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理论看许渊冲的诗歌翻译

2021-12-03 08:37杨仕芬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许渊冲译者译文

杨仕芬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茂名525000)

生态翻译学是生态学理论与翻译学理论融合下的产物,在英语翻译中应用十分广泛。从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作品来看,在其翻译过程中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应用也十分常见。所以,从生态翻译理论来观察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有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生态翻译理论的应用特点,也能帮助他们更为切实地研究许渊冲诗歌翻译的精髓。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从生态角度对整体翻译生态进行综观的翻译理念即为生态翻译学,这种翻译理论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在英语翻译当中应用率极高。翻译生态学的产生,源自生态学与翻译学之间的理论融合,研究者将生态学中的适应、选择、适者生存等生态概念引入翻译学当中,构建出了一个以研究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关系为主的翻译学理论。目前,基于翻译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可引申出多个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其中包括生态范式、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三维转换等[1]。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选择活动,在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时被使用。也就是说,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利用自身的能力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基于原文所呈现的世界,选择与原文适配度最高的翻译版本作为定稿。也正是基于此,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之下,翻译活动成为了适应与选择的交替性循环。

二、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

许渊冲是我国诗歌翻译大家,经他手翻译的诗歌作品词句贴切且极富意蕴,为外国友人感知中华文化和汉语魅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许渊冲以“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对其诗歌翻译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这10个字也同样代表着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2]。

“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诗歌翻译思想的另一部分,其中“优”乃发挥优势论,主要理论来源于严复所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不过,许渊冲认为,严复理论中的“雅”可被理解和替换为“优”,也就是在翻译时应该注重译语优势的发挥,选出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因此,实现译语美化就可被看作是“创优”的过程。“似”源自傅雷,他的翻译理论是重神似而非形似,但许渊冲在引入这一理论后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补充。他认为,在诗歌翻译环节,需要同时达到形、神、意的相似。其中,最为低级的是形似,这是追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字面形式相似;中间层次为意似,这是追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内容相似性;最高层次则为神似,即要求原文与译文在内容、精神方面高度相似,但字面形式上却存在差异。“竞赛”是许渊冲在翻译环节引入竞争论的成果,其理论依据源自叶君健。基于这种理论,许渊冲将翻译描述成不同语言或文化之间的竞赛,胜者是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在这些理论当中,许渊冲认为创造美、发挥优势、达到神似和竞赛,分别与本体论、方法论、目的论和认识论相对应。

三、生态翻译学的适应与选择

适应与选择是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应用方法,这要求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选择出最具适配度和可用性的译文作为翻译成品。从实质上来说,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与选择理论是生态学“适者生存”理论与翻译学融合的集中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应的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由“原文+原语+译语”构筑的世界,它是不同语言文化、社会环境、翻译活动参与角色之间相互联动的一个整体。在翻译时,第一阶段要基于原文选择译者,此时译者也需要适应原文,也就是具备翻译能力和热情;而第二阶段则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基于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在实践工作中,适应和选择不断在翻译过程中交替,从而为打造出优秀的翻译作品奠定基础。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许渊冲诗歌翻译

生态翻译学中的理论研究角度众多,许多理论在许渊冲的诗歌翻译当中都有所展现。为此,笔者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视角出发,基于实际翻译案例,对许渊冲的诗歌翻译进行了研究。

在生态翻译学当中,适应与选择是翻译方法,而多维适应性选择和选择适应性则是翻译的开展原则。所以,实现“三维”的转换、适应和选择是保证翻译有效性的关键。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三维”适应与选择的理论角度对许渊冲的诗歌翻译进行分析。

(一)语言维

以《长恨歌》为例,这是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主线为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全诗共120句,为七言乐府歌形体,通篇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协调。在许渊冲的翻译中,音韵翻译极受重视,充分展现了语言维的适应和选择。比如,译诗共120行,与原诗的句数相等且每行音节皆为12个。在前48行中,译诗大多以aabbccdd的方式押韵,这种联韵法与原诗相似,而在49-72行中以abab cdcd efef的交替式方法押韵。同时,许渊冲在翻译《长恨歌》时,还极为注重其诗句形式的还原和翻译,尤其是重视对仗问题。比如:原诗“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被翻译成“Her jadewhite face crisscrossed with tears in lonely world;Like a spray of pear blossoms in spring rain impearled”;“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被翻译成“Slowly beat drums and rang bells;night began to grow long;Bright shone the Milky Way;daybreak seemed to come late”。诗句的译文严格按照原文形式翻译,保留了其对仗工整性的特点,实现了对原诗句式的完美还原,充分展现了语言维的适应和选择。

