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峰|上海师范大学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上海200234
|张荆京 苏长恒 周继舟|东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劳动教育在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写道:“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556-557这说明:第一,劳动教育的方式要和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联系起来;第二,劳动教育既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挑战杯”实践团队一直关注人工智能条件下的劳动变革,研究这种变革对劳动教育的影响。当下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劳动方式的影响已经逐步展现在我们眼前。对此,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劳动变化?这些劳动变化对于我们将产生哪些影响?在这种劳动变革下劳动教育该如何实现育人目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
▲(采访者简称▲,下同)何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劳动的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处于核心地位,请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谈一谈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劳动的变革趋势。
何(被采访者简称何,下同):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对于劳动的概念其实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在《资本论》和其他的一些著作中,在政治经济学、哲学等不同的语境下他们使用的“劳动”一词的含义也都有所差别。我认为,马克思不从普遍性的角度对劳动下一个定义的原因可能在于:劳动是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相当于一个不证自明的原初概念。也就是说,对于什么叫作劳动,所有人都明白,不需要专门对其定义。举例子说,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吃饭,但是没人对“吃饭”这个概念进行定义。因为无论是大米、馒头、面包,虽然食物的种类各不相同,但所有人都可以理解什么叫吃饭。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劳动也可以被认为是这样的一个概念:“任何人通过发挥自身智力和体力而展现有益性的过程,只要不违法犯罪,都应该被看成诚实的创造性劳动。换言之,人类遵纪守法的一切活动,无论体力性的还是智力性的或者混合性的,都可以叫作劳动。”[2]20
当然,物质生产是最典型的劳动形式,也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形式。在这种生产形式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些要素都很全面,从原材料到最后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很完备,没有可以省略的环节。马克思本人也对提供服务的劳动进行过分析,并没有把劳动定义为物质生产劳动,而是把物质生产劳动当作劳动最典型的范例加以考量。也正是在对这种劳动的典型形式的分析中,马克思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商品价值波动。如果资本家想要获取更多的利润,他就要改进生产技术,或是提高劳动强度,使单个企业的生产时间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以此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所以人工智能的应用就放大了这个效应,实际是带来了一种新的剩余价值获取方式,剩余价值的量、剩余价值的质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劳动者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解放。过去非常危险、繁重、费时费力的工作如今在人工智能的条件下就能很快得到解决。生产同一个产品,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劳动者在劳动时比过去要轻松得多。许多产品可以轻而易举地大量生产,全自动化的生产甚至可以离开人。但是这也给就业方面带来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因为人工智能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进步,AI代替人工劳动已经大量发生。这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挑战,为劳动者提供了一个进步的契机。因为人工智能对多种低技术水平工作的替代,反而要求劳动者掌握更多的技能,拥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实现更全面的发展。也可以说,劳动者的知识要更有“迁移性”,能够把所掌握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更多的工作领域。从前,一个人从大学毕业,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很可能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一辈子都够用了。但是人工智能的大量运用,可能会导致原来在受教育阶段掌握的知识不够。这种情况就促使人们终身学习、反复学习、不断学习,也不断地去把自己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岗位。
既然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那么这就给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一方面,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处理好如何促进终身学习的问题,比如说目前是把在职学习交由市场运作,那么将来是让它继续留在市场这个领域,还是要把它转向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无论是灵活性、知识的迁移性还是学习能力,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肯定有所下降,那么,如何保障中老年人能够顺利进行终身学习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所以说,人工智能应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关于劳动的概念不能仅仅考虑物质生产劳动,其他很多领域只要是体力脑力的付出,产生了一定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应将其归为劳动,而不是将其局限化。比如说管理活动,再比如外卖小哥,他不生产产品但是提供了一定的服务,这个服务过程也应该算为一种劳动。所以,劳动的概念应该随着劳动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地扩大。因此,对待劳动的概念实际上很难将其完全界定清楚。适当将其模糊、简单处理是比较有利的。但是,劳动必须亲自动手,不动脑不动手,坐享其成是不可取的。
▲:您在文章中写道:“所谓劳动幸福,简单来说就是人通过劳动使自己的类本质得到确证所得到的深层愉悦体验”[3]。那么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能力的提高以及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是否会影响劳动幸福的实现呢?
