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新闻学课程内容建设及综合教学手段的实践
——以“新闻编辑”课程为例

2021-12-03 08:37昕商光辉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闻学新闻编辑马克思主义

常 昕商光辉

(1.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102600;2.半岛都市报社,青岛266031)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近年来,各级各类高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以新闻学专业核心课程“新闻编辑”为分析对象,探讨其课程内容建设环节引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索如何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增强思政教育在专业课堂上的有效吸收和入脑入心。

一、课程思政与新闻学教育的同向同行

(一)中国的新闻学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天然属性

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闻学在中国的诞生和形成。其标志一般指的是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办。研究会不仅开启了中国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先河,也推促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二阶段为无产阶级新闻学形成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寻求发展,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研究也于上世纪40年代在陕北根据地起步,作为其理论成果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在延安时期逐步走向成熟,为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形成和发展,即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至今这一阶段的新闻学,它是中国新闻学走向繁荣与发展的关键时期。[1]

诚如著名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王中所言:新闻学的研究,既不能脱离整个社会现实,孤立地考察新闻事业,也不能从主观动机和愿望出发,更不能从虚幻的社会存在出发,而必须从普遍的社会联系中、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从不断变更的群众生活条件中,探索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2]。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植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史和革命史,当下我们所探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精神脉络的,无产阶级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指导性是中国的新闻事业区别于西方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的新闻学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二)新闻价值观的引导关乎当代青年意识形态塑形

新闻舆论工作关系到人心向背,具有极强的价值引导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国际社会崛起的同时,也面临西方价值观渗透、多元化思潮涌动、国际舆论环境复杂等种种挑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的污名化言论层出不穷,新闻舆论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在此情形下,新闻价值观的引导对新闻学教育而言则尤为重要和迫切,专业课程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当突出育人功能,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政治家办报”的意识。

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本世纪初,新闻教育家童兵教授曾提出建构“现代新闻观”。他认为,光有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人文精神的指导与充实。人文精神倾注于现代新闻观的,是人的关怀、人的同情、人的情愫、人的力量,有了这些,新闻才能以人为本,才能富有情感。[3]在此意义上,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价值观念也应当融入现代新闻观的教育体系中,以引导当代青年尤其是未来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新闻编辑”课程内容建设

新闻编辑是新闻报道的总指挥和总把关,既要对新闻内容负责,又要服务和满足受众需求。传统的“新闻编辑”课程重在讲授新闻编辑的工作原则和业务规范,以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能力。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当下的“新闻编辑”课程有必要在既有框架的基础上,完善和提升教学理念,本着更高的政治站位进行内容编排和价值引导。

(一)内容编排:讲透业务根源,站稳政治立场

新闻稿件的分析与选择是新闻媒体编辑部重要的日常工作,这项工作直接决定着哪些新闻信息会传播给广大受众,而哪些将会被过滤掉。“新闻编辑”课程中也将此内容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讲解,包括分析与选择稿件的意义和目的、如何分析稿件的新闻价值、如何根据媒体特点选择稿件、如何判断新闻稿件的社会效果等内容。这些内容侧重于业务准则和操作规范的讲解,可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区分新闻稿件的价值几何,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说服”学生去理解和相信这些准则因何成为编辑准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展开章节讲授之前,增补了一个知识点,即将学生在“传播学”课程中掌握的“把关人”理论融入进来,讲授新闻编辑工作中“选择性把关”的表现、原因、正面效果、负面影响,以及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在言论把关时应本着哪些原则进行信息筛选。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行课期间,正值香港局势不安定的一段时期,西方媒体大肆通过选择性报道刻意夸大警察执法,而对乱港分子的所作所为“选择性失明”,用这种新闻伎俩来为西方试图在香港策动的颜色革命做背书。面对如此重大且敏感的新闻事件,高校新闻学的课堂不仅不应回避,而且要通过深入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香港问题不利的国际舆论形势是如何造成的,让学生看清西方媒体报道表象之下的政治用意。比如,让学生观看一段BBC的电视新闻,教师从电视编辑业务的层面细细拆解镜头和解说词,讲透这段选择性报道的表现及这些新闻操作背后意图宣扬的西方文化价值。笔者认为,在“新闻编辑”课程的内容编排上应密切呼应新闻业务的根源性问题进行讲述和分析,在案例筛选上有意识地加强政治敏感,带着“解渴”意识去正确引导学生。如此一来,教学才能更通透、更有说服力、更有根基和落点,学生方能既知“所然”,更知“所以然”,才会在将来的新闻实践中明辨是非、站稳立场。

