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偶像养成类综艺探析
——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

2021-12-03 11:08李欣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女团综艺姐姐

文/李欣

偶像养成类综艺,始于日本,成熟于韩国。2018年中国引进这种节目模式,打造了《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一炮而红,随后各家网络平台都相继推出自己的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模式发展到今天已基本定型,虽然每个节目开播时都反复强调采用新模式打造不一样的团,但仍然很难做到不落窠臼,密集的同类型节目很快就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在这样的情况下,《乘风破浪的姐姐》横空出世,处在微博热搜停更的时间段,在同样是女团综艺《青春有你2》和《创造营2020》双重夹击的竞争态势下,无定档无官宣,于6月12日悄然上线,迅速占领话题榜和朋友圈,成为上半年当之无愧的爆款女团综艺。截至7月23日,《乘风破浪的姐姐》在芒果TV的播放已超过25.3亿次,豆瓣上10.8万人的平均评分8.3,相比8.4万人打了5.9分的《青春有你2》和4.4万人打了5.4分的《创造营2020》,不仅热度高,口碑也更好。

一、用接受美学审视《乘风破浪的姐姐》

接受美学理论产生于文学研究领域,强调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推动力。随后扩展、应用至各个领域,其本质就是以受众为中心,这在某些程度上与传播学中的受众思维不谋而合。在对于偶像养成类综艺的研究中,受众心理是推动观众观看并参与互动的重要原因,因此以受众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合适视角。

(一)期待视野的满足:“陌生化”探求与窥私

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姚斯认为,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会与以往阅读过的此类作品做对比,从以往的经验中产生“期待系统”。同样,电视综艺的观众也会根据既有的观看体验对新的综艺产生期待。这种期待的实现和超越,是观众保持观看兴趣的前提。

首先,目前市面上的女团节目,选手都是十几岁的素人女性,在舞台上展现青春活力,博得观众喜爱投票出道。受众长期观看也会形成一种习惯性认识:女团就应该是年轻女孩。如刚刚落下帷幕的《青春有你2》,选手成团出道,因为团员人均年龄25岁,就被称为“大龄女团”。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指出,对受众非常熟悉的事物,在题材和形式上进行改动,使其产生陌生感,能够唤起受众独特而新奇的感受。《乘风破浪的姐姐》突破常规,选取出道多年,年龄“30+”的女性艺人参加节目,她们之中,年龄最小的是30岁,最大是52岁,大部分人以前从来没有过唱跳经验。这在以往的女团综艺中都是不可能看到的,真正做到新颖独特,调动起受众的新奇感。

其次,30位姐姐都在演艺圈打拼多年,她们自带粉丝和流量,不需要局囿于节目的条条框框,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比如第一期导演组采访伊能静的时候,导演组表示伊能静的破洞裤子漏出来不好看,伊能静表示:那你调整一下机位,不要让我配合你,你们配合一下我;在后台备战的时候,因为已经录了十几个小时,姐姐们十分疲惫,开始玩手机吃东西,甚至直接躺在备战间睡下了,这在一般女团节目中都是不可能看到的画面;且姐姐们吃住行都在一起,每期节目都有加更一期,展示姐姐们的生活场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女艺人素颜、早上起床困难、减肥等等的真实画面,更有一些心酸艰难、默默流泪的人生故事,大大满足了受众对女艺人生活的好奇和窥私心理。

(二)“潜在的读者”:投射与自我实现

朱立元受伊泽尔“隐含读者”的启发,提出“潜在的读者”概念。“所谓‘潜在的读者’就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他未来作品可能的读者。他会从读者对他本人或其他作品的反馈中找到现实的读者的需要和倾向,然后在心中形成一个潜在读者,这个读者会伴随作家整个作品的酝酿、构思和写作中。”①延伸至综艺节目中来,就是定位好节目的目标受众。在2019年第十三届FIRST电影节上,海清的一番发言,掀起了人们对于当下中年女演员接戏困境的讨论,进而发展到探讨整个社会大龄女青年所面临的困境。30多岁的女性要么已为人妻人母,要么就会面临所有人的责问:为什么还没有成家生子?年龄为女性在生活、求学、求职上都设下很大的限制,所以社会上有大量的女性存在年龄焦虑的问题。《乘风破浪的姐姐》精准地捕捉到这个群体的需求,创作了这个年龄“30+”的女团节目。观众能够将自身投射到姐姐们身上,通过帮助和观看姐姐们成功出道而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姐姐们不符合传统女团的形象,没有唱跳基础,但敢于抛下自身所在领域的成就,做一次全新的尝试。她们自信独立,勇敢无畏,把成熟女性的魅力无限放大。给了女性观众极大的鼓舞和代入感,摆脱年龄的制约,不被外界眼光束缚,勇敢追梦。正如节目的观众留言说:“看到姐姐们,我好像也没那么怕变老了。”

