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霞 李家涛 李美珺 张燕霞
(1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上海 201100;2上海市闵行区动植物检测检验中心,上海 201108)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上海市闵行区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闵行区委、区政府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摆在了优先位置,扎实推进了“三农”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闵行区“三农”工作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笔者拟对闵行区“三农”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闵行区“三农”工作的建议,以期促进闵行区“三农”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闵行区作为上海市发展中心城区的拓展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空间被挤压严重,“三农”体量相对较小。闵行区农业农村发展具有“大城区小农村”的基础特征,是典型的城郊型乡村。目前,闵行区拥有基本农田2 966.67 hm2,主要分布于浦江、马桥等镇,其中,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553.33 hm2和蔬菜生产保护区753.33 hm2;闵行区现有行政村118个,规划保留保护村10个,全区农村宅基地户数27 669户(不含分户),其中,城市开发边界内7 783户、城市开发边界外19 886户。
近年来,闵行区以“促进都市农业提质增效、打造生态宜人美丽乡村、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扎实推进了乡村振兴工作,且工作成效和显示度逐步显现。具体表现为:参与了上海市整建制建成国家级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规模化、绿色化、科技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了一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成了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工作任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闵行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量位居上海市第一,城乡一体化水平位居于上海市前列,为闵行区建设品质卓越、生态宜居现代化新城区夯实了基础,初步绘就了闵行区的“乡村底色”。
近年来,闵行区整体上城市化进程较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不断向城镇转移,再加上当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紧缺已成为闵行区很多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反映强烈的问题。同时,闵行区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主城区,很多建设均需要农村土地,如林地种植、河道建设、工商业项目建设等,农村用地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农村土地日益紧缺,导致农村土地要素成本上升,农田面积因不断被建设项目征用而变得不稳定,这就给闵行区农业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例如,根据闵行区2035年总体规划,在住宅总量封顶的前提下,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空间紧张,尤其是浦江镇、浦锦街道,很多住宅空间被大量占用的矛盾相对凸显,虽然近期闵行区农民集中上楼选址安置地块尚有空间,但后续中远期的安置地块较为紧张。
具体表现为:(1)闵行区的农村房屋大多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存在房屋老旧、破损等问题,很多农民的动迁或翻建意愿十分强烈。(2)近年来,来沪人员多,村庄房屋出租多,部分村庄甚至出现了本村农民与来沪人员数量严重倒挂的现象,且部分村庄来沪人员集聚,导致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乱堆物和乱搭建等问题突出。(3)部分村庄宅前屋后“私人领域”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突出短板,农村环境底板较差,且由于“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政府财政压力等,农村环境管理、社会治理成本等的压力较大。(4)闵行区115个行政村中撤并村有105个,且“十四五”期间大部分撤并村会一直存在,而根据市级相关规定,目前,撤并村不能编制村庄规划,也不能翻建,这不仅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也给城市安全运行埋下了隐患。
目前,闵行区城市化程度较高的街道(镇)有七宝、莘庄、虹桥、梅陇等,其发展不动产物业经营,村级经济相对发达;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街道(镇)有颛桥、吴泾、华漕,近几年这些区域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势头相对良好;仍为纯农业的街道(镇)有浦江、马桥、浦锦,这些区域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基本农田规划控制的限制,农业发展小而散,集体经济较薄弱。例如,2019年,七宝镇村均可支配收入为4 723.28万元,而浦江镇仅有441.46万元,相差10倍有余;七宝镇沪星村年均可支配收入为14 179.21万元,而浦江镇汇东村年均可支配收仅有58万元,差异巨大;另外,闵行区有60个村出现了收不抵支的情况,其主要分布在9个街道(镇),其中,仅浦江镇就有26个村;据国家统计局闵行调查队抽样统计,纯农地区有15个村的集体资产分红人均只有266元,是闵行区平均水平的10%。由此说明,闵行区各街道(镇)之间村级集体经济的差距明显。
3.1.1 聚焦“闵行都市田园农业片区”建设
要抓住上海市建设绿色田园先行片区的契机,全力创建“绿色田园先行区”“闵行都市田园农业片区”,引领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以上海市绿色田园示范基地——航育基地为载体,大力建设设施园艺智能化生产示范园和智慧农业云管理示范基地,并充分联动郊野公园内各类科普、旅游、休闲资源,打造集科研、科普、展示、培训、旅游等于一体的农业科创示范园。此外,要以全国美丽乡村、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革新村为核心区域,依托浦江郊野公园的辐射效应,建设“浦江郊野公园-地铁八号线沈杜公路站-召稼楼古镇-革新村-方圆、阅乡等生态园-航育基地”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在浦江镇中东部地区为广大市民近距离打造休闲+科普的“第三生活空间”。
3.1.2 聚焦农业产业联盟建设
基于闵行区农田破碎零散的现状,深入推进稻米产业联盟发展,继续做大做强“闵田悦禾”优质稻米区域公共品牌,开展线上线下协同营销,借助拼多多、沪农优品馆等电商渠道及农产品进社区、进机关等产销对接活动,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民感受度。同时,要完善蔬菜产业联盟建设,进一步引导蔬菜产业联盟生产单位与上海绿捷公司建立紧密的产销合作关系,在推行“托底”销售的基础上,做深、做细订单销售模式,开发更多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联盟蔬菜产品,逐渐形成品牌效应。
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闵行区需积极探索将马桥镇三个村联动逐步创建为乡村振兴示范镇(片区)。例如,三个村可通过集中居住、土地减量化等措施,规划新产业用地17.8 hm2,建设“创新产业发展区”;也可通过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发展集文化体验、海派餐饮、精品民宿于一体的特色风貌区。同时,针对条件成熟的浦锦街道和马桥镇,结合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工作,通过资源聚焦、政策聚焦,从整体风貌和产业提升等方面,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
需通过聚焦政策引领,强化区级层面引导,营造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良好氛围。具体措施:(1)积极开源,通过转变经营模式、调整发展业态、开发引入新项目、促进产业园区升级、盘活回购、改造物业、推行镇经济联合社收益向村分配等措施,拓宽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2)相关街道(镇)、区职能部门要积极研究将无证资产转变为有证资产的途径,并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等,节约和盘活建设用地,以获得纯农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3)促进纯农地区统筹发展,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发展,开展闵行区集体资产租赁合同清理,逐步加强转租管控,逐步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由二手经营向一手经营转变。(4)积极学习其他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拓宽思路,增强创新意识,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