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代碑刻探析

2021-12-03 09:01:13宋玉坤
保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宋玉坤

(保定学院 文物与博物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古城保定,历史悠久,是尧之故里,京畿重地。历史上燕、鲜虞、中山、后燕都曾在辖区建都。西汉始置涿郡、恒山郡、中山国;宋置中山府、保塞军、保州;元设保定路;明治保定府;清为直隶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为河北省会。保定市区及所辖各市县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众多,而碑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所论述的古代碑刻,从时间跨度上来看,从迄今河北出土年代最早,刻于建安二十五年(220)之前的《东汉望都一号墓佚名墓铭》开始,一直到清代末期现存的碑刻①关于保定古代碑刻遗存的下限具体时间无法断定,时间界定上是一模糊时间段。。从碑刻的种类来看,有刻石、碑碣、墓志、石柱、经幢、塔铭、墓莂、摩崖刻经等。关于保定古代碑刻的数量,在侯璐先生的《保定名碑》一书中记述保定现存碑刻约有430余通、刻石500余方、墓志70余方、经幢50余通。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发现,保定的各类碑刻数量比侯璐先生所记述的要多,原因在于《保定名碑》一书在2002年出版,这之后民间不断有碑刻出土,另外,野外尤其是山区的大量碑刻没有记载在册,以致保定各类碑刻的具体数量无法精确统计。

一、保定碑刻地域分布

保定市现辖5区(莲池区、竞秀区、满城区、清苑区、徐水区)、3市(高碑店市、涿州市、安国市)和15个县。保定碑刻主要地域分布情况如下。

(1)保定市区、曲阳县和易县。此区域内现存碑刻、刻石、经幢及墓志总数量约500通(方),其中有河北省著名的保定市古莲花池碑群、曲阳县北岳庙碑群。古莲花池所藏碑刻包括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约260通(方)[1]1。曲阳县北岳庙现存碑刻近200通,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石刻,时间跨越1 500余年[2]。易县碑刻,以唐碑为最。唐玄宗《唐易州御注道德经幢》是保定市唯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经幢。苏灵芝书丹的《唐易州铁像碑颂》和《唐梦真容碑》久负盛名;易县还有唐、宋、辽、金、元各代的经幢约30通,是保定市现存经幢最多的县[3]3。

(2)涞水县、满城区、涿州市和涞源县。在《涞水历代石刻拓本图录》一书中收录摩崖、碑碣、造像、墓志、经幢拓片共计155通(方),囊括了从北魏太和九年(485)至清宣统年1 400余年的石刻作品,内容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学、艺术、建筑和民俗等方面。《满城县历代碑(石)刻辑录》是现满城区历代碑(石)刻第一次较完备的汇编,跨越汉、唐、宋、元、明、清,分为纪事、寺庙、墓志等九部分,共收录碑刻63通,画像石20余件。涿州现存的碑刻、刻石、经幢和墓志,合计205通(方),其中碑刻166件,墓志39件,时间跨越北齐、隋、唐、元、明、清[4]167-171。李卫东编著的《古涿州佛教刻石》一书中辑入古涿州辖境内的历代佛教刻石178件,其中北魏刻石4件,北齐刻石1件,隋代刻石3件,唐代刻石23件,辽代刻石65件,金代刻石31件,元代刻石5件,明代刻石21件,清代刻石24件,时代待考刻石1件。年代最早一石刊制于北魏景明四年(503),最晚一石刊制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5]。涿州市大部分碑刻集中在华阳公园,原位于涿州市楼桑庙村的《金重修蜀先主庙碑》,刻于金承安四年(1199),由金代书法家王庭筠书篆,原碑已佚,仅存拓本,是研究金代书法十分难得的资料。《涞源县古代碑刻辑录》精选自唐天宝三年(744)至清宣统三年(1911)保存较好的碑文拓片共计124幅。

(3)定兴县、安国市、徐水区、顺平县。此区域内现存碑刻数量虽不多,但其史料价值非常珍贵。如定兴县的北齐“义慈惠石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石柱共3 400余字的颂文,记叙了自北魏孝昌元年(525)至永安年间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颂文是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许多州郡官吏、地主豪强也争相附和,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但石柱本身就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起义的反面教材,同时也是革命人民沉重打击北魏统治阶级的历史见证[6]81。另顺平县原存的隋代《孔子生平碑》是保定市唯一的1通隋碑,填补了保定市隋代碑刻的空白[3]3。

