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一丰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黄山245041)
1989年,“沂蒙精神”首次被提出。1997年,“沂蒙精神”被进一步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16个字[1]43。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他高度评价:“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2]10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的评价是对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的精神品质的又一次肯定,也为当代沂蒙精神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体现沂蒙精神和沂蒙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屡见不鲜,其中也不乏有一批像《沂蒙山小调》一样的经典之作,主要有:长篇小说《红日》(1957)、舞剧《沂蒙颂》(1975)、现代京剧《红云岗》(1976)、绘画作品《沂蒙山,母亲山》(2002)、民族歌剧《沂蒙山》(2018)、话剧《青春榴火》(2019)等。这些文艺作品以各自特有的语言,刻画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沂蒙人民对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通过对这些文艺作品的鉴赏,可以体会到沂蒙精神和沂蒙红色文化的意蕴,使读者(观众)思想上得到启发、认识得到提高、精神上得以升华。
“质料”是用以创作文艺作品、体现文艺作品价值的材料。质料可以分为物质质料和艺术质料,两者共同组成了文艺作品的内与外的表达方式。
1953年,《沂蒙山小调》在原沂蒙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被改编完成。新改编的《沂蒙山小调》除了曲调没有变化外,歌词新添加了时代内容,把歌颂家乡的美和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沂蒙老区人民爱党、爱人民、爱家乡思想情感。《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一直保持上行的走向,是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象征;使用四拍子的歌曲框架,体现了曲调的柔美和真挚的情感;歌曲末尾延长音的设置,是沂蒙老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深深情感的一种符号化的表达,体现的是意味深长的含义。这首歌曲篇幅很短,但是通过音乐语言表达的情感却是真诚和深厚。《沂蒙山小调》的歌词从家乡的自然美说起,再赞美丰收的景象,最后叙述中国共产党时刻惦念老区人民、关爱老区人民。
20世纪末以来,一批以弘扬沂蒙精神,表现沂蒙红色文化,用绘画语言表达革命精神的“沂蒙画派”逐渐形成。这些画家立足于沂蒙老区这一红色文化场域,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绘着浓厚的沂蒙红色文化精神。他们的作品内在精神充实、饱满,外在形态清新、丰赡,以生机勃勃、祥和自然的特点享誉画坛,成为时代的缩影和艺术转型期的重要标志之一[3]1。绘画作品《沂蒙山,母亲山》就是一幅代表作品。该幅绘画作品由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建庭在2002年创作,曾获得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银奖。这幅绘画作品以水墨画的手法描绘了沂蒙山磅礴的山势,象征着沂蒙母亲伟大的躯体,表现沂蒙老区人民母亲般的关爱。画家用独特的笔法勾勒出的沂蒙山景实质上是对沂蒙老区革命岁月的述说和对整个沂蒙精神的描绘。“沂蒙画派”的艺术家群正是以这种表现风格描绘沂蒙大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用一颗真挚的心来表现艺术、表达情感。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是现实的提炼和升华。沂蒙画派的绘画作品描述现实美,沉淀审美情感,表现艺术美。用勾、点、皴、泼、染的手法体现沂蒙精神的意蕴。《沂蒙山,母亲山》的成果创作,蕴蓄了厚重的精神意味和丰富的审美旨趣,使观者在品味绘画表现语言的同时,被画中所塑造的形象所感染,在心理上产生无以言表的崇高之情[4]17。
形式和内容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方面。形式是体现内容的形式,内容需要通过形式来体现。形式和内容是相互包容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优秀的作品,必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使其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5]12。
现代京剧《红云岗》叙述了抗战时期沂蒙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来救治伤员的感人故事。该剧在1976年由八一电影制品厂出品,用京剧的艺术化语言和电影的形象化表现手段,共同来演绎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以刻画红嫂的形象来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老区人民崇高的政治觉悟,体现革命老区的军民鱼水之情。该京剧以沂蒙地名“红云岗”为剧目的名称,体现了该部现代京剧影片整体创作风格的写实性和对红嫂这一典型人物刻画的真实意义。除了讲述红嫂用乳汁抢救伤员地感人故事之外,《红云岗》还叙述了红嫂鼓励胆小的丈夫参与革命斗争的事迹,体现了以沂蒙红嫂为代表的沂蒙老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舞剧《沂蒙颂》创作于1975年。它与现代京剧《红云岗》在形式上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运用影视艺术语言来表现内容和表达情感。舞剧《沂蒙颂》在当时被称为作为革命舞剧《沂蒙颂》,体现了该部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政治意义。舞剧是肢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连续性的表现形成舞蹈语言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剧本为主要表现内容,通过舞台的效应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简单地说,舞剧就是用舞蹈来表情剧情一种舞台表演形式。该部舞剧的剧情与现代歌剧《红云岗》相似,刻画的是沂蒙红嫂——英嫂的英雄故事。
相比现代京剧来说,舞剧更依赖于人的肢体动作,在没有独白、演唱的前提下,舞剧在刻画人物、表现剧情、表达情感上更依赖于人的动作和表情。舞剧整体剧情的结构安排,加之舞蹈的本身的节奏感、韵律感,经过舞蹈演员的表演来刻画人物、表现剧情,通过观众的鉴赏来实现这部作品的意蕴。
