在,2例存在淋巴结和肝转移。

3 讨论

3.1 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就类癌患者来说,其发生部位多在大肠中,可在任何部分发生,多发生于直肠中。这种直肠类癌发生在任何年龄中,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该病男女老少患者发病率较为均衡,不会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影响。类癌细胞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患者的临床症状或是特异性症状相对较少,会在病程增加而出现缓慢增加的情况,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伴随便秘等非特异性症状的发生。就类癌问题的发生来说,其大多与肿瘤的大小或是淋巴结的转移存在关系[2-3]。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类癌病灶较大,发生率较多的情况下,其出现转移,会导致类癌综合征的发生,像水样腹泻,间断性高血压和皮肤潮红等症状。

3.2 病理学特征

就直肠类癌来说,其大多发生在前臂或是侧壁,表现出圆形,并不会伴随溃疡问题的发生而出现。而瘤体则多出现在黏膜下层,呈现为结节状,但是相对较小,可通过镜检观察,一般大小处在1~2 cm,或是在3 cm以上,但是3 cm以上的情况较为少见。其所对应的切面表现出白色或是淡黄色,界限较为清晰[4]。类癌存在一定的特征,主要为在经过甲醛固定后,会表现出黄色。在镜下进行观察,其体积相对较小,而且较为规则,表现出多角形,核分裂情况较为少见[5]。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对100例直肠癌患者展开研究,其中88例患者的肿瘤直径在1~2 cm,63例为淡黄色,37例为白色。表明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大小范围多在1~2 cm,颜色为白色或是淡黄色。该研究结果显示:在巨检下结果表现为肿物外形结节状,部分呈现出息肉状,或是呈现出黏膜局限性增厚隆起,大小在0.2~3.2 cm之间,切面颜色为灰白色,或表现为淡黄色,界限清晰。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

3.3 免疫组化

类癌为APUD源性,在免疫组织化染色神经中,内分泌标记物所对应的表达较多,大多会表现出一种CgA(+),也有部分癌细胞会对NSE或是Syn和多种肽类激素表现出阳性反应,此外,可将癌胚抗原进行检测,其对应的CEA表达多与比较侵袭性经过相关。在采用电镜观察的情况下,对应的类癌细胞浆多可观察到高电子密度神经分泌颗粒[6]。相关学者在对直肠类癌患者进行研究时,采用电镜方式进行观察,可见患者表现出高密度的神经分泌颗粒。而相关学者在研究中观察到患者的神经分泌颗粒多表现为圆形,在给予染色的情况下,可见到正常核分裂情况。该研究结果显示,在镜检结果下类癌细胞多相对较小,且不同细胞的形状,染色和大小等相一致,胞浆中含有嗜酸性颗粒,细胞核为圆形,较为规则,染色质正常,少见核分裂情况,不存在坏死情况,血管较为丰富。癌细胞呈现出卵巢状和腺泡状排列情况。癌细胞组织,多在黏膜下层形成,其中有1例患者表现为癌组织侵入到细胞肌层和肠外脂肪组织中,并且1例患者呈现出淋巴结转移情况。

就直肠类癌来说,其所对应的恶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需要在手术切除后实现治疗,大部分的学者研究数据表明[7]需要从瘤体大小情况进行出发,结合实际情况,保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并可做为预后的主要依据。肿瘤浸润程度和肝转移情况等也需要作为对其进行判断的主要依据。在肿物直径小于1 cm时,其通常可在经过肛门或是骶尾部切口时,采用局部电灼治疗或是局部切除方法,在直径在1~2 cm时,则对应的未浸润肌层可经过肛门或是骶尾部,实现局部扩大切除干预,从而保证患者康复,促进预后效果,保证患者生命健康。

类癌一词最早出现在1907年,被首次命名,是一种内分泌系统,为低度恶性肿瘤的总称,从胚胎起源进行入手,类癌主要可以被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种,前肠类癌中主要包括了胃和胰腺两个部分,多表现为不典型的类癌综合征,类癌的发生多在消化道开始,一直到直肠,其中的任何部位都可能会出现类癌。临床中针对类癌的相关报道较多,但是对于发生部位的报道却不相同,追溯到时间较早报道中,其主要内容是阐述类癌在阑尾炎中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回肠,随后才为中肠。而在随着我国医学技术发展不断进步,人们的认识得以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大肠内镜等应用得以普及,使得对直肠类癌诊断率逐渐增加,在1992年,相关学者曾报道说,类癌在直肠癌中的发病率较高,其次为胃肠道类癌。

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8-11],10%~20%的类癌出现肝转移的病理,可在接受肝切除手术操作后,得以治愈,并将患者的全身症状进行有效转移,针对已经发生了广泛转移的直肠类癌患者,则可应用手术进行治疗,实现切除干预,从而将相应生物活性介质产生量减少,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有效缓解,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因类癌而引发的心脏损害问题,也可以通过手术方法改善病情,这可在发展为不可逆心肌损害前给予其干预治疗。

综上所述,就直肠类癌来说,直肠类癌在人体中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在临床中的表现特征不够突出,其大多为低度恶性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源性肿瘤,患者可得到较好的预后效果。可在无转移患者中将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应用,而如果患者存在转移问题,可在术后给予患者化疗干预。

猜你喜欢
类癌癌细胞直肠
18F-FDG PET/CT在结直肠偶发局灶性18F-FDG摄取增高灶诊断中的价值
癌细胞最怕LOVE
假如吃下癌细胞
癌细胞最怕Love
奥秘(2017年5期)2017-07-05 11:09:30
正常细胞为何会“叛变”? 一管血可测出早期癌细胞
环境与生活(2016年6期)2016-02-27 13:47:10
食管、贲门类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西南军医(2015年2期)2015-01-22 09:09:25
手术治疗5例阑尾类癌临床报道
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46例
胃肠道类癌的诊断现状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