(4)博野县、望都县和高碑店市。碑刻存量数量少。如博野县《东魏崔景播墓志》《还金井碑刻》有一定书法价值。1952年出土于望都县的《东汉望都一号墓佚名墓铭》,刻于建安二十五年之前,是迄今河北出土年代最早的一方墓志[7]1。高碑店市的《金时立爱神道碑》和《金时立爱墓志》是金碑中的优秀作品,有一定史料价值,其余多为明清碑刻[3]3。

二、保定碑刻的种类

关于碑刻的种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如王立军在《谈碑刻的文献性质分类法》中按照碑刻的文献性质分类,把碑刻分为志墓碑、纪事碑、经籍碑、图像碑、诗文碑、应用碑、书法碑等七种[8]96-98;吴敏霞、何炳武、王京阳在《陕西碑刻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中认为碑刻根据形制可分为碑碣、墓志、塔铭、造像、摩崖等[9]104。保定碑刻种类齐全,下面笔者依照碑刻所记内容,对保定碑刻分别论述。

(一)功德碑

顾名思义是记载“功德”,即记功载德或颂扬政绩的碑,通称功德碑。保定现存功德碑有保定市区古莲花池收藏的《唐田琬德政碑》,此碑原位于保定易县城内,1932年移入古莲花池水东楼南面的木槛内,碑文二十九行,每行六十字。碑文简述了田琬的家世和履历,记述了他莅任后实行宽明政策使易州百姓财用阜足,心存钟爱,颂扬了他巡视桑野,以德化民,使城乡“莫不竞者让,暴者仁,毅者温,懦者立”,因此百姓为其立碑存“令名”[1]130。易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的《唐易州铁像碑颂》,俗称《铁像颂碑》,此碑原位于易县县署东土地祠狱所内,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碑文中记载了易州刺史卢晖在易州刺史任上惠政之举:移置军营、增设县邑、整理街市、修饰寺院、开通山道、革害兴利、躬行属县、察访民情等,易州当地民众感念其功德,收敛委弃草莽之铁,铸一座铁像[10]61-62。曲阳北岳庙收藏的《魏故侍中散骑常侍定州刺史司空邸公之碑》,现存于北岳庙碑楼保护,此碑在宋代赵明诚《金石录》、宋陈思《宝刻丛编》、清倪涛《六艺之一录》等金石文献均有著录,而《河北金石辑录》有全文著录,无标点[11]54。此碑是邸珍后人为纪念先祖之功而修建的,主要叙述了邸珍家世及追随北齐神武帝高欢的戎马生涯[11]54。由于功德碑皆是歌颂功德之文,再加上有些功德碑是碑主的后人所立,难免会出现溢美不实之词,因此对于这类碑文的释读要和其他的史料相互参照,才能更真实地了解历史真相。

(二)神道碑

即墓碑,是立于墓道前记载逝者生平事迹的碑,在中国古代只有地位显贵的帝王或官员才会有此殊荣。保定市现存最早的神道碑是高碑店市金明昌六年(1195)所立的《时立爱神道碑》[3]5,该碑位于新城县北场村时立爱墓中。时立爱是金朝汉族士人的杰出代表,辽大康九年(1183)以科举入仕,后带领家族成员入仕金朝,以军功确立在金王朝的地位[12]68。另外还有曲阳北岳庙内的《大元朝列大夫骑都尉弘农伯杨公神道碑》,该碑是纪念元代著名石雕匠师杨琼所立,杨琼三迁其官,做到领大都等路山场石局总管,后被任为大都采石提举,至元十五年(1278)因劳累逝于工地上。黄庆元年(1312),杨琼灵柩安葬于西羊平村南祖茔,文学家姚燧为其撰写《杨公神道碑铭》,书法家赵孟頫题写“大元朝列大夫骑都尉弘农伯杨公神道碑铭”[13]。该碑是研究石雕工艺史、古建营造史的珍贵资料。易县《梁国文正公何玮神道碑》是延祐三年(1316)程钜夫奉敕撰文,赵孟頫奉敕书丹,是纪念元代梁国公何玮所立的墓碑。除此之外还包括满城《张柔神道碑》《张弘略神道碑》,涞水县《怡贤亲王神道碑》,易县清西陵《泰陵神道碑》《昌陵神道碑》《穆陵神道碑》。