何:总体来说,人们的劳动幸福程度是不断提高的。这会同时体现在劳动幸福的四个维度上[4]。劳动幸福的四个维度,即劳动发展维度、劳动解放维度,劳动尊严维度、劳动基础条件维度[5]。人工智能的应用,对这四个维度的发展提高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要通过真正的劳动幸福来实现。因为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自由劳动的发展,人的发展要“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充分发展”[6]69。所以说,“当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意味着人更像人了,更接近真正的人了,而人只有作为人而存在才能获得持久和永恒的幸福。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关系到真正的劳动幸福体验。随着劳动对人的意义越来越接近自由劳动,人自身的发展程度也会追求更高的水平。”[3]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会提高生产力的水平。这样一来,就会减少人们的劳动时间,人们的自由时间就会增多,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样就更容易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7]537。所以说人们的幸福度比过去是会提高的。
但是,关于一些概念还是要分辨清楚。劳动的解放程度和劳动幸福度的提高之间也并非完全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劳动解放一小时人们的幸福程度就相应地提高百分之十。这其中还涉及一个迁移性的问题。如果在劳动时间减少的条件下,没有调整好心态,不适应智能条件下的生活,不能正确理解劳动和休闲的关系,离开了工作人们就会感到无聊,无所事事。所以心理的接受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不能认为劳动幸福和劳动解放程度之间是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但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使交通、教育、医疗状况都有很大的改善,所以劳动幸福肯定是一个上升的趋势。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劳动幸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随着劳动跟人的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下的劳动幸福是一种状态,今后的劳动幸福也许是另外一种状态,它永远处在变化之中。
其次,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有利于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与劳动关系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人摆脱各种盲目力量的支配的程度,表现为人从奴役劳动到谋生劳动再到体面劳动,最后走向自由劳动的过程。[8]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就愈加能控制生产过程,劳动活动本身对人的摧残性和折磨性逐渐降低,劳动的享受性和快乐性逐渐提升。人工智能使人从很多繁重、危险的岗位中解放出来。虽然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资本逻辑的统摄,但是,不得不承认,许多对人的脑力和体力消耗巨大,甚至对生命威胁十分巨大的劳动已被人工智能替代,这的确也是一种对劳动危险、痛苦的解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在推动人类解放进程、提高劳动幸福程度上有着十分明显的积极意义。
最后,从劳动的尊严来看,人工智能的应用也会大大提高人们在劳动中的尊严。“人的劳动尊严指的是一个人的劳动是否受到尊重、劳动中人格是否被有尊严地对待、是否以人本质的存在方式参与劳动和成为劳动主体、劳动是否符合人的意愿等。”[3]劳动和尊严之间也存在着这样一种辩证关系。“必须首先维护劳动尊严,从而才有可能实现自由劳动。反过来,自由劳动展现人的劳动意愿性、快乐性和享受性,进一步彰显人的劳动尊严。”[2]145比如说,以前人们在从事劳动时既要为生存奔波,还要被繁重的劳动任务摧残身心,古代的一些大型工程中被劳动折磨致死的大有人在。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人再穷也不会饿死,人们及人们的劳动果实都被有尊严地对待。也就是说,即使从事相似的劳动,现在的劳动实际上也是比过去的劳动幸福多了。这其中又涉及幸福程度和幸福感的问题。幸福感和幸福程度不能完全划等号。因为幸福感作为一种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一个人的劳动态度更积极,在同样的劳动中他可能就有更强的幸福感。
所以,客观地讲劳动幸福程度是提高了,但是每个人的感觉可能不一样。可能从前人们的幸福程度不是很高,但是他对幸福的主观感受是和当下的人们差不多的,甚至还要高一点。客观地讲,他的劳动过程不会比现在更加舒适,幸福程度是没有现在高的,所以要把客观的幸福程度和主观的幸福感区别开来。
▲您关于劳动解放进而实现劳动幸福都是偏重于体力劳动来进行论述的,但是现在一些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互联网行业的加班现象非常严重,您怎么看待这个劳动现象?
