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审美教育融入“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

2021-12-03 05:08林春蓉黎明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关键词:丝路思政政治

|林春蓉|黎明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362000

大学生是国家的支柱,也是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稳定繁荣。加强对“00后”大学生审美特点及群体特征的研究,对于增强高校主流审美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成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十分强调学生综合素养及国际视野的培育,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引领和影响世界的大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将丝路审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 “00后”大学生审美形态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00后”大学生的审美特点及群体特征

“00后”大学生的性格气质和审美特点较“90后”有很大不同:他们成长于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接触信息的途径更多元,他们渴望更广袤的知识天地,理性分析的能力更趋成熟,常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采取更智慧多元的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知识迁移和整合的能力。“00后”大学生的审美特点及群体特征正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随之改变。“00后”大学生的审美取向已经从一元转向多元,“酷”或者“美”已不再是唯一的审美标准。分析“00后”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审美特点、处世态度及学习方式,不难看出该群体呈现出明显的特征:“重视个体”、“审美自觉”、“理性务实”和“思维多元”。

1. 重视个体

“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他们出生于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年代,物质生活较为富足,价值诉求更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00后”准大学生武亦姝在荣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后,面对媒体的争相追捧和名利诱惑,她仍能守住初心,坚持走寻常路继续证明自身的价值。“00后”大学生对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视也表现在他们对待“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态度上,他们认为“集体能够帮助个体实现价值”是集体存在的必要前提[1]。显然,“0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

2. 审美自觉

“00后”大学生既不盲目从众,也不崇洋媚外,有独立清晰且符合当代商业美学的审美取向。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和全面和谐发展的人[2]。从心智成熟角度来分,大学生可以分为理性和感性两种。理性赋予人类以力量,科学可以征服世界;感性赋予生活以诗意,艺术可以美化世界。在知识爆炸和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缺乏艺术熏陶和审美能力的人幸福感和获得感会大打折扣。“00后”大学生知识结构丰富多元,理性思考及自觉审美能力较“90后”强,也必然使得这个群体更善于发现美和自觉创造美,从而具备较强的审美感知力和人文竞争力。

3. 理性务实

出生并成长于物质丰裕年代的“00后”大学生,更愿意将大部分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满足自我需求上。尽管“00后”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明显比“90后”大学生高,但“00后”的消费行为更趋理性。近年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酷抠族”——奉行“低碳、环保、新节俭主义”,要活出精致、抠出时尚。“00后”虽然从小熟悉网络媒介的营销方式,不会轻易被普通的商品促销广告吸引,但对有个性、有内涵、有情怀的商品却没有免疫力。他们善于借助网络营销红利进行“酷抠”消费,更懂得利用“假日经济”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理性消费。“00后”大学生的理性务实还表现为重视当下,他们认为空谈远大理想还不如脚踏实地在现实社会中拼出自己的未来。不难看出“00后”对人生规划、对社会实际的认识会比“90后”更加理性,“00后”大学生多数是“现实主义者”。

4. 思维多元

“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自主性强。“00后”大学生更有自主意识,相对“80后”“90后”大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强。他们获取知识及提升能力的渠道也更广,不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和书本学习,而是拓展到在娱乐中学、在新媒体线上学、在游戏中学等,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维的,甚至是线上学习占主导。

“00后”大学生代际特征非常鲜明,自我意识强,接触的信息面广量多,远远“超越了课本和传统课堂”。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极大丰富,且获得各类信息的方式也非常便利,因此“00后”大学生知识更多元、知识体系更完备,更具理性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及信息容量已无法满足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需求。认真分析“0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及审美特点,对于认清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大有裨益。

(二)“00后”大学生的审美习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影响

“00后”具有自身独特气质和审美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他们具备许多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如较理性的价值追求和较强的竞争意识等;但也带有一些消极不利的因素,如审美习惯“喜新厌旧”、过于现实理性、价值诉求强调个体刚需等。“00后”大学生群体的审美特点,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分析这些因素,是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1. “00后”大学生理性审美较为成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性的前提

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资源唾手可得,使得“00后”大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广阔,理论功底更为扎实,理性审美能力也更加成熟。思政课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信息容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对理论学习的需求。见多识广、自带审美功能的“00后”让越来越多的思政教师意识到,传统的思政课堂已经驾驭不住这些“小清新”了,课堂应该更加“丰富多元”“智能实用”。思政教师应自觉将理论知识甚至前沿的学术观点和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专业学习融会贯通,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国家及社会的沧桑巨变和蒸蒸日上。思政课堂信息含量越高、形式越多元,学习任务越复杂,教学情境越多变,就越符合他们理性审美和善于追问的个性特征,也就越能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及知识整合能力。