(三)祠庙碑

中国人讲求尊祖敬宗,因此祠庙在古代社会遍及华夏九州。祠庙碑即是立于祠堂庙宇中为受祀之神或人歌颂功德的石碑。如曲阳北岳庙的《大唐北岳府君之碑》《大唐北岳神庙之碑》《大宋北岳安天元圣帝碑铭》《宋北岳醮告文》《代祀北岳之记》《大明诏旨》等碑,记载了历代古北岳祭祀的情况[14]128。除此之外,还有涞水县元《九龙神庙碑》,唐县倒马关明《杨六郎庙碑》,涞水县清《东岳天齐庙碑》等。

(四)御制碑

顾名思议即把皇帝的文章或手书镌刻而成的石碑。中国历史上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皇帝御制碑在保定都有留存。如《唐易州御注道德经幢》是按唐玄宗所注道德经本敕建的经幢,该碑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竖立在易县城西开元观,南宋乾道五年(1169)由知府张孝祥移至府治,由苏灵芝所书,经幢上所刻的5 000字,字体飘逸刚劲,流美圆转,是唐代书法的上乘之作,是研究老子《道德经》的可据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书法价值[15]60-61。曲阳北岳庙的《宋北岳醮告文》,是宋真宗赵恒亲制的对五岳山神的祈祷文;《大元封加北岳手诏碑》是将元世祖忽必烈加封北岳为“安天大贞玄圣帝”的圣旨刻成的碑;《大明诏旨》碑是明太祖朱元璋御制文,此碑高大威严,保存完好[3]6-7。保定古莲花池保存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帝御赐直隶总督诗碑10通以及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四帝御笔刻石20方[1]1-28,古莲花池是御制碑保存较为集中的场所。

(五)祭祀碑

祭祀碑是用来祭祀人或神的碑刻。祭祀是人类出于对自然界和祖先的崇拜,而产生的各种崇拜祭祀活动,如向神祷告、祈求雨雪等。保定曲阳北岳庙碑刻是祭祀碑的代表。由于北岳庙是历代祭祀北岳山神的重要场所,所以庙内祭祀北岳的碑刻尤多,几乎占北岳庙碑刻总数的三分之一。从时间上有唐、宋、元、明等朝代的祭祀碑,是研究我国祭祀文化的重要史料。如《唐北岳恒山灵庙之碑》《唐北岳祠碑》《宋北岳醮告文》《元代祀北岳之记》。明代的祭文碑多祈雨告文、祈雪告文,数量上有数十通之多。内容上封建迷信色彩浓厚,其文学、历史、艺术价值不高[3]7。

(六)纪事碑

即记述事件始末的碑刻,这种纪事题材的碑刻在保定占存世碑刻数量中的很大比例。其中重修、创修、增修某一建筑物为内容的碑刻占了保定市全部碑刻数量的三分之一强。保定古莲花池历代修建碑记,在古莲花池保存其修建、行宫管理和书院建设的碑记从明代到民国,共17通。其中绝大部分保存在宸翰院中,这些碑记记录了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变迁盛衰的历史。如明查志隆《重辟水鉴公署记碑》,此碑由明万历十五年(1587)保定知府查志隆撰文,碑文简述了临漪亭的沿革,记载“重辟”的原因和工程的具体项目。清李卫《莲花池修建书院增置使馆碑记》,此碑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由直隶总督李卫撰文,碑文记述了修建省会书院和增置使馆的缘起和经过、选址莲池的目的、书院和使馆的格局。清方观承《重浚莲花池东西二渠记碑》,此碑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直隶总督方观承撰文,碑文记述了莲池水流的来龙去脉和“重浚”的经过,以及此举关乎“和民气而瀹士心”的意义[1]61-108。此外还包括曲阳北岳庙《宋重修北岳庙记碑》、宋《北岳大殿增建引檐记》,易县文物保管所所藏的唐《易州刺史张公山亭再葺记》等。这些碑刻是研究该建筑物历史沿革演变的非常可靠的资料,为现今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3]6。