何: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劳动幸福程度提高以后,它需要相应的一些法律制度、管理制度来进行配套。但目前不可回避的是,仍然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总是希望员工不停地加班,实际上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年轻人需要奋斗,但是奋斗不应该成为不合理规定的借口,二者之间存在着冲突。年轻人既需要通过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企业也要为年轻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996”“007”的加班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但这种方法是不可持续的。一旦员工年纪超过35岁,他的身体条件不允许他继续长时间工作、加班,有的企业就会把员工开除。所以“996”实际上是不合理的一种规定。
基于这种情况,法律在制定时要考虑到劳动幸福程度的提高,保障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在合理范围内,不能让雇主无所顾忌地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科技的发展应该使劳动者得到解放,进而提供人全面发展的机会。所以“996”也罢,“007”也罢,我们不能因为它存在就认为它是合理的。但是加班问题也可以从两方面来思考。一方面是劳动者本身怎么样去克服那种不必要的经济追求。针对通过加班获取更高收入的这种情况,员工也需要在思想上自我解放,不要被金钱所束缚。另一方面就是雇主怎么样来保障每个人的幸福劳动。雇主也会利用人的弱点。比如计件工资、提成等来引诱人加班。人的劳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劳动一方面创造价值、创造幸福,另一方面也要付出精神体力,有生命的损耗。既使机器也不能一直让其工作,就连金属也会疲劳,一旦超过一定的界限它的结构就会被破坏。所以国家应该管控这种无限制的加班,出台相关政策来确保劳动幸福。
▲:您觉得劳动教育该怎样实现育人目标?
何:劳动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幸福教育。也就是明白什么是幸福,进而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得幸福。所以劳动教育应该跟劳动幸福联系起来。我认为现阶段的劳动教育不够全面,它将劳动教育概念狭义化了。当前劳动教育主要的实现方式是做家务、在学校参加公益劳动、在社会上参加志愿劳动等。这些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劳动教育不应仅是这些东西。劳动还应该与幸福联系起来,劳动的目的不仅是赚钱,劳动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去生产产品,最终的目标应该还是为了实现幸福。钱只不过是维持个体生命的一种符号。相对于幸福来说,工资或者钱都是手段性的东西。实际上劳动目标的实现才是一种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所以在劳动教育当中,一方面要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认知,即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来获得幸福,另一方面就是要明白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最高形态是劳动幸福,是通过劳动使自己的类本质得到确证后所得到的深层愉悦体验,这是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幸福。
除此之外,在实现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明确劳动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劳动幸福的不利因素,以及怎样克服和规避这些不利因素。
首先,需要用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消解不利因素。比如有人懒惰,但是工作还必须继续,不可能抛弃工作。这个时候就需要克服内心的阻碍,消解这种消极因素进而达到工作和劳动的要求。所以劳动教育还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怎么样运用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去克服自身的惰性,比如可以用智能化产品改进工作技术和工作方法,用智能化产品改进工作环境等。这也彰显了人类劳动的力量,人类可以用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来消解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换言之,人类也可以消解影响幸福的不利因素。比如说干体力活太累了、危险系数太高了,但是这些劳动仍然需要继续。于是,人类创造出了与机器自动化相关的产品以解决这类问题。这不仅是人类消解不利因素的一种方式,同时还展现了人独特的创造性。所以劳动教育要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劳动幸福。这样的劳动教育它才有价值。所以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以创新教育为主。
其次,要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劳动付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的问题。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对自我和他人劳动的尊重和承认,对劳动本身要怀有一种敬畏。
所以说,劳动教育拥有丰富的育人路径。要纠正对于劳动教育的狭隘认识,它并不是简单地参加某一活动,不是简单地去扫马路,不一定非要去打扫卫生。在育人路径不正确的情况下劳动教育不但不能产生积极效果,反而可能会制造矛盾。学生可能不乐意参加老师安排的有些劳动,从而加深了对劳动的反感。这种强迫性的劳动正是马克思所反对的,马克思所推崇的自由劳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合意愿性,是在自己自愿的情况下去劳动,并不是在某种压力之下被迫劳动。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应该是一种很正的能量而不应该这么狭隘。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激发对生活的思考,是对创造性的一种发挥,也就是说怎么去改善我们的生活,怎么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实现劳动幸福。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不同时期的劳动教育都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那么您认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方式的变化之间是否存在内在性的关系呢?
