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贯辉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
“新媒体”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提出,其发表的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中,称“电子录像”为“新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提出“新媒体以数字的方式展示,具有模块化、自动化、可变性和转编码性,以这些技术特征为依托使新媒体具有超媒体性、超时空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等特点”。[1](P9-10)从新媒体的社会意义上来说,国外被称为第一本以“新媒体”命名的学术论文集Handbook of Media着重介绍了新媒体各个层面,主要编者Leah A.Lievrow认为新媒体的投入与使用包含有深刻的社会性含义,新媒体研究领域应当至少包含新技术及其对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尔教授还提出了媒介融合理论(Media Convergence),其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2]
我国学者陈晓宁在《试论新媒体》中指出,新媒体即网络媒体;熊橙宇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指: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徐振祥将其定义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宫承波认为在内涵上新媒体就是指依托互联网络、数字技术、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匿文波则认为目前所说的新媒体可以界定为:依托数字技术,通过无线通信网、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数字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和服务 的传播介质、形态。[1](P26-28)
总的来说,虽然不同学者对“新媒体”这一概念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可以达成共识的一点是:所谓新媒体(门户网站、电子邮件、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博客/播客、虚拟社区、即时通讯群组等等),即相对于传统媒体(即书信、电话、报刊、电影、电视等)而言,依托数字、移动通信、互联网络等技术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一种传播媒介,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等。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的特点:(1)开放性。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表现在传播技术、传播介质和信息内容等多个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的传播的变革,信息传播已经逐渐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世界已然成为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是一个开放广阔的信息海洋,网络上的海量信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2)即时性。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上的限制,极大地压缩了信息传播的物理空间,形成了即时传播的特点,使新媒体的使用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均可以接受信息。新媒体突破了信息传播对时空的依附性,网络信息在任何一个点都能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各个角落,在瞬间把信息送达到分布于各个地区的接受者,实现信息传播的零距离。(3)交互性。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被动地位,媒体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建立了一种多元化的互动交流关系。通过新媒体,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逐渐模糊,每个人既可以成为传播者,又可以成为接受者。新媒体实现了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信息的双向互动传播,当传播者将信息发布出来,接受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思想观点、兴趣爱好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传播者,还可转发给其他人,实现信息的双向互动、多向互动。(4)虚拟性。新媒体的虚拟性不但包括传播的信息本身的虚拟性,而且也包括传播平台和传播关系的虚拟性。一方面,互联网中的各种信息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都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被传输、记录和存储的,所以网上传播的信息仅仅是一串串虚拟的符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大多是虚拟的,信息交流的双方均由抽象的符号代替。另一方面,人们可以不留痕迹地修改文本、声音、图片、视频,并且可以以某种虚拟的身份毫无顾忌地相互沟通,展现自我,发泄不满,上传信息,与其他人建立不同的关系网络。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3]高校校园媒体作为传媒领域的分支之一,是传媒领域日益分化的结果。它既指高校内部面向师生并为他们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指在高校内部从事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传播的新闻机构,例如新闻中心等。它的主要传播领域是高校校园,主要受众群体是广大师生。[4](P7)校园媒体服务的对象以高校师生为主,其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性作用日益明显。校园媒体作为传媒领域的一部分内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平台,既要传递信息,同时还要树立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舆论导向,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承担着政治与文化引导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校园媒体承担政治引导的重任。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愈演愈烈,校园媒体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更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引导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理论过于抽象,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要,校园媒体应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技术形式,将枯燥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文化产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方位、多角度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根本。
另一方面,校园媒体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推动优良学风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造就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学校园媒体的覆盖率越大、传播的先进思想越多、传播的方式越巧妙,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因而接触不良思想和文化的时间和概率就会相对减少。[5](P15)因此,校园媒体在文化引导的过程中应当引导校园文化朝着先进健康的方向发展,自觉抵制腐朽和消极文化倾向,生产健康的校园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先进青年,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沉溺于新媒体狂欢,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即时性与交互性特征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高校通过搭建自身的新媒体平台拓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即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放眼当下品类繁多的高校微信运营号排行榜,通过对上榜微信号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大多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均是以工具性角度出发应用新媒体,使新媒体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必备工具。刘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根据传播学理论和思想宣传理论,通过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而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6](P6)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之后的大部分学者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也多以工具性角度出发定义网络思政教育。我国学者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新工具、新方法;另一则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即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如何发展、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公众号在校园媒体平台中迅速发展,占据了校园媒体的主要位置。