(七)诗文碑

即以诗或文章为载体的碑刻。主要分布在保定古莲花池和曲阳北岳庙。古莲花池诗碑有唐褚遂良的《千字文》、唐颜真卿的《千福碑》、唐怀素的《自叙帖》、宋蔡京的《送行诗碑》、宋米芾的《虹县诗》、、明王守仁的《行草诗碑》等,以及清黄可润《莲池十二景奉次元韵》刻石、清帅可相《莲池十二咏》刻石等,另还有大量清代皇帝御赐直隶总督的诗碑及乾隆皇帝驻跸古莲花池的游记诗等[1]30-55,110-115。北岳庙的诗文内容是瞻仰北岳庙的抒怀及杂咏诗,如明苏祐《关巡杂咏十首》、明黄纪《谒岳庙诗》、明王士魁《谒恒岳庙四首》、明张居正《谒岳庙感怀》、明滕季达《孟秋登北岳恒山一首》和清谢鉴礼《苏东坡词碑》等[14]128,这些诗文碑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兼具,历来为文人骚客所青睐。

此外还有“题名记碑”“图碑”等,数量不多。如保定市区元代《保定路总管府题名之记碑》,此碑刻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记述了元末保定路“为治之难”,按照朝廷“保任督摄之制”的要求从中央和各地调遣官吏来任职,当时的监郡官锁住和总管王茂材共同商定“刻氏名于石”[1]153。清刻《保阳太守题名记》碑,此碑现存古莲花池东南碑群,碑文简述“太守”职责的重要性和名称的历史沿革,题名部分刻录自清顺治元年(1646)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263年间共137任保定知府的籍贯、出身和始任年份[1]191。元刻《河图碑》,此碑原立于保定人民公园内,1965年移入古莲花池,碑正面刻“河图”,背面刻“历史朝代图”[1]157。

三、保定碑刻的价值

(一)史料价值

保定古代碑刻内容丰富,所记载内容可以和历史流传下来的重要文献史料相佐证。保定发现的祠庙碑、纪事碑、祭祀碑及诗文碑等都存在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大唐北岳神庙之碑》又称《大唐北岳祠碑》,俗称《张嘉贞碑》。此碑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八月,定州刺史张嘉贞撰写。唐代曲阳(即恒阳)县隶属定州,《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平窦建德,移置定州,领安喜、义丰、北平、深泽、毋极、唐昌、新乐、恒阳、唐、望都等十县。”张嘉贞即为定州刺史,曲阳乃是其辖区,于北岳庙立碑颂之,是其分内之事。今存碑刻,白石黑字,一如史传所云。碑文内容主要是阐明北岳之神的威力,它能主风雨定吉凶,虔诚地敬祀山神能使国家太平,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也就可以得到幸福。张嘉贞这样的论述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山川崇拜的一种信仰,也从侧面说明了唐代北岳庙的祭祀活动非常兴旺。曲阳北岳庙有一通《顾亭林先生北岳辨》碑,是清初大儒顾炎武考证北岳位置所作。其力证北岳恒山在河北省曲阳县(主峰在保定市阜平),在曲阳祭祀北岳更为合理,而恒山在浑源并无历史根据。顾炎武引证《史记》《汉书》《魏书》《隋书》中历代皇帝亲自或遣使祭祀北岳于曲阳的记载,以及曲阳北岳庙中祭祀、封崇、修庙等诸多唐代碑刻,证明唐以前各朝代均在曲阳举行祭祀,而非马文升所说自古就在浑源,至宋方改在曲阳[16]21-23。此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北岳庙历史沿革的重要文献。再如曲阳北岳庙内的明代《勘暴祀北岳文》碑,这是一通为明王朝残酷镇压农民暴动“三战三捷”而大肆颂扬的“德政碑”,从中可以反映出明朝中叶保定地区农民暴动的巨大声势,是研究中国农民暴动史的宝贵资料[3]7。再如涿州金门闸碑房现存5通清代修建金门闸的碑刻,金门闸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北蔡村东北永定河右岸,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原为草闸,设计功能为引牤牛河水,借清刷浑,清淤排沙,以加深永定河河槽。康熙四十六年(1707)改为石闸。因牤牛河水量不大,被废弃。乾隆三年(1738)移建减水石坝。至宣统元年(1909)又将坝改建为石闸。现存金门闸即为宣统元年所建。该闸“水小可闭之以遏其轶,水大可启之以杀其怒”,控制自如,作为清代永定河分洪减灾的大型水利设施,为保卫京师和永定河两岸的百姓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了清代时期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艰难历程,是我国古代闸坝建设史上一个非常罕见的特殊例证[17]15-16。《涞源县古代碑刻辑录》精选自唐天宝三年至清宣统三年保存较好的碑文拓片共计124幅,其中《大同府界》碑的发现,证实了明成化年间涞源县域西北到大同五百里,东北到顺天府四百里,填补了地方志的空白;通过《长城石刻》中茨、白、浮、乌各段烽火台及阅视碑,可考证涞源自古以来的要塞地位。