何:我认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的变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所以很多教育活动是同生产直接关联起来的。当时很多大学在设置上就是专门为特定的行业服务的,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同济大学的建筑、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的纺织,所以这一时期,工科院校中的职业教育的特点非常明显。每个学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接跟其相关的特定行业。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都是在工厂进行课程实习,而不是被派到机关单位。
这种状况是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劳动的认知密切相关的。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体力劳动、物质生产是最主要的劳动形式。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在工厂、农田等生产一线才是真正的劳动。如果每天都待在办公室里那就是脱离劳动群众,就会产生官僚特权思想,进而就会导致剥削。所以说,劳动的方式和劳动教育还是有密切联系的。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我们仍然在强调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但是客观上还是存在一些偏差。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劳动形式的多元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流通领域完全是由国家掌控的,人们一般也认为生产环节才是劳动。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价值、利润是在流通领域产生的。马克思认为运输业实际上也是物质生产劳动,流通等非生产领域的活动都可以被视作劳动。二是流通和管理环节重要性的提升。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制造业的比重和利润率都在不断下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工厂必须打开销路,依托合适的流通领域才能获取较高的利润。否则,生产出的产品走不出工厂,不仅不能赚钱还要亏钱,反而在流通环节比较赚钱。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劳动形式发生变化,流通领域逐渐出现大量劳动岗位,生产领域的劳动岗位的比重相对下降,那么传统的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就相应地淡化了。在劳动形式发生这一变化后,劳动教育本身也被淡化,它的育人效果也受到了影响。当下我们又提倡重视劳动教育,2020年3月份更是首次由中央的最高层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就要求今天的劳动教育不仅是生产劳动教育、体力劳动教育,还要讲究流通领域、管理环节,这些东西也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可能要发生更多的切实变化。所以我们要考虑怎么在流通环节里面完善对劳动的理解,进而使劳动教育得到更好的开展。
▲:您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劳动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劳动教育应该如何来适应这些变化?
何: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当下劳动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个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们的观念受到影响。在智能技术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人们的劳动观念是需要改变的。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过去我们单纯或者片面地强调劳动教育关注体力劳动。但是人工智能发展了以后,体力劳动的份额实际上是越来越小,脑力劳动的份额越来越大。这一点大家都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比如家用的扫地机器人得到普及,手机上的语音助手控制很多机器去做家务。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新的情况,明确在智能技术的生产条件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劳动,而不能还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将劳动教育体力劳动化。
其次,完善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过去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就是将学生带到工厂,带到农田。如果现在还是完全按照从前的这种实践方式去开展劳动教育,那就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人工智能时代,为发挥劳动主体的创造性,让受教育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该把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比如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融入劳动教育之中,让学生在人工智能的生产条件下进行实践,把教育和人工智能条件下的劳动实践结合起来。
再次,劳动教育更应该彰显劳动幸福教育。幸福不等于简单的快乐,幸福是持久存在的快乐,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可感觉到的真实快乐感。幸福不是一成不变的,“劳动的幸福程度同生产力和科技发展以及社会制度是相关联的”[2]20。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之后,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目前人们的生活已经很难离开智能手机,可以说使用智能手机并让其为我服务已经是过上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现代社会离开智能手机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便和麻烦。所以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劳动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劳动教育的手段、目的都会发生改变。因此,我认为,真正的劳动教育必然是劳动幸福的教育,人们能够在劳动中展现人作为人的力量,所以才感到幸福,而不是因为我吃饱了,满足了动物性的需求才叫作幸福,只有践行了属人的属性才是真正的幸福。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劳动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为进一步实现劳动幸福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真正的劳动教育应该围绕实现人们的劳动幸福而展开。这样的话,对幸福也就有了新的见解,它既不是简单地满足物质需求,也不是脱离物质需求空谈精神境界,而是能够真正涉及人怎样成为人的问题。这样的劳动教育才能脱离单纯的活动层面,改善人们对于劳动教育的刻板印象,并实现一种升华。
最后,劳动教育的手段也应该人工智能化。在医疗领域,原来都是对真实的人体开刀看病,现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不开刀就完成对人体的建模模拟,利用VR技术后,一些原来需要外出实践的活动现在在室内就可以通过虚拟技术来完成。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比传统的打扫卫生、下田干活显得更加有趣味性。当然,有些劳动还是无法用智能化来代替的,只有在真正的劳动实践中才能够更好地养成正确的劳动认知态度,也就是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力劳动教育的开展,但是必要的劳动实践还是不能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