英伽登认为,艺术作品存在于艺术家创造和观赏者在创造的双重活动中,艺术作品是并未最后实现和完成的作品,观赏者才是艺术作品的真正完成者[6]16。也就是说,要从沂蒙文艺作品中体验沂蒙精神的意蕴,首先要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来体会创作的意图,其次从艺术接受者的角度通过鉴赏活动感受沂蒙文艺作品的意蕴,并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美的享受,从而实现该作品的审美价值。
沂蒙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不断地赋予时代内容。从美学角度来看,文艺作品的自我的完善和内在精神的体现是需要依靠与外在的其他事物的互通和自身内部结构的自我革新来完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艺作品的自律论和他律论。文艺作品的自律论和他律论与文艺作品的本体论紧密联系。自律论指从文艺作品自身内容上进行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以体现本体的形式美。文艺作品的他律论指在本体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与其他事物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文艺作品意蕴的沉淀和体现必然是在本体完善基础上自律和他律的结合,从而起到启发读者(观众)、陶冶情操、抒发情感的作用。
长篇小说《红日》创作于1957年,以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沂蒙地区的孟良崮战役为历史背景,描绘了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74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就小说本身来看,对战役宏大场景的描述是整部作品的一个剧情,战争中敌我双方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与战事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现敌我双方军官和士兵在这次决定命运的战役中的思想和意识的差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为了人民利益、为了全国的解放而战,绝对听党指挥,作战英勇,表现出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小说还刻画了刘胜和石冬根等典型的英雄人物的形象[7]126。
同时,小说还对沂蒙人民积极支持前线,为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送子女参军的感人场面做了专门的描写。相对照的是,作家在对国民党军一方的人物描写时,描写较为模糊,就是对师长张灵甫的描写也未做更为形象的表述,只是在对国民党军在本次战役中体现出来的内部权力制衡和战争的非正义性上做了刻画,这也恰好与对人民解放军一方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整部作品在人物描写上是最出彩的部分,烘托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和向着正义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正义精神。该部小说用“红日”作为篇名,一是代表了方向,即跟中国共产党走的总方向;二是预示着在沂蒙老区人民支持下的人民解放战争必将走向胜利的总趋势。黑暗终会过去,黎明的曙光一定会到来,只要跟着共产党走,人民解放战争一定会夺取最终的胜利,这是该部长篇小说的主线。
196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依据这部长篇小说《红日》编写了电影剧本,在导演汤晓丹的执导下拍摄成了电影。电影的描写仍然遵循原作者吴强的创作手法,在描绘宏大的战争场景的同时,注意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小见大,注重对比。在“三一律”的原则下把典型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长篇小说《红日》和战争题材影片《红日》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共同抒发了沂蒙老区人民爱党、爱军、爱人民的伟大情怀。
《青春榴火》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于2019年创作的话剧。该部话剧重点讲述了一批在沂蒙精神感召下的当代沂蒙青年党员,扎根基层工作,积极帮助沂蒙老区人民脱贫攻坚,建设美好乡村的故事。该话剧得到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在全国上演,反响强烈。话剧《青春榴火》在表现剧情的同时分别刻画了三代沂蒙人,即90多岁的沂蒙红嫂、清泉村的老书记和从清泉村走出来的当代大学生村官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沂蒙人民紧跟中国共产党走、爱党、爱军的红色传统。
沂蒙红色文艺作品的创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经典作品涌现,这是沂蒙精神薪火相传真实表现。老一辈沂蒙人民舍小家、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社会发展中不断体现时代的内容,表现了沂蒙精神始终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线相一致。
当代沂蒙红色文艺作品的创作仍然需要从沂蒙老区人民的平凡生活中获得创作灵感、获取人物原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和话剧《青春榴火》都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成为当代社会彰显沂蒙精神和沂蒙红色文化的佳作。同时,文艺作品的创作还始终要坚持积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一点也是文艺工作永恒的使命。沂蒙红色文艺作品的创作在当下如何现实反映沂蒙老区人民创造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奋斗篇章,如何体现新一代沂蒙青年践行老一辈沂蒙人民爱党、爱军、爱人民的革命传统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融入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中,融入建设沂蒙革命老区的实践中,是当下沂蒙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的风向标。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8]。因此,沂蒙文艺创作要以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为感情的主基调。不忘革命传统,永记党的恩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沂蒙红色文艺作品的创作要坚持文艺创作源于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讲述沂蒙红色故事,体现新时期沂蒙精神和沂蒙文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