(二)书法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保定古代碑刻,各种书体皆备,真、草、隶、篆、行皆有。楷书的代表宋韩琦《宋重修北岳庙记碑》、元赵孟頫《元杨琼碑》、古莲花池东碑廊的“龙飞”刻石、古莲花池明查志隆《重辟水鉴公署记碑》、清李绅文《重修保定府莲花池碑记》、清李卫《莲花池修建书院增置使馆碑记》、清方观承《重浚莲花池东西二渠记碑》、清《莲池行宫保护管理文告》刻石、清王发桂《历代乡贤从祀圣殿记碑》、褚遂良书《千字文》刻石、颜真卿书《多宝塔碑》刻石、赵孟頫《蜀山图歌》刻石等,书体豪放遒劲,笔力开张;行书佳作如曲阳《唐北岳恒山灵庙之碑》、古莲花池《江畔送行人》刻石、《梅雪争春》刻石、《东坡墨戏》刻石、《烟渚轻阳外》刻石、《叔夜此诗》刻石、《松杉疏瘦》刻石、宋刻蔡京《送行诗》刻石、《唐田琬德政碑》等,书体俊逸娟秀,身姿潇洒;典型隶书碑有《唐北岳神庙碑》,书体结构工整、笔法苍劲古朴;草书代表明黄纪《谒北岳庙碑》、古莲花池怀素《自叙帖》刻石、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清刻王守仁《天池月下闻雷》诗碑、清刻王守仁《夜宿天池》诗碑、清刻王守仁《客座私祝》刻石等,书体热情奔放,婉转流畅;篆书碑代表是北岳庙内的明代乔今希《登恒山六首》,书体秀美,独具风采。保定古代碑刻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记录,各种碑刻琳琅满目,各有千秋,具有非常高的书法价值,为研究中国的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碑刻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历代流传下来的诗文碑,主要保存在保定古莲花池和曲阳的北岳庙。通过这些历史遗存的碑刻我们除了品鉴其高超的书法艺术,同时还可以鉴赏其文学艺术。如保定古莲花池碑廊中元赵孟頫的《蜀山图歌》是一首长篇七言古风。诗歌主要描写蜀地山川的雄伟景色,虽是一首古风,但讲求押韵、换韵,讲究对仗,韵律优美;运用神话传说,化用典故,运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景中含情,情中有景,颇具文学价值。

四、保定碑刻现状及保护建议

(一)保定碑刻的保存现状

从保存情况来看,由于受保存地点环境、人们重视程度、基础设施等相关条件的影响,各地保存状况差异较大。

1.现属文物保护单位碑刻保存状况良好

(1)保定古莲花池

保定古莲花池现存碑刻约260(通)方,主要分布在东西碑廊、碑院内,包括竖碑和壁碑,此外还包括经幢等,保存状况良好。古莲花池的碑刻,有的是园中旧藏,有的是近代以来由其他地方移入,还有当代镌刻的。由于碑刻是珍稀的历史文物,古莲花池收集和保护古碑,从清代光绪初年黄彭年第二次出任莲池书院院长开始,他增开学古堂,号召学生搜集金石,其长子黄国瑾和同学在京保途中的一座古刹颓庙中收集到金、辽、元经幢六段,并为之建造六幢亭,此亭后遭四国联军焚毁,黄彭年三子黄国瑄及书院学生把其迁址红枣坡重建。另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从易县移至保定府学左隅的《唐田琬德政碑》,1932年,清苑县(今保定市清苑区)文献委员会出价运至古莲花池保管,1935年,清苑县四位有识厅长“注重古物,顾而惜之,倡募捐廉,饬鸠工合而竖之,复筑亭以护之”,此碑至今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定人民发扬爱惜古碑的精神,蔡京《送行诗》、西夏文经幢、《老索神道碑铭》等一批珍贵古碑被送入古莲花池保管,古莲花池成为古碑荟萃的地方[1]1-3。

