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 何 清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设计·应用”内容能让学生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沃土,有利于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该板块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重活动的功能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导致课堂教学断层,教学重点偏离,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引领学生学以致用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毫无作用。
正因为如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美术“设计·应用”知识板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该知识板块的特征,选择一些独特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该知识板块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该知识板块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引领学生学以致用方面的作用。下面,笔者将重点围绕小学中高年级美术“设计·应用”教学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聚焦一些低效的小学中高年级美术课堂,可以发现,为了达到现场教学效果的完美及任务的完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限制要求过多,诸如给学生一个既定的设计主题、让学生采取一些固定的设计手法等。学生选择的权利过少,是导致小学中高年级美术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设计·应用”知识板块重在感受各种材料,点燃学生创新火苗,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以及鼓励、引领学生着眼现实生活,运用创新思维,潜心设计一些新颖、独特、实用的东西。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过多无价值的问题要求,在无形之中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能力,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创新之路上,学生难免会缩手缩脚。如此,“设计·应用”知识板块的教学必然也就会缺乏实效。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设计·应用”知识板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少一些限制要求,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主题、设计方法等,让学生多一些选择的权利,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创造时机、搭建平台、铺就道路。
例如,在教学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小盒子大舞台”时,笔者不仅没有提过多的限制要求,还给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笔者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本剧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甚至革命故事。在自主确定课本剧内容的前提下,笔者鼓励一些目标一致、志趣相投的学生“抱团”,即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盒子大舞台”的任务。当然,在此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选择与众不同的同学。对于这些学生,则鼓励他们自主完成“舞台美术设计”任务。另外,笔者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用什么材料,制作什么样的场景、服饰以及道具等,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让他们发现哪些废弃材料可以再利用,自主决定使用,发挥想象制作场景、道具等。
实践证明,正因为教师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同时,学生经历自主思考观察的过程,完成“设计·应用”知识板块教学任务的效果也会显著提升。
在常人的概念中,服饰就应该使用废旧报纸制作,道具就应该使用泡沫塑料制作,背景就应该使用幕布制作……显然,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这些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想法,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想象能力,干扰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奇思妙想转瞬即逝、创新火花一闪而过。如此,小学美术“设计·应用”知识板块的教学因为思维定式、材料的限制,教学效益也会每况愈下。有鉴于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美术“设计·应用”知识板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少一些约定俗成,让学生多一些天马行空。一旦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以“释放”,他们的各种奇思妙想就会纷至沓来,各种创新火花也会熊熊燃烧。
以教学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六年级下册“我们的课本剧”一课为例,在课堂伊始,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在表演课本剧时,我们需要设计一些服饰、道具、背景,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材料来制作服饰、道具、背景呢?有学生说,我们可以用废旧报纸来制作服饰;有学生说,我们可以用泡沫塑料来制作道具;有学生说,我们可以用幕布来制作背景……显然,因为受到自身视野的限制,学生的想法也多是一些约定俗成的。面对此窘境,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利用幕布与实物制作的背景。相比于幕布背景而言,这种幕布与实物组合的背景更加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笔者的多媒体课件犹如一个触发器,瞬间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我们也可以用一些实物制作服饰,如我们可以在一些旧衣物、旧窗帘布上面粘贴一些形态各异的树叶、光盘、五颜六色的布帽等,以此让服饰变得更加新颖、独特。加上手机视频制作软件的介入,加上这些创新之声,学生拍手叫好并打开了思路。
由此可见,在“设计·应用”知识板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少一些约定俗成,让学生多一些天马行空,那么学生的创新之路就会愈发通畅,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小学中高年级美术“设计·应用”知识板块的教学效益也会不断攀升。
毋庸置疑,美观、新颖、独特是设计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兼顾美观、新颖、独特这些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学生还必须要确保实用这一“设计·应用”最基本的原则。在设计与应用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一味地追求美观、新颖、独特,而轻视甚至无视实用原则,那么,学生难免会设计一些“华而不实”的作品。显然,相比于美观、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华而不实”的作品并不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相反还会被消费者“嗤之以鼻”。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美术“设计·应用”知识板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引、鼓励学生在美术作品设计与应用过程中,少一些刻意雕琢,多一些思想内涵。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在设计与应用过程中兼顾美观、新颖、独特、实用等特点。
例如,“班级小报”是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板报版面设计,是教学目标之一。在设计板报的版面时,一部分孩子对板报的理解还不透彻,符合主题的意识还未形成,把此课简单地当成绘画作业完成。为了追求完美,往往会“花里胡哨”“华而不实”。与板报主题不相符的内容,有种答非所问的感觉。很显然,这些不相符的内容、格格不入的修饰,是一些缺乏思想内涵的刻意雕琢。为了有效避免学生在设计板报版面时走进刻意雕琢的“误区”,在学生着手设计之前,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具有思想内涵的板报版面。如以“端午节”为主题的板报设计,在笔者的美术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条龙舟、一些粽子,还有一幅屈原的画像。显然,“端午节”主题的板报版面上,板报的内容主要是与端午节有关,能够了解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将龙舟、粽子等代表端午节的事物,以及屈原这一代表端午节的人物设计到手抄报版面中,不仅能够突出“端午节”这一主题,还能够体现端午节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诸如爱国主义思想、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等。而这,也使得这张以“端午节”为主题的手抄报版面更加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
事实上,类似的例子在小学中高年级“设计·应用”知识板块教学过程中不胜枚举。无论是在哪一种、哪一个案例中,教师都应该引领学生去除一些答非所问、华而不实的“刻意雕琢”,保留、融入一些实用的、实在的“思想内涵”。如此,小学中高年级美术“设计·应用”知识板块的教学效益才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小学中高年级美术“设计·应用”知识板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少一些限制要求,多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少一些约定俗成的引领,让学生多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少一些刻意雕琢的设计,让学生多一些有思想内涵的设计,据此着力提升小学中高年级美术“设计·应用”知识板块的教学效益。这样一来,在有趣、有序、有效地学习“设计·应用”知识板块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学以致用的能力才能够不断提升,美术核心素养也会得到有效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