(三)第二文本的生产:自主构建与互动

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是接受美学的理论前提,该理论认为作家创作的文艺作品为第一文本;被读者领悟吸收后再生的艺术情感和形象则是第二文本。区分两者的目的在于强调读者对文艺作品的构建作用。《乘风破浪的姐姐》从节目创意、策划到播出都充分给予受众参与和互动的机会。首先,造梗出圈。一个成熟的选秀节目总是会有几个网络梗出圈,而《乘风破浪的姐姐》在这一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因为姐姐们就是带梗而来。比如人间鹦鹉张雨绮、小论文写手伊能静、绝美富婆黄圣依、国民老公万茜等,30个风格各异的小姐姐完全不缺话题度。而发起人黄晓明更不用说,2019年一档《中餐厅》带火了“明言明语”,“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些人碰在一起可以说就是一群“梗”碰在一起了,激发了各路网友对双方故事的“改变撰写”,文本再创造,并为《乘风破浪的姐姐》改名叫《小明历险记》。其次,全民策划人。网友自发成为节目“策划人”,在节目开播前,纷纷在网上贡献了节目创意,并@节目组“抄作业”。策划内容大到节目赛制流程,小到要求芒果TV增加0.25倍速,以方便大家观看姐姐们的微表情。甚至连每个姐姐需要炒的CP(网语,意为观众对视频中假象情侣的称呼)名字也想好了。而节目组真实地参考了大家的建议,真的在节目中添加了网友们的策划内容,也特别推出会员尊享0.25倍速。这种互动和全民策划人的模式赋予了用户对第二文本自主建构的能力,满足了受众的互动参与心理,也促进了节目的二次传播。

二、《乘风破浪的姐姐》的现存问题和优化策略

《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至今,准确把握受众心理,让节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芒果TV已经公开招商,将制作另一档同系列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甚至姐姐哥哥选秀这个概念在各个综艺里频繁出现,可以看到未来“姐系”女团甚至是“哥系”男团节目将不断出现,且不会止步于此。但因其尚处在萌芽探索阶段,受到的质疑也不少,正视、改善存在的问题,优化发展自身的亮点,才能让这个系列综艺持续发展下去。

(一)挖掘舞台之外的故事,超越期待视野

《乘风破浪的姐姐》有30位选手,且个性各不相同,节目组能够在一两期的时间里,通过舞台表现、宿舍生活等很快将每位姐姐的人物性格和生活状态呈现出来,已经满足了受众的期待视野。但仍有超越的空间,30位姐姐的生活远远不止一个节目,一个舞台而已。比如姐姐们大多都已为人母,全身心留守练习室训练非常难。关于这一点,节目组只展示过伊能静因为不能经常回家,跟女儿视频哭泣的镜头。而其他的姐姐只是在休息间隙聊过自己的孩子多大,就不再过多涉及。《乘风破浪的姐姐》可以在片尾加一个5分钟的小短片,称为《姐姐们的休息日》,每期挑选一个观众人气最高的姐姐拍摄,展示节目之外,姐姐和家人的相处,录制结束后第一个联系的人,休息日是如何度过的等等真实的生活场面,让观众看到姐姐们是如何平衡家庭与生活,处理工作难题。这个模式一方面丰富了节目形式,扩大了受众的窥私视野;另一方面可以激发观众对姐姐生活的好奇心,进而努力为想看到的姐姐投票,扩大节目影响力。

(二)完善评价标准和赛制,稳固“潜在的读者”

节目开播至今,初舞台评比标准和公演分组一直饱受诟病,而这都会大大挫伤节目“潜在的读者”。首先,评委仍然以传统女团标准考核姐姐们,评委杜华公开表示“外形要养眼”,要年轻漂亮有身材。节目组既然要打造30+女团,鼓励女性突破束缚,就不该再用以往的女团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姐姐们,这是非常矛盾的,应该把评价专注于舞台呈现效果和个人表现。其次,公演舞台的比拼分组,常常是截然不同的曲风分为一组,一静一动。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从现场效果和观众喜好来说,动、飒的那组,往往都是高票晋级,根本体现不出公平。节目组可以在选歌的时候就清楚划分声乐组和舞蹈组,声乐组和声乐组比,舞蹈组和舞蹈组比。但姐姐们仍然需要竞争才能去到自己想去的组,声乐组满员后,排名靠后的姐姐自动归为舞蹈组。这样既保留了不擅长舞蹈的姐姐如何面对这一情况的矛盾点,又能在舞台评比的时候不至于曲风不一,影响公平。能够在舞台上保留住30位姐姐个性风格各异的特点才是节目最大的看点,而不是一味想把她们揉进传统女团的标准里。