(二)文化维

通常来说,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体系也不尽相同,文化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全部成果。所以,文化拥有明显的时空性特征,不同地域、时间节点的文化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翻译并不仅仅是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其背后文化迁移和转换的过程。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对文化之间的融合转换加以重视。而这恰恰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文化维适应和选择理论,该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环节对原语以及译语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并且重视两种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以避免在文化解读方面曲解原文[3]。因此,基于生态翻译学,译者需要在熟知文化共性和差异的基础上开展翻译,做好文化层面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由于诗歌词句简练表意丰富,所以作品中往往会应用大量的汉文化符号,虽然在翻译环节可以应用目标语阐述这些人名、地名或典故内涵,但却难以保证诗歌形式规整,所以文化维度上的适应性选择十分艰难。但许渊冲在翻译诗歌时极为注重细节,尤其关注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符号的翻译,所以他的翻译作品中充分展现了文化维度适应与选择的应用方法,是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有效践行,在此环节笔者仍然以《长恨歌》为例进行了简要分析。诗句中“汉皇重色思倾国”中包含两个典故,“汉皇”来自汉武帝的“金屋藏娇”,“倾国”则来自李延年的《佳人曲》。在翻译环节,“汉皇”并非真的指汉武帝,只是借由汉武帝喜好美色来隐喻唐玄宗,“重色”是汉武帝和唐玄宗的共同特点,所以此时“汉皇”意为喜爱美色的皇帝,虽无特定指向但读者结合上下文一看便知。许渊冲在翻译时,以“The beauty-loving monarch”表示“汉皇”可谓是极为贴切的。这种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诗的隐晦表意特征,又对诗中典故进行了有效阐述。“倾国”这一典故源自李延年《佳人曲》中的“再顾倾人国”,倾国实际上是代指美貌可倾国的美女,所以许渊冲将其翻译成了“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peer”(无人可比的漂亮女人),与“倾国佳人”表意相符。从许渊冲对诗歌所用典故的翻译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翻译时对诗句内容以及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刻解读,并且基于中英文化的共性特征,开展了文化层面的适应与选择。在其实践中,并非一味追求文字表面形式的“合”,而是达成了内容和精神方面的“同”,基于诗句的文化内核实现了对译文的正确选择,进而保障了诗歌翻译文化维度的转换正确性。

(三)交际维

交际维是生态翻译学“三维”适应与选择理论中的最后一环,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交流的过程,译者在对原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在译文中准确表达原文的交际意图。在翻译时,需要实现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内涵转换,更应该在此基础之上完成双语交际意图的转换,实现对其交际维度的有效适应和选择。通常来说,诗歌的交际意图大多展现在其内容和情感内涵方面,诗人大多以诗歌记录或感叹事件,所以在翻译过程中确保作者意图得以切实传达是保障诗歌翻译有效性的关键[4]。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许渊冲在诗歌翻译环节深切践行了生态翻译学的“交际维”适应与选择理论,他极为注重对原诗内核的保留和对诗歌主体思想的传递。比如,在翻译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许渊冲将标题翻译成“Home Coming”,正是“回到家乡”的意思,在标题翻译上就直接体现了诗作的主要内容,在这首感怀诗的翻译环节十分适用。在上文所提到的《长恨歌》中,许渊冲也借助于标题翻译切实展现了翻译环节交际维度的适应的选择。他将《长恨歌》翻译成“The Everlasting Regret”,相比于“Long hate song”“A Song of Unending Sorrow”与“The Song of Everlasting Regret's”,许渊冲的翻译兼顾语音和形式上的相似性,充分展现了“长”的特质,并且实现了对白居易写作意图的有效表达。

(四)译者中心理论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活动应该围绕着译者这一中心而开展,所以它才认为翻译是译者不断实现适应与选择交替的过程。在翻译活动当中,译者将成为决定翻译成品质量的关键,译者自身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译文的实用性[5]。在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环节,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印证。正是因为许渊冲自身具备强大的翻译能力和文学修养,才使得其诗歌翻译成品备受推崇。

在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环节,讲究音、意、形三美,其中又以意美为首。从诗歌的角度来看,意美代表着诗歌的意境之美,这需要读者借助于共情和思考来自己体悟,而在诗歌翻译环节译者的意境美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将决定译诗的意境之美。许渊冲在诗歌翻译环节对呈现和转换意境美的追求,正是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理论的展现。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这首诗是一首表达思想情怀的五言绝句,作者借助于典故和简练的语言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副游子思乡的景象,其诗句意境十分引人注目。在许渊冲的翻译中,他基于音、意、形美理论作业,在融合诗句内容、情感与意境之后进行了贴切的翻译,让译诗也具备了同样的意境之美。

五、结语

总而言之,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而在其翻译环节践行了生态翻译学当中的多种理念,对其进行研究十分有助于深入了解生态翻译学。经研究发现,许渊冲在诗歌翻译环节主要应用了生态翻译学的三维适应选择理论,充分展现了翻译语言、文化和交际意图的选择性适应,还有效应用了译者中心的生态翻译理论。

猜你喜欢
许渊冲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摔得挺美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