2. “00后”大学生信息化审美能力突出,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00后”大学生的学习、交友和生活都带着深深的信息化时代的烙印,他们在网络上能熟练运用各种平台,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的知识。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灌输式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他们的审美需求。他们不再是“静态”地接受思政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而是渴望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在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分析一个个小问题,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应把思政元素有机嵌入“00后”大学生的网络学习及娱乐生活中,可在QQ空间、B站、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堂也可以借助“云班课”等打造“翻转课堂”,运用智慧教学手段实现课堂大数据分析服务教学目标,让“00后”大学生在丰富多元的学习情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实效性。

3. “00后”大学生“碎片化学习”难逆转,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挑战

被称为“数媒土著”的“00后”大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互联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特征。网络信息的快速更新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乐于创新的“00后”大学生“喜新厌旧”的特点比较突出,他们喜欢通过自媒体表达诉求,但他们的兴趣转移很快,他们的思维方式及阅读习惯“碎片化、易变多元”的特点极其突出,对传统课堂及网络社交媒体知识更新的要求很高。思政教育教学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及方式的变革,不断进行教学载体和技术手段的更新,才能受到“00后”大学生持续的关注和热爱。线上学习资源推送要针对“00后”大学生群体的审美习惯及兴趣点,不断以新知识、新的活动方式、新载体吸引他们参与。“00后”大学生的理想和追求比较务实,甚至太局限于“小我”,他们认为成功要靠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心中隐约期待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与满足。他们对于未来规划和职业理想,首先考虑的是小我的成长成才,然后才考虑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和报效国家等人生目标。“00后”大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及“小确幸需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这些思维习惯将严重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对“00后”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因此,如何帮助“00后”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引导他们在理性对待当下的前提下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只有多管齐下增进文化认同、审美认同、价值认同等,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碎片化记忆”时代带给“00后”大学生的烙印,化解挑战带来的危机感。因为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都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及正确的三观,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及积极塑造其人格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丝路审美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和德育资源。因此思政教师应自觉关注丝路审美教育,充分挖掘美育中的德育元素,借助“00后”大学生活跃的创新思维及娴熟的网络技术,有效地将丝路审美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达到以美育德,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 丝路审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及局限性

(一)“一带一路”视域下高校推行丝路审美教育的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内的顺利推进,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审美文化及教育差异性的探究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在高校开展丝路审美文化及教育差异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今的时代精神和世界潮流,对向外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民心相通建设和对内提升高校大学生丝路审美文化认同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推广价值。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民心相通是根基,而审美文化认同则是民心相通的深厚土壤。“丝路文化”是指与丝绸之路相关联、因丝路融通而生发、因丝路互鉴而交融、因求同存异而形成的文化相交现象。“丝路审美文化”特指丝路沿线不同形态的文化空间以文化实践为基础,以文教活动、民俗信仰为载体而进行的共生共进、交互传承的审美现象,它体现于物质层面、文学艺术、行为方式等领域的现象和产品之中,具有直达人心、浸润性情和共荣共通等审美特征,在民心相通、人文相融和丝路审美共同体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功能,它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丝路审美文化发展的价值目标和终极追求。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实质性成果,在高校推行丝路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及开拓其国际视野,有利于提升“00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高度和国家主体意识,让他们在丝路审美文化的宏大叙事及细节交融之处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随着我国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由此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获得感有助于化解“00后”大学生“佛系心态”及“外国的月亮比国内圆”的认知偏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寄语青年大学生:“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丝路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00后”大学生应有的崇高理想和担当精神,使他们在崇尚理性人生的同时也能正确看待和担负起自身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责任。

(二)丝路审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限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承担着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重大职责,承担着提高人们认知水平、思想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审美文化品位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使命。审美教育是指一切事物所具备的影响人、感染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意识地利用人文与审美的力量对受众进行人格塑造、审美提升的教育活动。审美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路径及组成部分,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方式。在高校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渗透,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及审美教育“潜移默化及陶冶情操”的功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审美素养。这对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及“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同时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毋庸置疑的现实意义。

