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手法探析

2021-12-03 00:00赵彦青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格列佛小人国斯威夫特

赵彦青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阳泉 045200)

作家斯威夫特的经典作品《格列佛游记》中所呈现出来的讽刺艺术对于后世文学领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很多文学巨匠都十分推崇和赞扬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尝试采用不同的讽刺手法,由此可见,对《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手法进行分析与探索,能够给讽刺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一、小说《格列佛游记》作者简述

作为一个英国贵族的后代,乔纳森·斯威夫特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尽管在学业上十分不顺利,但是斯威夫特凭借着独特的才华和敏捷的思维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之后甚至进入政坛参与相关的政治活动。由于政治活动的失败,他被流放到爱尔兰,这些坎坷的遭遇逐渐导致其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而之前在上流社会的经历则让他如鲠在喉,并在后期尝试揭露那些存在于上流社会中的黑暗。斯威夫特之所以被称为讽刺作家,并成为英国最著名的讽刺作家,最大的原因就是其作品中采用的讽刺手法十分精彩。相较于18 世纪部分坚决拥护英国以及其他资产阶级的作家,斯威夫特对于这些资产阶级国家统治下的一切不公平都深恶痛绝,并尝试采取独特的讽刺写作手法进行揭露。也正是斯威夫特不惧强权,敢于揭露这些社会黑暗面,才使得其作品在市民中广受欢迎。在作品中,斯威夫特用最直白辛辣的语言讽刺的不仅仅是英国,而是和英国一样具有资产阶级通病的所有国家和所有不公平及黑暗现象。

二、小说《格列佛游记》概述

(一)小说创作背景

小说《格列佛游记》由知名作家斯威夫特在1720 年到1725 年创作,在这五年间,作家斯威夫特正在参加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相关活动,与此同时,这部小说也是斯威夫特较为成熟的一部代表作。在整部小说中,作者通过采用通篇讽刺的创作手法,不仅揭露了黑暗的英国殖民统治,还反映了爱尔兰人民的英勇反抗。与此同时,从作品的写作手法来看,无论是作品的体裁类型还是讽刺手法的运用,都可以说此部作品是作者创作生涯中所应用的所有讽刺手法的集大成者。

(二)小说内容概述

从具体的作品创作风格来看,《格列佛游记》沿袭了传统欧洲流浪汉小说的创作结构和创作模板,采用从“离家”到“远游”再到“最终返乡”的结构分四次描述了故事主人公在海上漂游时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想。在这四次“离家”——“漂流”——“最终返乡”的结构体系中,作者在叙述中应用了很多讽刺手法,并且四次描述所采用的讽刺手法各不相同。按照小说的写作顺序,首先是在小人国的“远游”,在小人国中,由于整个国家都是“小人”,作者从这一设定出发,利用“小人”的特点进行讽刺描述,为整个故事增加了很多童话色彩。与此同时,将其对照到现实之后则是赤裸裸地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一种政治讽刺。而相较于小人国游记中的相关内容,大人国游记也具有一定的童话色彩,同时还寄托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期待。小说中描写的第三部分是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章节,作者描述了英国对于爱尔兰的殖民统治,其中还涉及对当时一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描写。《慧马因国游记》作为小说内容的最后一篇,整个语言体系都是动物性语言,其中“慧马因马”在作者笔下被比喻为整个社会的主宰,而“耶胡人”则成为社会体系中的动物,这部分描述反映了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乐园。

三、讽刺小说与讽刺艺术的内涵

所谓的讽刺小说其实是一种按照形象性质以及题材领域划分出来的小说类型,主要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各种丑陋事物,并运用各种嘲讽、批判以及抨击的态度来呈现丑陋事物所具有的滑稽可笑以及腐朽黑暗的一面。而讽刺艺术则是讽刺小说的灵魂所在。在讽刺小说中应用相关的讽刺手法其实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加鲜明和直白地表现时代背景以及不同社会背景下所描述的丑陋事物的真实性,提升文学作品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性,这也是讽刺小说能够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讽刺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具体讽刺手法的应用也应该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以及因人而异,把握好讽刺的具体分寸。在具体讽刺的时候可以结合相关的夸张、对比等写作手法,一方面,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讽刺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凸显出讽刺手法的艺术灵魂。

