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然|东华大学 期刊中心,上海 20005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肩负着以科研创新成果服务国家科技发展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实现理论自信的历史使命。高校期刊社体量与学院等教学、科研部门和出版社等业务部门相距甚远,受传统体制机制限制大多由多本综合性学报组成,而在现行论文影响因子主导的期刊评价体系下综合性学报在与专业期刊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但高校学术期刊背依多学科面向的学术共同体(1)学术共同体的概念由英国哲学家波拉尼(M. Polanyi)1942年在《科学的自治》一书中提出并定义为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目标或兴趣,并遵循一定的规范而构成的群体。并连接了科研产出全链条,在5G破解信息茧房(2)信息茧房的概念由美国法学家桑斯坦(Cass R. Sunstein)2008年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互联网技术的信息过滤会导致网络成员的群体分化,不同网络群体都会更倾向于内部的观点交流而忽视与外部世界的沟通,群内同质和群际异质不断加强。壁垒为多学科交叉创新奠定技术基础的背景下,有责任推动大学生群体这支科研创新生力军和后辈力量融入学术共同体并全过程参与联合策划、透明化评审、多平台出版和传播等5G时代科研产出的全新链条,在解决实际重大复杂性问题过程中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为科研创新成果的可持续和高效产出奠定人才基础。[3]
高校学术期刊有责任在对焦时代问题的学术话题策划中不断修正大学生作者和读者群体的科研价值观,让大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感悟社会经验、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这都将反哺学风道德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前景,也再一次印证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为21世纪人类社会贡献了新的普遍性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在诸如医疗、现代城市问题综合治理、消除贫困、5G时代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重大事件上保持高度敏感[4],并尝试探究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方法,这是衡量其道德观、价值观和学术品质、学术素养的重要方面。高校学术期刊需要紧扣时代脉搏追踪学术进展,但比关注热点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其前沿意识和协同策划能力,引领和帮助修正大学生作者和读者的研究方向;同时也要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保持定力,不违背规律报道传播未经验证不够成熟的成果。
在全开放虚拟场域的自媒体时代和全方位的算法推荐时代,碎片化信息表达、传播和互动深刻影响着包括当代大学生群体在内所有民众的认知方式和行为选择,看似越来越精准的算法推荐反而容易让用户在偏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到处充斥着大量的无效信息,不仅加剧了用户的信息焦虑,也为价值共识凝聚带来挑战。[5]尤其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凭借高校学术期刊在大学生群体尤其是本校师生中的知晓度和公信力,如果针对抗疫过程中出现的责任担当意识问题、防疫热点疑问和难点及时发声,往往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对积极昂扬的“战疫”舆论起到引导作用。因为高校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共同体发声渠道和学术成果主要发表园地,更同时具有社会媒介、校园媒介和专业媒介三重媒介属性,是话语权争夺的主阵地,理应守土尽责。
高校学术期刊不应自困于阳春白雪的学术象牙塔,学术大家也不应自持学术高度孤芳自赏,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学术兴趣,帮他们树立科研自信,是高校学术期刊的应担之责。在5G时代,继网络首发和开放获取之后,基于标准化学术元数据已能够全媒介呈现论文背后的研究过程。可以预见,更多新型增强出版和传播模式的涌现将进一步缩短论文发表周期,提供“全方位”的系统知识服务。其中,科普式新闻报道和解读已经成为学术成果发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提升学术论文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拆除了前沿科学和大学生这一科研新手群体之间的藩篱。
