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柃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杜甫的一生中写过许多有关鹰的诗歌,有的是专咏,比如《画鹰》《姜楚公画角鹰歌》《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王兵马使二角鹰》《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二首》等;有的是诗歌的句子中提到鹰,比如《赠韦左丞丈济》《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去矣行》《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送李校书二十六韵》《赠别贺兰铦》等。鹰是一种猛禽,动作敏捷,厮杀勇猛;高飞云端,燕雀不及,并且常常是独自行动,因此它被人们视为强悍、凶猛、不羁的象征。鹰这一意象常出现在诗歌中,如《诗经·大雅·大明》云:“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1]描绘出军师尚父率领军队如鹰一样在战场上飞扬的场景,《离骚》曰:“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2]唐代诗人多咏马和鹰,这和当时养马、饲鹰的风气有密切联系。唐代养马、饲鹰的风气盛行。因玄宗追求奢侈享乐,马除了用于征伐、巡行、驿传、运输外,还用以应节起舞、点缀升平,故当时大规模地驯养舞马。鹰在玄宗当政时期同样也具有特殊地位。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唐王室有专门的驯鹰机构,“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鹏坊,二曰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3]。玄宗喜好畋猎,即位之后,特令殿中省的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鹰坊就是其一。饲鹰地方也成了官府衙门,足见当时饲鹰的盛行。杜甫写了很多与鹰相关的诗,与当时饲鹰的风气有一定关联。杜甫诗歌中的鹰意象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不仅承继发扬了我国长期以来赋予鹰这一物象的文化蕴涵,也展示了诗人的精神崇尚和精神寄托。
杜甫常在诗歌中借鹰言志,即通过描写鹰的豪纵健猛、气势不凡,表现自己自负不凡的气概和亟欲建功立业的思想。杜甫年少时期创作的《画鹰》便是其中的代表:“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4]38-3“9素练风霜起”一句使鹰的精神全体毕露,“身”“侧目”等词让人误以为真,而“堪摘”“可呼”等词又表明是画而非真,结尾“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描绘了真鹰的气概,诗人幻想素练上的苍鹰能够夺身而出,去排击凡鸟。画上的苍鹰不同凡响,白绢上似乎风霜欲起,最后诗人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希望它能搏击凡鸟,暗喻自己疾恶如仇的性格和奋发向上的决心,如浦起龙所说:“乘风思奋之心,嫉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4]41杜甫整个青壮年时期在开元年间度过,在盛世文明的教育下长大,这时候他的经济状况良好,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壮游》中叙述了他壮年时呼鹰纵马的畅快经历:“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画鹰》就是杜甫年少气盛时所作,不仅赞美了画鹰呼之欲出的逼真,更重要的是借鹰寄托了自己宏大的抱负与远大的志向。表现出青年时期的杜甫对前途和能力的乐观自信,也体现了诗人富于理想,充满斗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蓬勃进取的气势。《画鹰》借鹰言志,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了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反映出诗人的胸襟和气魄。
在其他歌咏画鹰的诗歌中,诗人也借鹰表达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如《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和《姜楚公角鹰歌》两首诗,杜甫极力突出鹰搏空而起的雄姿和所向无敌的威武气概。《姜楚公画角鹰歌》形容画鹰之逼真传神,“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写出了角鹰的杀气横溢。《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曰:“忆昔骊山宫,冬移含元仗。天寒大羽猎,此物神俱王。当时无凡材,百中皆用壮。粉墨形似閒,识者一惆怅。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崖嶂。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韝上。”[4]3718杜甫鉴赏画鹰,没有在画技上多费笔墨,而是借鹰寄慨。他回忆起当年玄宗新丰巡幸、骊山避寒射猎的盛事,又联想到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微、时局动荡的现状,不禁感到悲凉。战火连年,真鹰垂老于深山,然而一旦被起用,它还会腾跃而起,勇猛地擒拿狡兔。猎鹰不甘老死山中,期待着有机会去捕捉狡兔。诗人以鹰自况,通过抒写真鹰的壮志,淋漓酣畅地倾诉了自己除害报国的决心,寄托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思想。《去矣行》一诗也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君不见韝上鹰,一饱即飞掣。焉能作堂上鷰,衔泥附炎热。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閒。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4]652他表示自己不肯做栖止梁间的燕雀,而要当翱翔天空的雄鹰,寄托了作者刚肠嫉恶、胸怀大志、不肯趋炎附势的思想感情。
