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丽
(湖南信息学院,长沙410151)
新媒体时代是一把意识形态建设的双刃剑,给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一方面,网络社会的发展,从技术和经济上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削弱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网络社会中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可以有效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有效传播,优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传播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高校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要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正能量更强劲;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讲好中国故事;主流媒体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履行好监管责任,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1]。这些论述一方面对新媒体时代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对后疫情时代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现实意义。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愈加复杂,网络空间日渐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因此,只有在网络空间把握优势,才能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2]。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对智能软件广泛使用,因此可以让意识形态来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网络生活、思想方面与主流意识接轨,最终达到提升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能力的目的。高校应主动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
随着科技信息化发展,“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等信息化手段为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技术便利[3]。面对网络空间海量信息,需要提取有效信息,而新媒体平台的实施能及时处理信息,提高话语权传播的效率。同时,多元化信息时代的价值观冲击主流价值观,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带来一定难度和不确定性。因此,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语话权构建过程中,丰富高校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平台和途径、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至关重要。
一是价值引导是核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入”网络空间,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4]。如对于突发事件中体现的爱国精神,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爱国,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是平台建设是基础。在新媒体时代,媒体平台就是阵地,如微信、微博等话语平台。高校也要建立主流意识的主阵地,如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号、贴吧进行专人管理,树立高校阵地意识,赢得意识形态网络空间话语权。
三是话语创新是前提。大学生是新时期互联网舆论的主力军,也是未来国家建设网络强国的主力军。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呈现形式要通过音乐、视频、图片等元素进行宣传。以党规党纪学习为例,传统的学习方式只是停留在书本和网页上,而当前学习强国、红星云平台等新媒体,以动画、语音的形式展现,让大学生学习更加深刻。
四是队伍建设是关键。虚拟的网络社会是话语权构建的主战场,而培养一批讲政治、懂业务、技术精、品德高尚的舆论人才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这样就可以凭借优势第一时间抢夺舆论的制高点。
面对国际国内意识形态宣传的形势,大学生是网络主力军,因此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5]。高校是落实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体和样板区。新时期互联网是高校网络舆论阵地,我们要牢牢把握阵地话语权,就必须利用“互联网+”引导思想舆论,通过话语权赢得知识生产、信息传播的影响力。那么高校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传播权是关键。目前在高校大学生舆论传播中,高校管理中传播权出现弱化趋势,传播的话语权控制力和导向力不足,我们应加强引导。
二是创新议题是枢纽。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教育”等信息技术的主体单元,也是网络“原住民”。但是,目前高校在宣传中,出现宣传题目设置有些过于保守的现象;相反,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大学生更愿意接受一些接地气、贴近生活的创新议题。所以,在一些关于主流价值观的议题设置的时应该进行主题的升华,启迪学生由“想什么”转变为“怎样想”,提升议题的自主性。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创新议题是枢纽环节。
三是话语载体是基础。大数据时代,高校要以大数据为分析基础,着眼于大众化语言,依靠先进的云计算等技术分析手段,积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发展趋势,促进网络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6]。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多重实施和监管困难的问题,不过,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力军还是大学生,那么,高校就要引导大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的网络话语,利用新媒体平台占领意识形态网络空间的优势,应对国际舆论风险。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拓展中,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种能展示大学生自我形象、提升国际认同的方式,因此,在新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上,如何防范意识形态风险需要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是构建意识形态新媒体话语平台。我们要不断增强网络思维,构建诸如我校电信学院创办的“青春四起”等微信公众号这样的意识形态新媒体话语平台。网络舆论工作者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的重中之重[7]。高校宣传部门应对本校及社会突发事件、敏感话题、重点言论等要表明党和政府的立场和态度,要掌握舆论“制高点”,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同时要引导他们回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平易的方式、活泼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丰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提升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是规范网络话语秩序,净化互联网环境。虽然网络空间是自由的空间,但是这个自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自由,是主流价值观的自由。现有的互联网法律还不健全且执法难度大,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互联网空间”立法,规范网络话语秩序,净化网络空间。同时也要让管理者对上传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把关,落实相关责任,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三是培育信息化素养,提升价值观。信息化应用于思政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未来的趋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技术辨别,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大学生对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辨别能力,积极传播主流价值观,宣扬社会正能量。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须。实际上,“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革本质是如何在新时期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效能,即有效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8]。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构建“主导地位—话题设置—队伍建设”三位一体的推进理路,通过理顺机制、引导舆论,主动取得意识形态的管理权和领导权,确保主导地位是构建高校“话语权”的核心;话题设置是构建高校“话语权”的关键;队伍建设是构建高校“话语权”的根本。
在新时期,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受到严峻考验,要把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核心落实到位。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复杂性,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举旗定向,牢固树立意识形态话语权。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方面有了深刻的影响力。我们要不断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高校的指导和主导地位不动摇。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中,不断加强特色党支部建设,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行动,建设有湖南信息学院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学文化。今后我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方法,主要是建立“三课堂联动”模式,把三个课堂结合变成一种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让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实现爱国教育的目的。思政课堂只是传授爱国主义知识的载体之一,我院还进行了多元化的大思政课堂探讨,包括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观红色文化基地、韶山徒步行、班级红歌颂、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师生合唱比赛等活动。
顶层设计要在遵循话语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地设置一些语境话题,不断完善新的意识形态理论,增强话语权。所以,新时期既要注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渠道,如思政课、班会、理论杂志等,也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网络化、便捷化、信息化的作用,如微信、QQ、微博、学习强国、红星云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创新的话题,不仅题目要“接地气”,而且内容要生活化、朴实化、结合高校实际进行宣传。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当代“90后”“00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价值与情感认同。
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工作,在本质上这项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教师需要通过关注热点问题去引导学生,从而打造一支专业性的队伍。高校教师要做意识形态工作最强有力的助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要“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努力提升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力。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打造立场坚定、素养高深、视野开阔、素质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既需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挖掘新时期生活实践,赋予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民族特色,同时还要具备洞察世界千变万化局势的敏锐性,从而赋予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时代特色。
面对新时期,尤其是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无硝烟的“战争”,高校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更是面临巨大挑战。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们的实践经验会不断丰富、理论会不断创新,也会不断解决高校意识形态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