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武 福州市仓山区农林水局 福州 350007
犬皮肤性疾病的种类繁多,有的是由寄生虫导致(如疥螨病、蠕形螨病、恙螨病、虱病、蚤病、蜱虫病等);有的由真菌导致(如秃毛癣、钱癣);有的由细菌感染导致(如脓皮病、皮屑芽孢菌病、趾间囊肿、毛囊炎等);还有的是非生物导致(如湿疹、肢端舔触性皮炎、鼻湿疹、脂溢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皮肤肿瘤等)。其中常见的犬皮肤病有疥螨病、蠕形螨病、秃毛癣、脓皮病、湿疹以及脂溢性皮炎等6 种,这些疾病的病原(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其防治措施各有不同。现总结归纳如下。
1.1 病原 犬疥螨病是犬最常见的皮肤病,其病原是犬疥螨。该虫为浅黄色,圆形,背面稍隆起,腹面扁平,腹面有4 对粗短的足。雄螨的第1、2、4 对足及雌螨第1、2 对足的末端有吸盘。雄螨大小为(0.20~0.23)mm×(0.14~0.19)mm,雌螨为(0.37~0.45)mm×(0.25~0.35)mm。犬疥螨只感染犬,不同日龄犬均易感。该病的发生与犬所处的环境卫生差、潮湿有关,易形成疫源地,犬只一旦感染就不容易根除,易复发,也极易传给同舍的其他犬只。
1.2 临床症状 幼犬症状较严重,往往先出现于鼻梁、颊部、耳根、眼周、腋间等部位皮肤,而后逐渐扩散到全身皮肤。早期皮肤发红,并出现红色小结节,而后逐渐变成水疱,水疱破溃后流出黄色黏稠渗出物,渗出物干涸后形成痂皮。患犬患部剧痒,常用脚爪挠患部,有时在硬物或地面上摩擦,结果患部常出现严重脱毛和皮肤炎症。此外,皮肤臭味明显。
1.3 诊断 用手术刀刮取患部与健康交界处皮肤,至刮到稍微出血为止,并将刮取物装入试管内,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后煮沸,待大多数痂皮溶解后静置20 min,吸取试管底沉渣镜检,检出疥螨虫体即可诊断。
1.4 防治措施 首先要做好犬舍的环境卫生,保持干燥,不让健康犬与患犬接触,对患犬及时隔离治疗。治疗时,先用温肥皂水洗刷患部,除去污垢后再用药物浸泡。常用的局部浸洗药物有双甲脒、除癞宁、溴氢菊脂、三氯杀螨醇、辛硫磷等。此外,病情严重的患犬要用伊维菌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2~0.4 mg,注意德国牧羊犬禁用)进行肌肉注射,间隔3 d 重复2~3 次。在治疗时要做好环境消毒和杀虫处理,并做好毛发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2.1 病原 蠕形螨病的病原是蠕形螨。该虫寄生于皮肤毛囊或皮脂腺内,虫体呈乳白色半透明,狭长呈梭形,可分为颚体、足体、末体3 部分。其中颚体呈半圆形,足体有4 对足、粗短呈瘤状,末体为长条形、表面密布许多横纹。雄螨大小为(0.22~0.25)mm×0.045 mm,雌螨大小为(0.25~0.30)mm×0.045 mm。虫体的全部发育都在皮肤上,经历虫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 个阶段。各种日龄犬均易感,其中以3~10 月龄幼犬最易感。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或间接传播。应激及免疫力低下的犬更易感。
2.2 临床症状 患犬皮肤变厚和脱毛,患部奇痒,常用脚爪挠患部或在地上打滚或在墙上磨擦。局部皮肤红肿,并形成许多红色小结节,用力挤压可流出粉红色脓液或黏液,有时皮肤破溃后会流出黄色黏稠分泌物,患犬身上散发出一股特殊臭味。病程较长的患犬,患部皮肤会变为黑褐色,严重时患犬体温升高,吃食减少,最终表现衰竭或脓毒败血症而死亡。
2.3 诊断 刮取患部皮肤上的小结节或小脓疱置玻片上,加少量甘油水后盖上盖玻片,在低倍显微镜下检出梭形的蠕形螨虫体即可诊断。
2.4 防治措施 该病的防治措施可参照犬疥螨病。
3.1 病原 秃毛癣是由毛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真菌寄生于犬毛发和皮肤引起的一类皮肤病。毛癣菌属的孢子呈串状沿毛干内或毛干周围排列,并形成管套现象,其小分生孢子多为散在,呈半球形或棒形,大小为(2~3)μm×4 μm;大分生孢子为棒状,大小为(4~8)μm×(8~50)μm,常见的为石膏样毛癣菌。小孢子菌属的小分生孢子长在菌丝的侧枝末端,多为卵圆形;大分生孢子呈仿锤状,长在菌丝的近端,常见的为犬小孢子菌。真菌病主要通过犬只之间密切接触而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潮湿、炎热的夏天和秋天多发。
3.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约1 个月。患犬在头部、颈部、四肢及其他皮肤出现圆形秃毛斑,被覆灰色鳞屑。有的病变皮肤出现隆起,触之有疼痛感。病变皮肤毛囊口扩张,按压可流出黄白色脓汁。病程较长。严重病例可见皮肤上被毛脱光,痒感不明显。
3.3 诊断 从癣斑附近拔下毛根于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真菌所构成的管套现象。采用伍德灯检查,被毛呈浅绿色荧光。刮取患部与健部交界处的毛根和鳞屑,滴加少量10%氢氧化钠溶液加热3~5 min后用显微镜观察可检出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3.4 防治措施 改善犬舍卫生条件,做好通风和降温工作,并加强犬的饲养管理。治疗时,先剪去病变皮肤的被毛,用0.1%苯扎溴铵溶液清洁皮肤及被毛,后涂擦一些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克霉唑、水杨酸、5%~10%碘酊等),连续2~3 周,必要时还要配合口服灰黄霉素。