(2)曲阳北岳庙碑刻

北岳庙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城西南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保护收藏了跨越1 500余年历史的200余通珍贵碑碣,主要分布于东、西碑廊及碑楼、碑亭。这些碑刻多为祭祀碑、御制碑、诗碑、纪事碑、功德碑、祠庙碑、神道碑,书法有真、草、隶、篆、行书等,时代跨越南北朝北魏、北齐、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到民国,内容涉及历代帝王的御制宸章,寺庙、古迹的修缮始末,清官名臣的德政善举,名人大家的诗词歌赋,以及对北岳山神的赞颂等。

北岳庙碑碣是伴随着北岳庙的修建和祭祀而产生和发展的。据《水经注》载文,自汉代始立北岳祠祭祀至魏晋时期就有碑刻。但因历史和人为原因,部分碑碣已损坏或遗失。20世纪50年代起,曲阳县文物部门通过文物普查、基建、群众举报、自捐等方式,对该县境内古碑刻进行搜集整理,并在北岳庙内集中保护、研究、展示。除庙内原有碑碣110余通外,又征集包括墓志、经幢类碑刻112通,使之成为河北省保存最集中的碑刻群。

2.民间碑刻情况堪忧

保定民间各地散落的碑刻保存状况堪忧,虽然各市县部分碑刻已由当地博物馆或文保部门进行保存,但由于保护措施不完善,使碑刻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如满城抱阳山风景区很多碑刻都已看不清楚上面的文字和图案,出现了断裂、剥落、崩塌、风化、起层、粉化、腐蚀等情况。

再如保定徐水区大王店镇小仕庄村出土了两通明代崇祯年间的碑刻,记载一名为曹存性的副总兵的生平事迹。西侧碑刻主要记载曹存性任副总兵期间的政务,仅有碑阳。东侧碑刻主要记载曹存性的行政管辖范围,分为碑阳和碑阴两部分,碑身出现剥落和断裂现象。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很多碑刻,特别是露天放置的、没有采取任何隔离保护措施的碑刻,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如风景区的很多碑刻上,有人为刻画名字之类的痕迹。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古碑的美观,还破坏了碑文,影响对碑刻文字的释读,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二)保定碑刻保护的建议

保定的碑刻资源丰富,文物保护相关部门已加强了对碑刻的相关保护工作,但对于野外的碑刻及民间新发掘出土的碑刻的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碑刻的保护提一些个人的建议。

1.加强政府相关职能的发挥

政府要加大对《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市政府出台加强碑刻调查和保护的相关文件,积极做好碑刻的调查和保护工作;建立碑刻保护程序和责任制,加大对碑刻的保护力度;建立碑刻保护专项基金,通过市财政拨款、土地租让、民间捐赠等形式,建立碑刻保护的专项基金;建立奖励机制,尤其是对碑刻收藏和保护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2.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专业性保护和抢救性研究

对保定碑刻的保护和修复离不开专业人员,可大力引进和招聘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提升碑刻的研究水平和加大保护力度。这就涉及到碑刻的清理、修补和微生物抑制等专业性工作,对于残损原因不同的碑刻,要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如对于室外镶嵌在墙壁的碑刻,最重要的是隔绝保护,要采用冷裱膜装裱技术对碑刻及拓片进行覆膜。“该方法使碑刻的展示效果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有效地隔绝了环境中有害物质和人为刻划与涂抹,是一种较好的室外碑刻保护办法”[18]88-89。随着国家对碑刻重视程度的提高,专家学者对碑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保定碑刻的搜集、整理和出版虽然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不管是重视程度还是著书的规模、数量都相形见绌。纵览保定已经出版的碑刻文献整理著作,其或囿于某一碑刻种类、或囿于一市一县,或仅有拓片介绍而无录文,或仅有录文而无拓片介绍。建议成立专门的碑刻保护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碑刻保护中的作用。

3.加强对碑刻文字的保护

建议各市县文保部门建立碑刻文字档案资料库,尽快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碑刻进行档案整理,对各市县的每一通碑刻的年代、现状、收藏地点、内容提要等均要作详细的记录[9]107。建立并完善碑刻文字档案资料库,启动碑刻数字化工程,利用大数据,便于电子档案资料的整理。

利用现代先进的摄像设备,对碑刻进行拍照,保留图像资料。可组织全市的碑刻传拓大家和爱好者对保定境域内尚无拓片的碑刻,集中传拓,尽可能地留下较完整的文字资料。

保定历史久远,历史遗存的碑刻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内容丰富,其价值之高毋庸置疑。碑刻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加大对其保护、加强对其内容的相关研究,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