(三)打造受众持续的互动体验,促进第二文本生产

全民策划互动的模式让《乘风破浪的姐姐》能够在一众传统节目中脱颖而出。而节目正式开播之后,这个优势就开始逐渐减弱,观众互动仍然按传统投票、弹幕评论的模式进行。未来“姐系”女团想要进一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带动受众的广泛互动,就需要打造受众持续的互动体验。首先,每一期的节目都有歌舞改编,没有舞蹈基础的姐姐们都有学习动作的困难,最后不得不修改编舞。节目组可以在每期公演选曲之前,先对全网展示选定曲目,公开征集广大网友对曲目的编舞意见和点子,网友可以自行录像上传到芒果TV,或者微博@《乘风破浪的姐姐》官微,节目组从点赞排名前十里选取一个最合适的编舞提供给姐姐们参考。其次,舞蹈有多难学,对没有舞蹈基础的人来说有多困难,请观众亲自来练习室和姐姐们一起体验。节目组可以在微博发起话题,#没有舞蹈经验的人怎么学舞#,请大家结合节目谈自己的经验和学习趣事,热门回复可以来练习室与姐姐们面对面一起上课,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节目能够做到与受众的持续互动,促进第二文本的生产,玩梗造梗全民狂欢。

三、接受美学视域下偶像养成类综艺的发展建议

(一)节目制作:数据化内容生产

电视综艺扩大节目优势、吸引更多受众的必然途径就是重视节目内容生产。在大数据渗透进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节目组要注重将数据驱动理念与节目内容生产相结合,从策划到制作的每个环节,把握受众喜好。首先,策划阶段,经过大数据收集统计大量的网络热点,了解近期受众关注和讨论内容,进而有针对性地制作节目内容;其次,播出环节,各家播出平台利用大数据掌握用户的收看偏好,先制作短视频,推送给所有潜在的受众,以此吸引更多的人观看;最后,节目每期播放后,节目组都要搜集整理播放平台的数据情况,通过分析受众的观感和反馈,修改下期节目的内容,提升观众喜好度。例如,《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当年播出的时候,就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分析受众喜好,发现观众在父子相处的画面上停留的时间更长,②因此在后续的节目内容处理上,就设计了很多这样的镜头,以满足受众的期待视野。

(二)过程把控:基于真实性之上的剪辑

当下的偶像养成节目,选手众多,为了凸显出某些成员,后期剪辑的时候往往会先找一个定位和人设往选手身上贴,再从海量的素材里选择符合这些人设和定位的镜头。这样做能够出圈的选手数量少,且往往是变成一个符号,时刻面临“人设崩塌”的危险,对打造优质偶像的市场前景不利。人本来就是多面的,节目剪辑应该专注于选手真实的个性,甚至是展现他与观众认知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选择镜头,编排剪辑。比如张雨绮上《乘风破浪的姐姐》之前是中国版“千颂伊”,上了节目之后变成“美女憨憨”。这种性格的反差,正是节目组挑选了能够真实表现张雨绮的镜头。而只有真实,才能打动观众,才会让观众产生代入感,满足投射和自我实现的心理。

(三)传播策略:召唤结构的呈现

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形式变得更加丰富,线上线下结合,让传播力更大。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受众在接收到大量的信息的同时,敏感度和记忆力也随之下降,节目的推广信息一闪而过,引不起太多波澜。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调动起受众的积极性,让他主动地想要去参与和收看节目才是最优的传播策略。“召唤结构是指作品中的留白和不确定,它激发受众主动地去探求和填补。”③比如《乘风破浪的姐姐》的主题曲直拍,所有选手都挖空心思找创意拍摄,宁静就是不拍,引发大量网友催促宁静“赶紧交作业”,进而带动节目传播。节目组可以从节目预热开始,就频繁留下“漏洞”,让观众来“抓把柄”,大到节目赛制,小到选手妆发,带动观众的积极性来竞猜、出主意、挑毛病,只要观众愿意参与进来,传播就算成功了。

结语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出现,打破了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千篇一律和千人一面,在准确把握受众心理的基础上收获良好口碑和极高的热度。《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成功值得所有偶像养成类节目揣摩和借鉴,未来想要留住受众,打造现象级综艺,需要在节目制作、过程把控和传播策略上多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

注释:

①朱立元:《作家心中应有“潜在的读者”——从接受美学角度谈创作》,《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②于宝莹、李海港:《融媒时代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特性分析》,《出版广角》2019年第8期。

③〔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7页。

猜你喜欢
女团综艺姐姐
Cлово месяца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Sunshine”女团走红:励志or炒作?
认识“黑”字
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
国产综艺“短命”,得治
巧手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