4.1 病原 犬脓皮病是犬皮肤感染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细菌导致犬皮肤化脓的一种皮肤病,又称化脓性皮炎或痤疮。主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该菌广泛分布于空气、饲料、饮水、地面以及各种动物表面,呈圆形或短链状排列,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4.2 临床症状 该病多见于饲养环境差的犬只或曾感染犬瘟热的患犬。以幼犬和长毛犬多发。主要在犬腹部、腹股沟、腿内侧以及头、鼻、唇、爪等部位皮肤出现化脓灶,同时患犬体温升高,不食或少食,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时,患犬会感染全身败血症而衰竭死亡。
4.3 诊断 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取脓汁进行细菌分离,检出葡萄球菌可确诊。此外,患犬抽血化验显示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4.4 防治措施
4.4.1 局部治疗 清洁皮肤后,对比较大的脓肿采用穿刺引流和清创处理;对比较小的化脓灶采用甲紫或硫酸庆大霉素涂擦局部,也可选择抗生素软膏(如青霉素软膏)涂擦局部。
4.4.2 全身治疗 选用头孢噻呋钠、硫酸庆大霉素、盐酸林可霉素、青霉素和硫酸链霉素等进行肌肉注射,防止全身继发感染,每个疗程持续5~6 d。对严重病例还要配合输液治疗。
4.4.3 加强护理 保持犬舍和犬体干净、清洁,多喂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全价饲料,提高犬体抵抗力。
5.1 病因 湿疹是致敏物质导致犬表皮细胞产生的一种炎症反应。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因素:如昆虫叮咬、体外寄生虫感染。(2)物理因素:如潮湿、炎热、持续性磨擦与压迫、植物芒刺伤等。(3)化学因素:如某些外用皮肤药、化学物质浸染等。(4)犬机体内部因素:维生素缺乏、内分泌紊乱、食源性过敏源等。
5.2 临床症状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型。(1)急性型:表现突然发病,皮肤迅速出现红斑、水样渗出、结痂。此外,犬被毛粗乱,不停地用爪搔痒或啃咬患部皮肤。常见于耳下、颈部、背脊部、肩部等部位。(2)慢性型:表现发作缓慢,患部皮肤各期分界明显,病程长,最后皮肤增厚形成皱褶,并有色素沉着,常见于犬的腕部或趾部。
5.3 诊断 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生物因素除有相应症状外,可在皮肤上检出相应病原。物理因素有异物接触史或不良的饲养管理史。化学因素有使用皮肤杀虫药或其他化学物质史。犬机体因素的病因较多,需逐一甄别。
5.4 防治措施
5.4.1 预防措施 平时要保持犬舍及犬体皮肤清洁卫生,犬舍通风干燥,防止潮湿,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皮肤外用药,及时治疗犬内科疾病,防止维生素缺乏,不吃易导致过敏的食物。
5.4.2 治疗措施 首先对局部皮肤进行处理(止痒、消炎、防渗出)。先将局部皮肤清洗干净后,再涂抹去炎松软膏。若皮肤已出现化脓糜烂,则要及时清创和消炎。此外,要口服抗过敏性药物(如扑尔敏)以及非特异性抗过敏药物(如维生素C),必要时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硫酸庆大霉素和安痛定注射液等。
6.1 病因 脂溢性皮炎是因皮脂腺分泌过多或病变引起皮脂腺功能异常的一种皮肤病,皮肤会散发出一股特殊的油脂味。主要病因有患犬患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肝脏疾病、肿瘤、维生素A 缺乏、胃肠道消化不良、肥胖、皮肤寄生虫病等。
6.2 临床症状 局部皮肤或全身皮肤被毛稀疏,皮肤散发出一股浓烈的油脂臭味,同时患犬烦躁不安,表现不同程度痒感,皮肤常出现破损,有时继发细菌感染。又分为干性脂溢性皮炎(皮肤表面有白色痂皮或鳞屑)和油性脂溢性皮炎(皮肤表面有油性分泌物,手摸油腻感明显)。
6.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在临床上要注意与蠕形螨病、疥螨病进行鉴别诊断,后两者可检出相应虫体。
6.4 防治措施
6.4.1 预防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犬日粮中脂肪、蛋白质、能量平衡,防止维生素缺乏,也要防止犬只患甲状腺疾病、肝脏疾病、肿瘤、胃肠道疾病、过度肥胖等。
6.4.2 治疗 口服强的松龙(每千克体重0.2~0.5 mg,每天2 次)或醋酸可的松(每千克体重0.5~1 mg,每天2 次)。此外,局部皮肤涂擦醋酸可的松尿素软膏或肤轻松软膏,每天3 次。必要时肌注硫酸庆大霉素、安痛定、地塞米松等,每天1 次,连用3~4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