杜甫常以“饥鹰”“笼鹰”自比,描绘自己穷困的境地和困于樊笼的苦闷,感慨生不逢时。如《赠韦左丞丈济》:“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时议归前烈,天伦恨莫俱。鴒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4]209杜甫先是颂扬韦公门第,然后说穷老而受知于韦济,盼望韦济能够感动提携,则自己就不会沦为荆榛芜草了。这首诗写于杜甫困居长安时期,考试落第,找不到出路,生活十分艰难。实际上韦济也曾大力推荐过杜甫,但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这也让杜甫颇为感慨。“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杜甫以“饥鹰”自喻,描绘出自己窘迫的现状,表现其贫穷不达、生不逢时的境地。但即便如此,鹰还是充满着斗志,只要有人扶持便能冲上云霄。诗人借以表明,自己现在虽然处于窘境当中,但仍然充满斗志,希望韦济引荐自己。
《敬简王明府》一诗中,诗人同样以鹰自比,表达其不愿局促于笼中的心情:“叶县郎官宰,周南太史公。神仙才有数,流落意无穷。骥病思偏秣,鹰愁怕苦笼。看君用高义,耻与万人同。”[4]2400鹰因秋而最怕苦笼,困于笼便不能施展其才能,故希冀其早为解脱,以免羁栖之苦。杜甫自谓飘荡旅寓,如愁鹰之怕笼,借“病骥”“笼鹰”感叹穷途流落的境况和不愿局促于笼中的心情。《江头五咏·鸂鶒》云:“故使笼宽织,须知动损毛。看云莫怅望,失水任呼号。六翮曾经剪,孤飞卒未高。且无鹰隼虑,留滞莫辞劳。”[4]2522黄鹤曰:“此篇言公失位于外,无心孤进,虽有留滞之叹,而无搏击之虞。”[4]2521此诗作于杜甫居成都草堂时期,“江”即浣花溪。杜甫此时被贬官,就好像鹰隼困于樊笼,仍然期盼回归朝廷。此诗虽是咏物实是自咏,杜甫自伤时运不通,借咏鸂鶒排遣滞留的忧伤。“且无鹰隼虑,留滞莫辞劳”,虽然有樊笼的苦楚,但是可免除鹰隼的搏击,如今滞留,只能随遇而安,诗人只能聊以自慰。《姜楚公画角鹰歌》也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感慨,浦起龙曰:“公画鹰诗,率以飞飏搏击寄兴,此独不飞为慨。盖亦失职者之言也。”[4]2635这首诗写于 762 年,处于杜甫漂泊时期。760年至770年,杜甫漂泊西南,先后在成都、梓州、间州、云安、夔州及湖北等地漂泊,他远离了政治中心,过着贫苦的生活,但依旧关心国家百姓。“文人身处社会动荡中,往往会激发出具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5]诗中“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极力描写角鹰的杀气横溢,但笔锋一转曰:“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燕雀不必惊怕,因为这只画上的鹰并不能腾空九天。鹰虽鸷鸟,终究是在画上,不能腾飞云霄,颇有感慨鹰独不飞的失落惆怅之意。在这些诗歌中,杜甫以鹰自比,表达了生不逢时的感慨。
首先,鹰刚健勇武,动作敏捷,厮杀勇猛,攻击性极强,诗人便借鹰表现人的勇猛迅疾,所向无敌。《北征》云:“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鹰腾”,指如鹰一样飞腾,迅速超过疾箭,言军士如鹰之飞腾,勇猛迅捷,作战迎敌比飞箭还快,形容战士骁勇善战;《王兵马使二角鹰》一诗,先写角鹰侧目视天地时的勇锐,继以“杉鸡竹兔不自惜,溪虎野羊俱辟易”形容角鹰的威慑力,最后以角鹰比作王兵马使,希望他以威猛迅疾之势,扫除寇乱奸邪;《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一》中“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二句,《晋书·慕容垂载记》:“权翼谏苻坚曰:‘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则高飏,遇风尘之会,必有陵霄之志’。”[4]1157苍鹰“著人”比喻军士乐为重用,这里是以“苍鹰”来比喻军士之敢入,制胜如神。
其次,鹰击长空,高飞云端,燕雀不及,诗人借助高翔之鹰,表现人的凌云之志和卓越才华。《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中“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二句,赵次公曰:“今节侯应盛夏,而鹰隼击,则有所搏取不得不击。譬之时危乱,则须异人,故异人自然来至也。异人,正指其弟亚矣。”[4]855诗人鼓励从弟在时危中像盛夏的鹰隼一样奋力博取,干出一番大事业,同时也赞美了从弟的卓越才华,感慨悲壮,使人振奋。《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二句,以鹰隼飞腾之快比喻才人得位,可以大行其志。“高三十五使君”即高适,这时高适已经由彭州刺史转任蜀州刺史,杜甫准备前往会晤,行走前以诗代简,向高适打招呼,赞美高适既是才子,又居高位。