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开放性、即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征服了大学生群体,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实现人际交往和表达个人意志的重要方式,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也让传统以灌输为主要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在把握多元化沟通交流需求的基础上,转变教育观念,开拓新思路、挖掘新资源、抢占新阵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形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合力,拓展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1](P8)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校园传媒体系,扩充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进步。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全面普及与准入门槛降低,当下社会中新媒体平台泛滥,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市场导向造成了商业运营号发展目标的偏离,高校校园媒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背景下同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显示,高校校园媒体的基本受众定位为大学生群体,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倾向于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报道,校园生活是校园媒体的“主旋律”,91.97%的校园媒体内容包括“校内重大新闻事件”,主要85.51%的校园媒体包括“校园生活、服务性信息”。[7]通过以上数据观察不难发现,高校校园微信与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成为校园新闻的集散地,其新闻报道的信息传递职能远远超过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前文所定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及新媒体技术为平台开展政治引导和文化引导,但事实上高校更多是以之作为信息发布和传递的平台,以服务学生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被弱化。
高校新媒体公众平台建立之初大多以时下关注度较高的商业运营号或官方运营号为蓝本,在短时期内取得了较为不错的关注度与转发量。然而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全面普及与准入门槛降低,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市场导向造成了平台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的偏离,导致商业运营号彼此间的利益竞争突出,进而导致商业运营号“得粉丝者得市场”。在此影响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了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将“粉丝数量”确定为阶段性的发展目标,疯狂的投票活动应运而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和深入性为主要目的,粉丝数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与否,但疯狂“吸粉”之后缺乏实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样没有成效。
2015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国大学生在线联合举办了“2015全国高校名站名栏”评选活动,最终获奖及入围的60个栏目中具有创意、影响力较高的校园媒体产品寥寥无几。放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原创内容虽可以占到全部内容的80%甚至更高,但原创内容大多以人物访谈和时事评论为主。换言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内容原创为主,缺乏创意较高、形式较为活泼的媒体产品。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以“指导教师+学生骨干”的两级格局为主。一方面,指导教师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与校园媒体集团的日常管理之外还承担着许多其他的行政与教学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校园媒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学生骨干的流动性导致校园媒体文化传承性不足,伴随着指导教师与主要学生干部的流动更迭,创意产品的生产理念会产生变化。
校园媒体集团属校园学生组织的一类,其组建、发展以及产品输出的过程中以个人兴趣和爱好为主要因素,专业背景繁杂、技术水平不均衡,缺乏专业素养。从校园媒体招收学生的层次来说,据《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显示,20.49%的校园媒体仅招大一、大二的学生,21.91%的校园媒体仅招收本科生且年级不限,仅招收研究生的校园媒体仅占0.88%,本科生和研究生均招的占19.26%。[7]从校园媒体学生组成的成分来说,在兴趣爱好的驱动下,以文科专业背景,尤其文学、新闻专业背景学生居多,理工科专业背景学生较少。从专业素养的角度来说,本科一年级的新生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相对是最低,随着年级的增长,能力逐渐提高。
为了提升校园媒体团队的业务能力,几乎全部高校均开展了相应的培训活动,培训主讲人的能力和水平对培训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媒体内部高年级成员”为主讲人的讲座培训是目前各大高校校园媒体开展培训的主要手段。由于培训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存在局限性,培训效果不理想,导致高校校园媒体生产出来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产品质量一般,加之在互联网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种类繁多,高校学生可选择的选项众多,这些“高投入、低产出”的产品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关注度,校园媒体的热情减少,产出质量愈发低下,造成恶性循环。
新形势下,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传播,校园媒体在引导学生价值观的逐步养成等方面占据着相当一部分比例。因而,加强校园媒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逐步实现。
通过前文论述与数据的分析,目前各高校的校园媒体信息传递功能远超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虽然信息传递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舆论的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但其收效甚微。校园媒体的作用不能局限于网络信息传递,也不能局限于服务师生的狭小功用,应大力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区别于倾向商业化的媒体元,校园媒体与校园主体思想相契合,即对校团委规定工作严督实导,以传播校园先进思想与正能量为主要传导方向,面向全体在校师生,努力营造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做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媒体,积极利用校园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第一法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新颖活泼、可读性强的校园媒体产品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技术发展,信息准入门槛降低,任何人均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发布各类媒体产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抽象性导致其可读性有待优化,校园媒体应牢牢把握新媒体带来的良好机遇,汲取网络媒体产品的精华部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内容的可读性。对照于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面子工程”,许多校园媒体有较为华丽的形式,内容却在一定程度上单调、空洞。因而,只有正确的思想引导而缺乏充实、可读的内容也无法保障校园媒体的顺利运行。这就要求媒体人时刻把握广大师生的相关动态以及心理机制,对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宜加以重视,努力做师生关注点高、时效性强的校园媒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方面,考虑到大学的相对封闭性,校园媒体更应努力承担起自身的“窗口”功能。相比于其他具有普遍意义的商业媒体,校园媒体因其特殊地域局限性导致其传播的资源有限,从某种程度上不能丰富与满足广大师生的信息需求。因而,从这种角度考虑,校园媒体更应努力弥补自身缺陷,积极争取校内外优秀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拓展广大师生的眼界,做综合性的校园媒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单一形式的校园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上存在局限。校园内部信息、资源数量有限,校园媒体集团在有限的资源面前更应当寻求合作,整合校内现有资源与平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享资源,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
随着媒体行业的不断盛行,校园媒体也存在着不同个体间的相互竞争。尽管每个校园媒体的个体都存在着自身形成发展的独特风格,但其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以广大师生的普遍接受程度为基准,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的媒体运行风格。由于受众是大学及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员,媒体的传播内容便应符合其群体的特质,以内容的科学性为研究方向,注重其传播价值。
总之,新媒体发展对高校校园媒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校园媒体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传递信息,同时整合资源,提高媒体融合程度,共享资源,承受新媒体平台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以此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