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鼎市第八中学 张有亮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设计有效性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问题设计得实、设计得巧,既能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学科内容,又能促进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迸发学习的激情火苗。因此,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能带动一节好课堂。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才能称得上有效,是初中历史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然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表面上层出不穷,实际上很多都是低效或无效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预设的历史问题偏难,超过了初中生的历史认知;有些预计的历史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纯粹是属于实际性问题,缺乏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无法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目标;有些预设的历史问题缺乏针对性,无法突出教材的重难点内容。所以,必须对初中历史课堂问题导向进行探究,提高教学有效性。
对于“有效”,赵亚夫认为,主要是指教师为达到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这里的“有效”应包含三方面内容: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可以从三方面衡量:第一,看课堂教学目标完成度的多少,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设计能否高度覆盖学生所学的知识。第二,看课堂效果满意度如何,即在统计历史课教学满意度时,学生在问题设计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率是多少,如90%以上的学生都能有效掌握学习方法与知识,培养了能力,有主动学习的情感体验。第三,看检测效果怎样,历史课堂问题可以通过设计课堂练习题来完成检测效果。要想初中历史课堂有效率,就需要分析在课堂规定的四十五分钟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花费的时间与得到知识内容的比例;要想初中历史课堂有效益,可以在分析教与学之后,对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给予评估,并不是把评价标准只放在教师到底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里的效益主要指教与学的历史课活动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好不好,如果教与学的活动造成了学生厌学或学习后无任何收获,那就说明教师的教是无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历史课堂设问导向是否明确。结合日常的历史教学经验,笔者对历史课堂设问导向的明确性进行了探讨。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所预设的课堂问题经常以老面孔形式出现,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对此问题解答的兴趣。相反,教师采用耳目一新的问法,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能让课堂中的问题有新意。例如,教师讲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知识内容时,通常会这样问:“清政府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有何危害?”这样的设问教师只注重了自己教的内容,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经过优化后可改为:“今天开放的中国同样允许日本投资设厂,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区别?”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以及教师的提示后,学生能区分出两者本质的不同之处,效果极好。再如,讲到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内容时,一般的问法是:“清末科举考试为什么被废除?”优化后可改为:“清末的科举考试与我们今天的中高考有何区别?”虽然后面的问题学生不能回答得非常完整,但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能很自然地讨论起来,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就是认知得以发展,核心素养得以培养。问题设计具有新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问题设计有趣味,能够形象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学习,使课堂从无疑变有疑。例如,讲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章节中苏联的改革时,教师一般将问题设计为:“我们如何评价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人的改革?”通过优化后改为:“请用‘僵’‘乱’‘垮’来形容三位领导人的改革。”前一问题老套而且问题涉及面很广,学生无从下手或只能蜻蜓点水无法达到问题本质,后者用形容词来评价,学生有的放矢,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再如,讲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一般设问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带来了什么影响?”通过优化设计后,采用了纪录片《天罚》的解说词:(1)日本:庆祝成功偷袭;(2)中国蒋介石说:“这就对了”;(3)德国希特勒兴奋地说:“德国追随日本,向美国宣战”;(4)英国丘吉尔说:“好了,我们总算赢了”;(5)苏联斯大林说:“可以得到美国的援助了”。后者虽然没有直接设问,但通过语言情境使学生回到当时的情境,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并不是要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如果历史课堂问题设计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会导致课堂的低效。历史课堂上,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是为教学实际需要服务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即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无须思考就已经知道答案或者经过思考后仍然模糊。这就是问题的设计没有针对学生的学情。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具有针对性。对于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与思考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以下设问的针对点:(1)针对学生的疑问处设问;(2)针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处设问;(3)针对历史不同事件的异同处设问;(4)针对学生思考的难点处设问;(5)针对事件发展的规律处设问。实践证明,这样的导向设问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探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讲解“鸦片战争”时,无针对性的问题一般设计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鸦片输入的危害、林则徐禁烟的过程、鸦片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虽然把握了教材重点,但仍然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这类套路问题产生厌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优化设计后,问题改为:“清朝落后西方的根源在哪?当时清政府及人民群众为什么会支持林则徐禁烟?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怎样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观点?”这样,有针对性的设问既传授了学生史论结合的知识,又为学生营造了绝佳的情境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新时代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围绕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进行教学。因而,初中历史课堂要结合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材施教,所设计的问题也必须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这样既能体现三维目标的层次,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浅层次的问题留给后进生,有深度的问题留给优秀生。例如,讲到鸦片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时,教师通常的设问为:“请结合课文分析为什么鸦片战争中国会失败?”这种设问只停留在知识的再现迁移和运用层面。优化后深层次的设问为:“假设当年民族英雄林则徐没有被清朝撤掉官职,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还会失败吗?”这种设问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方法,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思维,既能体现教学效率又能达成教学效果,但还是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效益。再经过优化后更深层次的设问为:“那时候的中国人能够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吗?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这种设问将教学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兼顾平衡。
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问题还可以进行有层次的设计,如将教材中的内容分解成数个知识点,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让学生逐个击破,最后实现教学效益。例如,讲到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教师通常设问为:“国共两党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合作?”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范围广而且难度大,学生无法从具体角度去回答。为此,优化后可以把这个设问分为若干个步步递进的小问题来解决:“是什么事件促使中共加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为什么中共会选择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对中共提出的合作,国民党的态度如何?国际态度又如何?”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体现层次性又能体现逻辑性,学困生能够回答部分问题,优秀生又能更深入地积极探索思考,从而提升教学效益。
总而言之,随着现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历史课堂问题设计导向要求越来越高。在今后的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学围绕的核心素养设问要求也更高更有效,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问题设计引领带动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实现教学目标,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