但是,当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丝路审美教育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新兴的“丝路审美教育”知之甚少和重视不够,对其尚未作系统诠释;二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丝路审美教育整体规划不足、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缺乏;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开展丝路审美教育的规范性教学素材甚少;四是目前关于丝路审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文章极少见,虽然小部分高校已经有意识地作了一些尝试,但仍然是各自为政,有的尝试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五是探究融入途径、介绍做法经验的文章基本上看不见,有的也只是在相关主题的文章中一带而过。丝路审美教育是一项复杂浩大的文化教育系统工程。“丝路审美文化”及“丝路审美教育”作为特殊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应有的学术价值和辐射功能都还没有得到彰显。

三、 丝路审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探析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丝路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新兴领域,同样也是我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当前探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丝路审美教育的作用,对于 “00后”大学生提升宏观审美水平及开拓国际视野都具有重要意义。丝路审美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具有特殊性和跨越性,以下从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审美兴趣三个维度来谈谈丝路审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通过审美体验,提高丝路审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心理期待

借助丰富的教育资源及丝路文化的内生吸引力,丝路审美教育可以利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在接触丝路经济文化的过程中增强美的体验,从而培养大学生感受丝路美、鉴赏丝路美以及创造丝路美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结构的完善、人生态度的转变及美好人格的塑造。通过宣传和直接的审美体验及实践熏陶,如带领大学生实地感受丝路交融带来的语言美、民俗美、建筑美、饮食美等,起到陶冶性情、拓宽视野和完善人格等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于丝路审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心理期待,助推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及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在讲解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三讲“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可结合丝路文化所蕴含的“国际富强观”及“世界华商开拓进取精神”。作为教材第二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上的拓展,甚至可以结合当地典型范例,如组织学生现场参观泉州中山路的建筑,那里连排骑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恰恰就是古代闽商下南洋九死一生创业求富的真实写照。当年闽商借助丝绸之路出洋经商,在实现个人财富积累的同时也带动了家族及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侨居国与祖居地两地文化的交汇融通。闽商生动的出洋求富经历及闽南多元建筑文化交融的现象,很好地传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样的情景教学更能激发“00后”大学生心系家乡、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

(二)浸润审美情感,增进丝路审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认同

“丝路审美文化”是一个美育及德育资源高度集中、审美文化互动交流密集频繁、审美衍生产品丰富多彩的文化集群,其中蕴含着广博的特色资源、宝贵的交流经验和多元交融的文明互鉴成果。丝路审美教育可以借助丝路上不同国家及民族审美文化兼容并蓄的实例,如以丝路上远播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少林武术文化为例,说明中国武术审美文化资源在丝路沿线的“在场性”和“互通性”。少林武术文化也是丝路文化的组成部分,深深扎根于世界华侨华人内心深处,明清以来沿着华侨华人的足迹传播到东南亚甚至远达南半球。今天我们依然能从丝路沿线国家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找寻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子,尤其是福建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对东南亚一带影响深远:日本空手道源于唐朝中国的格斗术,故称“唐手”,与福建南拳渊源颇深;日本空手道后来又融入了韩国跆拳道,创始人崔弘熙将军学习过空手道,后来在韩国设立了唐手道馆,故跆拳道中也有中国白鹤拳的基因[5]。在讲解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三节时,有引导“00后”大学生思考“怎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内容,明确要做到“三个必须”。其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看似抽象却极为重要。要培育“00后”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就必须回望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尤其是丝路文化资源具备较强的世界影响力,上面罗列的少林武术文化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只是浩瀚的丝路文化交流互鉴的沧海一粟。在这样的审美体验中大学生们的丝路审美情感势必得到升华,那么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培养审美兴趣,提升丝路审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文化自觉

兴趣是行为的先导。激发“00后”大学生自觉探寻自身成长成才与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我们养成丝路审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行为自觉中最关键的一环,只有自知才是真知。丝路审美文化是古往今来东西方文化交流、多种文明兼容互鉴的典范,具有世界性与兼容性、多样性与经典性、根基性与原创性等特点。丝路审美教育是以审美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心理基础,以审美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取向,以审美情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行为自觉[6]。为了适应“00后”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取向,帮助他们树立新时代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应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依托思政课堂及大学生社团活动等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丝路审美教育理念,拓展审美教育渠道,借鉴以丝路精神为核心的丝路文化,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亲和力。

猜你喜欢
丝路思政政治
丝路•山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