最后,鹰洒脱不拘,绝少依靠群体捕猎,更多是独自行动,诗人借助“鸷鸟之不群”表现人的卓尔不群、特立独行。《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中有“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二句,“豪鹰”即大鹰,魏澹《鹰赋》曰:“立如植木,望似愁胡,嘴同利剑,脚等荆枯。亦有白如散花,赤如点血。”[4]1086赵次公曰:“以物之奇俊者,譬李舟也。”李舟,陇州人,有文学俊辩,志气高,诗人以鹰之奇俊喻李舟卓尔不群;《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中有“仙醴来浮蚁,奇毛或赐鹰”二句,蔡梦弼曰:“谓玄宗赐王名鹰,以旌其特立不群也。”[4]128《赠别贺兰铦》感叹贺兰的困穷,叹息群小得志。诗曰:“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饥鹰所忧虑的是容易被人驯养,这里用“饥鹰”来比喻贺兰铦,赞美其不因困穷而屈求于人的高尚品质。
诗人还借鹰发表议论。如《秦州杂诗·其十一》:“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鞞。”[4]1439诗人借鹰表现英雄失路的悲凉和人民生活的疾苦。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此时关内大饥,时局动荡,民生疾苦,杜甫对政治深为失望,便抛弃华州司功参军这个小官,率家西行,流寓秦州,以采药卖药为生。从“苍鹰饥啄泥”可见塞雨之繁,民生之困苦,也展现了边远山区所特有的萧条景象。“文艺作品中的‘风景’,一方面来源于客观自然之物质实体,另一方面,又是创作主体表达特定意识和价值的文化实践,是创作主体建构、想象、生产、形塑的产物。”[6]黄鹄、苍鹰困在泥途,不得翱翔,雨大将不得其任,诗人以此比喻君子为小人所挤,英雄无用武之地,让人触景伤心。《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反映了当时所处的环境,揭露唐王朝政治的黑暗,针砭时弊。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八月,《新唐书·五行志一》云:“(天宝)十三载秋,大霖雨,害稼,六旬不止。”[4]476可见“苦雨”之害。鹰、隼皆猛禽,张华《鹪鹩赋》:“苍鹰鸷而受緤,……屈猛志以服养。”[4]479赵次公曰:“鹰隼亦屈猛,而不能奋飞,况瑣瑣如乌鸢何所蒙赖乎!此方是言君子小人皆不得其所也。”[4]479鹰隼这样的猛禽因为受苦雨影响都不能奋飞,何况小小的鸟鸢呢,君子小人皆不得其所。这些发表议论的诗歌大多写于安史之乱后,诗歌中也反映出国家的衰弊,人民的疾苦。杜甫始终关注着社会民生,这些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贤人失志、人民受奴役的悲悯。《送高三十五书记》也发表了他对时政的议论。高适早年十分贫穷,诗人以“饥鹰”比喻高适,《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云:陈登喻吕布曰:“登见曹公言:‘待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乡言也。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其言如此。”[4]390查慎行曰:“此盖深不满于哥舒之穷兵,而惜高生之侧翅相随也。”[4]393杜甫大概是对哥舒之穷兵深有不满,而遗憾高适侧翅相随,隐晦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还有乾元元年所作的《义鹘行》,借义鹘的忠义之举激励壮士的忠肝义胆,警醒世人。诗人自言这是一个潏水岸边的樵夫讲给他的故事,诗人有感于鹘之义,便写下了这首诗。《义鹘行》讲述了一个鹘杀白蛇、为苍鹰报仇雪恨的生动故事:一对苍鹰在阴崖的柏树顶上养了一群幼雏,白蛇爬上鹰巢把雏鹰吞吃了。雄鹰飞到远处觅食,雌鹰无力制止,只能心酸悲鸣。雄鹰回来见此状怒不可遏,翻身飞入林中领回了一只健鹘。健鹘满怀义愤,俯冲而下将白蛇折尾穿肠击毙,为苍鹰报仇雪恨后就一去无踪。义鹘行侠仗义,功成身退,让人感动。这首诗总叙义鹘为鹰父报仇,大逞勇力,雪愤惩仇,十分痛快;仁慈义勇,慷慨激昂,打动人心。许昂霄曰:“公虽备员朝右,未蒙国士之知,无可建功,故闻义鹘之事而有慨焉。”[4]1115鹘即鸷鸟,能俯击鸠鸽而食。此诗不单咏鸟,而是借义鹘的忠义之举激励壮士的忠肝义胆,激励朋友勇于义举,壮士奋不顾身。诗歌寓意于鸟,由鸟及人,赞颂了义士勇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以达警醒世人的作用。此时的鹰意象不再局限于呈现力量、速度等外部特点,而是结合了人世的伦理道德等观念,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和个体存在的热切关注。
不管是借鹰表达积极用世的愿望,还是借鹰展示抑郁不平的心情,都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映。诗人对鹰的叙写或赋予其上的思想内容同诗人自己的遭遇和追求密切相关。青年时,杜甫受奉儒守官的家世出身的影响,立志高远,以鹰隼自许;面对国家的强盛,更使他渴望像搏击长空的鹰隼一样平寇乱,济苍生。此时杜诗中的鹰往往神态威猛、英气逼人,与诗人乐观自信的昂扬心态相契合。经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诗人没有了盛唐时期那种自信与豪迈,鹰的形象失去了以往的勃勃生气,即使尚能描绘得飒爽英姿,但一接触现实便黯然伤怀。诗人以鹰喻己,表达生不逢时的感慨;以鹰喻人,赞美友人、将士等勇猛敏捷、卓尔不群,激励他们对国事有所作为;诗人还借鹰发表议论,对颓势难遏、黑暗腐败的社会予以揭露与抨击。鹰意象便被注入了深广的社会内容,更显深沉博大,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