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洁 龙岩市新罗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龙岩 364000
2018 年8 月,国内发生了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各中小规模猪场经受了疫情的洗礼,使生物安全防控漏洞彻底曝露。为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水平,各种防控体系措施不断被提出。但仔细查看不难发现,大部分措施需要配套大量资金、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等,中小规模猪场难以操作。但在实际防控工作中,不少中小规模猪场凭其各自的特点和防控措施,在应对疫病防控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规模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工程,不仅包括选址、设施建设、群体免疫,还包括猪场管理、制度执行等,特别是在非洲猪瘟防控中,强调“人、车、猪、物、料”五大方面,整体防控效果遵循“木桶定理”,即每一个防控环节的缺漏都可能直接影响防控成败。但中小规模猪场存栏规模一般为250~1 500 头,受资金、硬件、人员数量及素质等因素限制,无法完全做到大型猪场的管理要求。新罗区苏坂镇猪场结合自身的特点优势,采取较为实用的措施,也达到一定的防控效果。该镇于2020 年3 月已经完成年度存栏目标,比全区提前4 个月完成生猪产能恢复。苏坂镇中小规模猪场有44 个,占全镇猪场总数的81.5%,现以该镇为例,阐述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措施的薄弱环节和改进措施。
1.1 猪场选址与建设不合理 中小规模猪场不如大型猪场经谨慎选址后全面规划道路、功能区等大刀阔斧式布局建设,而是普遍资金不雄厚,建场选址多选择在交通较便利的已有道路边,基本达不到生物安全防控距离3 km 的要求,且场内功能区布局不够合理。苏坂镇中小规模场中,一次性规划建设3 个,比例6.8%;而存栏1 500 头以上一次性规划5 个,占比50%;距离村道(非主干道)500 m 以上场有20 个,占中小规模猪场比例45.4%,无一能达到3 km 要求,而存栏1 500 头以上距离村道3 km 的猪场则有5 个,占比50%。
1.2 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规范的生物安全体系要求猪场按风险程度进行颜色管理,不同色区的人员不交叉。但中小规模猪场员工少,含猪场负责人一般1~4 人,还要兼顾外勤等,人员无法充足配备。再者,养殖人员普遍学历不高,专业素养不够,对人员进出消毒等制度执行不全面,对场内猪群健康和管理档案重视不够。如44 个中小规模场中,员工总数为95 人,其中中专以上兽医仅32 人,平均一场不足1 个兽医。
1.3 科学养殖意识不强 2020 年以前集中体现为:一是生物安全的意识不够,对从外界进入猪场的人员、物资都应认为带毒的意识不强,养殖人员入场隔离、消毒不到位,对挡鼠墙等生物安全保障措施投入不够;二是规模控制意识不够,在面对高位猪价时,无视自身生物安全水平,肆意满场养殖;三是养殖理念较陈旧,如多维、益生菌等有助于生产和提高免疫力的添加剂等在中小规模猪场使用还不够普遍,动物福利投入较少;四是消毒意识不强,如对运猪车消毒多停留在选用何种更有效的消毒剂,而忽视将车辆进行彻底清洁才是消毒最重要的步骤。
1.4 防控设施与养殖规模不匹配 一般猪场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资金较有限,直接影响猪舍干清粪、负压通风、地暖和转猪台、洗消中心等防控基础设施改造,也限制工作人员的增加和优质物资的采购。如44 个场中仅18 个场安装地暖,在2020 年冬天持续冰冻天气中明显受到影响。
2.1 安全意识方面
2.1.1 强化安全意识,落实清洗、消毒措施 突出病原主要是由“人、车、猪、肉、料”直接带入的观念,直接接触到猪的人员必须清洁指甲、洗手、换鞋。从高风险区域进入场内,要彻底洗澡、消毒等。
