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沛珊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习近平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1]这要求高校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养时代新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校史校情教育不仅蕴涵着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还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校史校情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珍贵的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精神,引领着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校史,是对学校建立、发展、壮大等变迁过程的记录,通常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校史大学生可以了解高校创办的历史,体会学校创立过程的艰辛。从校史中学习先辈们坚定的创业精神,继承和发扬高校历史文化精髓。校情即学校的整体情况与作风现状,是学校在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大学生了解高校在目前发展阶段拥有的文化定位。校史校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校史是校情的文化积淀,校情是校史发展的现实表现,校史代表着一所高校发展的历史,而校情则代表着一所高校发展的现状。校史校情教育展现的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定位,更是大学生增进与高校情感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同时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校史校情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宝贵精神资源,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首先,校史校情教育具有教化育人的功能。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强化社会实践育人[2]。校史校情教育具有的教化育人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径。其次,校史校情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多元化。校史校情中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校史文化的历史育人价值在于:“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所产生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成果能够激发学生‘求真’‘求通’‘立德’的意识。”[3]最后,校史校情教育有助于凝聚师生力量。校史校情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其凝聚着一所学校建设发展的精神,在培养师生之间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可以增进高校师生相互之间的认同感。
从广义角度划分,大体可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校史校情教育。其一,校史校情在物质层面的建设是校史校情教育物化的表现形式,其中主要包括学校进行校史校情建设的硬件设施,良好的硬件设施条件能帮助校史校情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其二,校史校情在精神层面的建设主要包括高校的教育理念、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追求等,这不仅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责任使命。总之,校史校情教育反映其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总体发展水平。高校在校史校情物质建设、精神建设的基础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帮助大学生在接受校史校情教育过程中完善自我,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强调对人的德行品质的培养及塑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4]新时期何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关切。高校的德育教育富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对大学生的个体行为、思想品德、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校史校情具有的稳定性,使其能长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德育资源。基于此,高校充分重视和加强本校校史校情教育,把握校史校情教育的德育作用,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帮助高校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说教,其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代表着当代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现实途径。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教育,并结合本校的校史校情,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积极发挥其在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校史校情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应当得到重视,必须正视校史校情教育在教育理念、品牌建设及传播载体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部分大学生对校史校情的内涵认知不足。大学生对本校校史校情的充分认识是实现校史校情教育的关键,通过重庆邮电大学建校70周年开展的校史校情知识竞赛等活动,仍能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本校校史校情了解较少,使大学生对本校的发展缺乏正确的判断。其次,教师教学未能充分运用校史校情知识。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校史校情资源进行合理化的选择,是校史校情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但部分教师一味采取灌输的方式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教学效果较差,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最后,校史校情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不高。校史校情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实现校史校情教育理念发展的基础。目前,重庆邮电大学开设了校史校情相关课程,但是其受众主要面向新生,教育形式方法还不够系统,内容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史校情品牌建设需要明确校史校情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只有找准定位才能树立正确发展目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整理开发校史校情教育的系列成果,用业已形成的校园品牌活动去演示校史校情。”[6]只有将校史校情教育进行品牌化,形成独特的校史校情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其一,纵观当前众多高校的校史校情教育情况,部分高校品牌定位不够清晰。如重庆邮电大学的校情建设与其同类型的邮电类高校逐渐趋同化,邮电类高校专业性较强,在进行校情特色宣传上,难以体现其独有的校史校情优势。其二,从目前高校校史校情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众多高校普遍不具备特色的校史校情优势,导致其校史校情品牌的培育难以达到实质性的效果。其三,当前众多高校的校史校情教育品牌建设缺乏可持续性。部分高校借时事热点来建设品牌,时事热点的瞬时性决定了品牌发展的短暂性,导致校史校情教育的品牌建设难以可持续性发展。
高校通常通过传统的传播模式,例如重庆邮电大学对校史资源的传播主要通过校史馆、图书馆、校园广播等渠道将校史校情氛围以硬性植入的形式融入师生之间。这些形式缺乏整体性与统一性,新颖度不突出,导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自觉度不高。从表面上看校史校情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校史校情的实践目标落实得还不够理想。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在线上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延长和拓展,人的生产生活都通过网络大数据实现迭代更新。”[7]对大学生而言,其接收信息方式已经不是通过传统单一的渠道,而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网络工具来实现信息的获取。在现实中,由于高校没有充分利用多元化的传播载体,影响了高校对校史校情传播的方向判断,造成校史校情的教育效果缺乏应有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校史校情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应通过重视校史校情教育的育人价值、创新校史校情教育的独特形式、拓宽校史校情教育的传播载体等途径,以达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性、功能性和时效性的目的。
高校的校史校情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进行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史校情教育中的深刻育人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高校应充分借助校史校情教育形式,牢牢把握校史校情教育中的育人价值。其一,我国高校的校史校情教育内容皆具有明确的主流意识形态方向,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可有效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和价值观念的选择。其二,高校校史校情中蕴含着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有着基础性作用。高校“构建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感染学生,促进教育效果的最优化”[8],如重庆邮电大学为展现重邮人奋斗精神,编排原创话剧《红色长波》,赋予了校史校情教育新的校园文化意义,使校史校情更容易被青年学生理解、认同和接纳,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三,校史校情教育积淀着丰硕的学术思想。校史校情是高校学术思想、学风等的体现,一所学校所拥有的学术资源、学术价值影响着校史校情的发展状态。高校要重视学术教育理念,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校史校情教育的形式能否吸引大学生,是校史校情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高校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各类优秀的校史校情教育形式,抵制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开展具有特色的校史校情教育形式。首先,高校要对传统的校史校情教育形式进行更新,转变传统忽视实践活动形式的教育观念。如重庆邮电大学的思政课课堂上使用“雨课堂”,通过翻转课堂、微课堂等创新形式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热点信息,不仅能够增加教材中的盲点内容,还能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为教学增添趣味。高校要力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重庆邮电大学在开展70 周年校庆期间,进行了校史展览馆开馆仪式,激发广大师生知校爱校的热情。最后,由于传统的校史校情教育的形式结合实践活动较少,所以高校要加强对校史校情教育的实践创新,将实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目前,重庆邮电大学已将学校校史校情教育纳入学分实践环节,联系校园历史实际,着重深挖本校校史校情的品质与内涵,并将其作为打造校史校情独特形式的重要突破口,彰显校史校情独有魅力。
校史校情教育的传播载体是在传播中携带校史校情资源的媒介,是校史校情赖以附载的物质基础。高校通过拓宽校史校情教育的传播载体,及时发挥校史校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一是高校要坚持载体的多样性。在学校的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中进行校史校情内容传播,“校史校情宣传教育内容广泛,而利用校史校情教育传播校园文化与历史社会文化如果没有典型宣传,教育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9],高校要依托校史馆、校园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深入探讨关于校史校情背后蕴含着的教育意义。如重庆邮电大学将校史馆进行了VR 处理,线上即可身临其境感受校史文化,创新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本校校史校情。二是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载体的隐匿性。网络的不断发展构建起新型信息传播平台,“网络的隐匿性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尴尬,教育效果甚于当面说教”[10],师生之间的隐匿沟通可以通过各种网络社交软件实现,同时能够在便捷的工具中落实学习任务。例如重庆邮电大学已建立“校史校情一点通”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答题的方式获得荣誉证书,在学习本校校史校情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校史校情的兴趣。除此之外,高校可以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各种校园新闻、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的引导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