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共同体构建的天然桥梁,推动大学生作者和读者群体从融入学术共同体联合策划开始,在任务驱动式学习中及与多学科科研人员的学术争鸣中,不断把研究向学术前沿推进。5G则在破解科研全链条固有问题过程中,从根本上变革了科研和出版的模式和思维方式。
科学社会学奠基人默顿(Robert King Merton)说:“所有学术上的重大发现都是学术共同体协作的产物。”[6]高校学术期刊连接了学人和学术、大学生和同行评议专家、理论研究和社会传播、科研成果和指标评价,天然成为学术共同体构建的桥梁。高校学术期刊依托多学科学术共同体共同办刊的先天优势,以主编为主导,以编辑为纽带,联系编委、同行评议专家、专业评价机构,以及作者和读者,在以目标任务为导向开展的一轮又一轮的联合策划、组稿、选稿和修稿过程中,促成多学科教师、研究人员和大学生交流互动,不断修正研究方向,才有可能把研究向前沿推进。在这一联合办刊的过程中,学术共同体的关系愈加紧密,大学生在任务驱动式的学习过程中及与多学科专家的学术争鸣中,学会知识迁移和跃阶,从而切实提升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重大复杂性问题必备的沟通和合作能力。[7]
(二) 5G为学术共同体创新作用发挥奠定技术基础
2019年是5G商用元年,中国政府发放了世界第一批5G商用牌照,其具有的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度超低时延(URLLC)、大规模物联网(mMTC)三大特征也将推动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让集群化运营、增强出版、透明评审、增强评价等成为新时期学术期刊的新常态[8]。5G为学术共同体汇聚的包括科研人员信息和论文数据等资源的精准发现提供的技术支持,在破解为科研创新风口的交叉学科成果寻找同行评议专家等难题的同时,改变了同行评议只适用于那些发展较为成熟或边界容易界定的学科或领域[9]等传统思维,为破解信息茧房壁垒创新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从根本上变革了科研和学术出版的手段和思维方式。
学术共同体中各类人才资源都应各司其职,从不同面向为大学生群体学术规范和学术素养的养成提供知识范本,并借助5G技术实现高质量学术内容与受众精准匹配。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是各类新媒体应用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5]。海量碎片化信息让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看似处在与世界全天候的零距离接触中,又占有了学校图书馆高价购买的数据库里海量的论文等学术资源,但因为缺乏系统有效的知识勾连,缺乏对经验知识的理性重建,面对综合性问题时孤立的碎片化理解无法转化为全视野下有机的生态系统,也就无法生发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论文写作课程以授课形式为主,授课老师一般由大学生所在学院专业课老师担任,授课内容多以习得学科专业研究范式为目标,练习论文内容组织。但对于论文写作规范和技巧、期刊选择和投稿全流程及其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甚少涉及。[10]学术共同体中各类人才资源都应各司其职,从不同面向为大学生群体提供知识范本。其中,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作为一线实战专家,应为大学生群体的学术论文写作提供全方位指导和服务,侧重对论文写作形式规范和投稿技巧等的阐释;审稿专家则从学科专业角度结合经验分析如何发掘并把学术创新点总结成文等对大学生这一科研新手群体来说共通的难题;高产作者则可作为朋辈分享成长经验。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也能够增进其对高校学术期刊的感情,为学术共同体机制可持续发展引入源头活水。
5G在重塑学术期刊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同时,也重塑了学术期刊出版的价值链。学术数据产生源头的标准化处理和终端的广域传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高附加值的学术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贯穿了大学生学业和科研生涯始终。5G时代的诸多应用都基于标准化元数据,利用文本挖掘和语义标注将数据深度标引实现数据畅联,生成高校学术期刊最宝贵的数据资源。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的编排规范标准与世界主流科技期刊通行标准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是增强出版的不利因素。高校学术期刊有责任对已刊发的论文进行二次挖掘、整合和传播,促进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效率提升。尤其对于科技论文来说,论文中未呈现的大量原始实验数据、调研数据、实验操作视频、科研团队和相关研究介绍,能够扩大读者的知识获取量,因为详尽了推演步骤也让学术结论更易懂易用,对于科研工作者尤其是新手大学生们来说尤为重要。5G时代万物互连,对用户进行画像实现受众细分,借助微信、微博、网络出版、数据库、网络社群等矩阵式服务平台,能够实现高质量学术内容与受众的精准匹配,便于大学生寻找科研合作伙伴。[11]不仅如此,高校学术期刊在编委聘任、寻找同行评议专家、联合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人才引育桥梁作用,也为大学生未来学术生涯延续搭建通道。