2.1.2 保持生态环保的红线思维 环保仍是各监管部门特别是属地政府部门关注生猪行业的头等大事,应在生产中持续做好粪污处理,避免偷漏直排对环境破坏而遭监管部门处理,错过高位猪价。2020 年11 月,该镇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行动中就有一猪场因环保设施未正常使用而被处罚,险遭限量养殖处理。
2.2 管理操作方面
2.2.1 减少养殖密度 减少养殖密度既是应对资金不足的一种方式,也能极大减少舍内氨浓度、猪群打架等应激,提高猪群舒适度和健康度。正常可按最大承载养殖量的70%~80%进行养殖,周边存在高风险而自身生物安全防控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可按最大承载量的50%进行养殖。满负荷养殖,无法在生猪刚发生疫情时立即采取有效隔离等管理措施。
2.2.2 提高营养全面性 在猪价高位运行时和无抗饲料使用中,增加多维的投喂量,并选择质量较好、较稳定的有机酸、益生菌制剂,对提高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该镇44 个中小规模场在育肥猪饲料中添加多维的场有16 个,益生菌使用场14 个,均比2018 年使用场数提高60%以上。
2.2.3 强化蓝耳病的防控 蓝耳病不仅会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疾病问题,还会产生免疫抑制。要关注是否有母猪流产、木乃伊胎、仔猪腹泄死亡等现象,如无可暂不免疫蓝耳病疫苗;如现象较严重,最好采用稳定性好的灭活苗或弱毒疫苗进行免疫,目前,使用灭活疫苗已成为趋势。该镇中小规模猪场伪狂犬病免疫率达100%;蓝耳病免疫率为43.18%,比2019 年提高47 个百分点;同时,规范做好传统重大动物疫病(如口蹄疫、猪瘟、圆环病毒病)免疫。
2.2.4 减少非必要的人员车辆进出 规范的消毒需要极高的消毒意识、执行能力、建设条件,每一次消毒都要花费巨大精力,中小型规模场在人员进出方面一般无法做到完全达标。因此,人员、车辆消毒进场后,应尽量减少出入,生活物资和饲料兽药等物资尽量批量入场,以降低病原携带入场的机率。在疫情流行期间,这是非常有效的防控方式。如高风险疫情处置阶段,新罗区陈某金猪场果断自我封闭生产、禁止人员进入,食用猪肉及其产品采用批量煮熟后送场内人员食用,一个多月后,周边养殖场生猪存栏均明显减少,而该场仍能保持原来的生产规模。
2.2.5 及时关注周边疫情 对于周边发生疫情或大量生猪异常死亡时,应避免或减少经过可能受污染的路段,加大力度减少人员、车辆出入,加强周边环境和场内消毒,并关注本场生猪健康情况。
2.2.6 杜绝场内解剖病死猪 病原在生猪血液、体内的浓度与含量远远高于物理附着在饲料、兽药、衣物、车辆的含量,场内对可疑病死猪进行解剖,极易导致病原扩散乃至失控。应在规定场所解剖,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2.2.7 饮水消毒 对于无法取得深井水源的,应定期对蓄水池进行消毒,可每周在蓄水池中投放二氧化氯泡腾片1~2 次。
2.3 基础设施方面
2.3.1 提升赶猪道和转猪台 生猪出栏最好采用泊车或转猪台进行转运,但考虑中小规模场的设施条件和人员精力等情况,可以选择尽量延长出猪台100 m 以上,且终点要选择易于消毒且消毒液不流回养殖场为准,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在转猪过程花费过多精力而忽略投入转猪车、转猪台消毒的情况。如龙岩市某养殖公司采用泊车到转猪台方式盘猪,明显感觉采用该方式一个晚上盘两车猪都显得十分消耗精力,进而影响并减小对转猪车和转猪台的消毒力度。2019 年,有18 个猪场采用泊车或简易转猪台进行出栏生猪转运,截至2020 年底,已有12 个场改为延长赶猪道进行出栏调运。
2.3.2 建设封闭库篷 库篷至少能停放一辆饲料用车,用于运进饲料并进行带料熏蒸消毒。可采用臭氧、戊二醛雾化及二氯异氰脲酸钠蒸烟等方式进行封闭消毒,车、料在库内消毒停放24~48 h。目前,该镇已有37 个中小规模猪场自觉按该方式执行消毒。
以防控非洲猪瘟为契机,大幅提高养猪户生物安全意识,结合各自特点,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与病毒接触的机会,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疫情的效果,也可明显提升整个养猪行业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