(二)价值引导:在编辑业务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作为新闻学专业重要的实务性课程,“新闻编辑”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编辑业务的理念和能力,但仅有实务技巧的讲习是单薄和不充分的。如果教学中缺少了思想价值的贯穿,无碍学生成长为出色的新闻“匠人”,但却难以成长为有灵魂和思想的新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恰是引领中国新闻学教育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新闻学教育和研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这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必然要求。[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编辑”课程,要找准理论与实务的接驳点,让学生学通弄懂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如何反映在编辑业务上的,又应如何在编辑业务中遵循理论的指导。新冠疫情以来,部分西方媒体通过隐蔽的新闻手段把对中国的偏见和攻讦暗含于报道当中,围绕体制、民主、人权等问题炮制对中国不利的国际舆论氛围。对此,“新闻编辑”在讲授“新闻稿件中事实的订正”一章节时,引入国外媒体以偏概全且带有偏颇立场的报道,以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为原点,阐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真实性强调个体真实与总体真实的辩证统一,唯有二者兼备的报道才是对新闻事实所进行的客观、全面的反映。深入的案例分析之后,学生不仅能透过报道看到西方媒体所持有的“有色眼镜”、看清其报道背后的价值取向,而且学生也更清晰地了解到将来作为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应如何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如何以发展和全局的眼光去看待和报道新闻事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而且,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的新闻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政治家办报”“新闻喉舌论”“导向论”“党媒姓党”等重要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应当着力阐释和实践的。新闻学专业的各类课程都能以此为依托建立理论框架、找到价值落点。需要强调的是,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看待新闻问题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升华其思想认知,而绝非为了融入而生硬赘述。因此,更深刻的思政融入性势必意味着教学设计和技巧上的更高挑战。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新闻编辑”综合教学手段的实践

(一)引导式教学推动思政元素的入脑入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教学和实践具有很强的时代属性和价值属性,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和迫切需求。但是,如何把思政内容有效地融入到课程体系,让学生不但没有枯燥感、生硬感,反而增加其看问题的角度、拓宽其理解媒介的深度,这是新闻学课程思政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

举例来说,笔者在讲授新闻编辑的把关原则时,同样以2019年香港局势的新闻报道为切入,在课堂上分别播放了一条法国某电视台的新闻和央视《新闻联播》的一条报道,进而提出3个问题进行课堂互动:两条报道有哪些具体差别?《新闻联播》的编辑为何选择了这些镜头?两条报道各代表了什么立场?这其中的讲授逻辑是:同一事件的报道差异基于什么声画因素→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声画取舍基于什么原则→不同的声画内容基于什么深层原因。这样一来,课程引导学生的思维从编辑业务深入到编辑方针和新闻立场,思政元素很自然地贯穿到案例讲解中。

(二)强化课件设计的节奏感,以思政要点推高课堂气氛

多媒体课件是服务教学的重要工具,但其设计的出发点应是关怀学生的视听体验和思维逻辑,而非是教师的“提词器”。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件设计更应当坚持于此,否则学生难于理解和吸收教师希望传达的思政信息点。

笔者认为,课件设计之于课堂而言,类乎电影导演和剪辑师所使用的蒙太奇手段,它是教师控制教学气氛、掌控学生精力集中度的重要手段。逐层推进的层次感和涨落有致的节奏感是课件设计所要达成的关键目标,这是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灵活调度课堂气氛的重要抓手。比如在讲解“新闻稿件中事实的订正”时,涉及到真实、准确、科学等事实订正的5个主要原则,如果平铺直叙地罗列这些原则,课堂是毫无立体感和层次性的。这就需要细化每一个原则的讲述,将知识点、案例、思政三者结合起来,同时留出课堂互动的切口。讲到思政信息点时,教师应当亮出鲜明的立场,把问题讲清说透、点破玄机,把课堂气氛和讲述节奏推上高涨的同时,学生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而言,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质量关系到国家意志的体现、舆论引导的方向乃至意识形态的安全。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落点,塑造学生立场鲜明的新闻品格。但更为关键的是,教师作为课堂的第一责任人,应本着为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充分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和思想理论水平,引导学生将新闻学的学习放置在宏阔的历史背景、政治纵深和文化视野之下,这样才能让新闻学的教学更具灵魂和根基。

猜你喜欢
新闻学新闻编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技巧
浅谈报纸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意识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