国家出台的学术规范文件呈现类法律文本化趋势,因为具有高度普遍性和系统性,为查处失信行为提供了明确依据。5G支持下的区块链技术支持学术共同体各方诚信互锁,弥补了当前论文查重工具和同行评议模式的不足。学术伦理道德规范的全面建设将反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面向现实的科研成果是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学术失范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方方面面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更扼杀了科研创新动力。数起震惊业界的批量撤稿事件给现行论文发表和同行评议模式敲响了警钟。2018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科研诚信建设各主体职责,强调要加强部门沟通、协同、联动。[12]2019年5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第一个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列明了学术期刊论文出版过程中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为查处科研失信行为提供了实体性行业依据[13]。2019年9月25日,科技部领衔20个部委联合颁布《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第一次从准法律层面明确了期刊编辑部之于科研失信行为查处的主体责任[14]。高校期刊社也应通过规范建章立制、完善内部治理机构等措施,提升作者权益保护工作水平,强化宣传教育,严守期刊质量红线,为大学生扣好学术研究的第一颗扣子。
5G支持下的区块链技术,让分布式账本的每个节点都能够共享数据库全部信息,基于共识机制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学术共同体各方都能诚信互锁,支持学术期刊作为把关人对学术论文发表全过程规范管理,弥补了当前论文查重工具和同行评议模式的不足。其中,在论文元数据生成阶段,区块链技术能够对所有知识单元中创造性成果进行标记,同时通过时间戳实时确权,并向作者发送电子数据凭证,当已标记过的知识单元在数据库中再次出现但未印证,作者即会收到反馈信息;在同行评议阶段,区块链技术同样能够对同行评审以及评审过程中的每个步骤进行标记和存储,实现其全透明和社会化。此外,线上透明化“三审三校”过程中体现出的严谨求实的编辑作风对大学生群体学术素养提升和学术伦理道德规范更能起到示范作用,为创新成果可持续和高效产出夯实地基。
作为连接科研和成果发表的纽带,高校学术期刊在科研育人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生作者队伍建设也会反哺高校学术期刊,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对5G时代诸多挑战和机遇,高校学术期刊一线编辑作为连接学术共同体的纽带,其工作也面临转型,转型后的工作重点不只是传统的编校把关,而是扩展为两块主要内容:第一,对学术元数据进行规范化筛选、整合、编审和二次加工的内容生产,尤其是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对学术元数据的多平台二次呈现成为与传统纸质出版并驾齐驱的重要环节,其中面向科研人员的论文发布除单篇论文外,还包括论文摘编、观点提炼、图表数据、音视频等增强出版内容,此外围绕问题进行聚类,面向普罗大众的科普改写和新闻资讯也同时发布;第二,以联合策划推动和服务学术共同体的进一步有机聚合。通过转型,高校学术期刊对学术内容的进一步加工能够帮助大学生从海量碎片化的浅层信息中抽离,方便他们与适合其成长需求的学术资源进行浸润式接触,从而提高其感知前沿学术趋势的能力;帮助大学生群体融入学术共同体,使其获得解决实际重大复杂性问题的机会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时代使命。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百年华诞,从吹响五四运动号角的《新青年》到倡导通识教育融贯中西的《清华学报》,出版人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无数从出版界走出的知识分子成为中国的脊梁。高校学术期刊学科分布的综合性使其在现行期刊评价体系中处于下风,但新时代赋予了高校学术期刊再出发的使命责任和战略机遇。高校学术期刊需要着力培养熟悉各项编校出版业务的学术型编辑及懂数据分析技术和富媒体传播策略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回归学术共同体,为科研育人共同发力。新时代呼唤新理论,高校学术期刊理应接过先贤和科学家精神的火把,引领当代大学生在解决实际重大复杂性问题的过程中厚植新时代科研价值观、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树立科研自信、淬炼学术素养、规范学术伦理道德,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