四、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手法

(一)通过夸张的讽刺手法进行影射

在写作领域中,夸张其实指的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夸张这种修辞手法能够产生扩大或者缩小事物特性、事件强弱程度的表达效果,有助于更加直白地传达出表达者的意图与思想。在小说《格列佛游记》中,作者也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强化相关的讽刺效果,通过应用夸张这种手法,更加凸显出了作者对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政局和爱尔兰政局的强烈讽刺。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使用夸张手法的大部分内容其实采用的是“漫画式”写作,其与夸张这种修辞手法相得益彰。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使用“漫画式”的夸张写作手法能够使相关的细节描述达到更加细腻和逼真的效果,并且能够与相关的语言文字形成更加强烈的反差,从而提升小说内容的幽默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为小说带来一点滑稽感。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夸张的艺术表达方式能够更加合理地缩小或者扩大相关描述对象的某种特性,既能够更加直白揭露出相关问题的本质,又有助于讽刺效果的呈现。

在小说《格列佛游记》中,作者斯威夫特在很多描写中应用了这种略显夸张的讽刺手法。其中在相关“远游”场景的设置方面,主人公格列佛出海远游了四个不同的地方,分别是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在具体的场景设计上,作者所创设的小人国国民身高最高才6 英寸;而大人国的国民身高最高却能够达到60 英寸,这就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为小说增添了一些童话色彩。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自己所经历的上层社会的争斗现状,其中涉及权力争夺、谄媚贿赂以及阴谋陷害等内容。在小人国这一章节的描述中,作者创设的“国王”是一个身高比一般国民高一个指甲的人,但是就凭借这一个“指甲”的高度,国王以为自己是宇宙王者,并且凭借自命不凡的自信想要统治整个宇宙。其治理国家的手段也十分奇葩,在他的统治体系中,要想加官进爵必须会的一件事情竟然是跳绳,于是导致全国上下的官员每天都拼命练习跳绳。换言之,官员们不需要具备什么才华,只需要身体足够健康和灵活就可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这种夸张的描述直接讽刺了当时英国政府统治阶级的昏庸与无能。除此之外,斯威夫特还通过夸张描述小人国中的两个派系之间的纷争,即支持甲党派的人需要穿高跟鞋,支持乙党派的人需要穿低跟鞋这一荒唐行径讽刺了当时英国政权体系下辉格党和托利党两个党派的可笑。

(二)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强化讽刺效果

相较于夸张,对比其实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写作手法,指的是在写作过程中通过相互比较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或者多个不同事物来凸显其中一种事物的特性或者表达作者对其中一种事物的情感。早在1827 年,著名的法国文豪级别的作家维克多·雨果就曾经发表长篇大论《克伦威尔》来阐述其对于相关文学作品的看法、见解以及评判。在这篇文章中,雨果明确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原则,即对照。在雨果的文学认知体系中,美与丑总是相依相存的,美的旁边一定是丑,在美好事物的旁边一定有畸形事物的存在,与此同时,崇高旁边也一定存在丑陋,光明与黑暗总是相依相存。对照写作原则的提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乃至艺术创作都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但事实上,在雨果之前,很多文学作品中就广泛使用了对照美学原则,其中在《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中就应用了很多对比的写作手法,以强化作者想要传达的对某些社会形态的讽刺效果。

在《格列佛游记》中,作家斯威夫特在很多讽刺表达过程中都是通过应用对比这种手法来强化最终的讽刺效果的。其中在讲到主人公格列佛游历小人国这一段情节的时候,斯威夫特将主人公格列佛的身高与小人国国民的身高进行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不仅仅为了凸显主人公格列佛的威猛高大,更是为了之后格列佛与小人国君臣之间的智慧对比进行基础铺垫,便于更好地体现其讽刺艺术。在之后的故事情节推进中,作者确实将格列佛与小人国的君臣们进行了二次对比,格列佛不仅身高远远高于他们,在智慧以及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方面也远远优越于他们,格列佛在小人国里充满了优越感。而故事继续推进,当主人公格列佛来到大人国游历的时候,斯威夫特又将其与大人国的国民进行了一次对比。相较于小人国,大人国中的国民无论是在身高还是在智慧以及正义感方面都远远胜于格列佛,此时的格列佛觉得自己就像小人国的国民,既渺小又无知。此时的主人公格列佛对自己充满了不满和自卑。而正是通过这两段对比,即小人国与大人国之间从政治制度和国民素质两方面的对比创作,斯威夫特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格列佛对当时英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充分认知。此时的格列佛与小说起初描写的格列佛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格列佛之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部小说的讽刺效果在这种对比创作模式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通过强烈的反讽深化讽刺效果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反讽是一种被广大文学创作者十分推崇且较多采用的讽刺手法之一。反讽这种写作手法本身作为一种语言语气或者表达方式就带有十分明显的讽刺感觉。但是如果单纯从字面意思来分析的话,其实读者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反讽内容中所蕴含的真实含义。换言之,反讽内容需要读者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相关的反讽意义才能够真正被理解,与之相对应的讽刺效果也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彰显出来,这正是反讽这种表达方式的精妙绝伦之处。因此,在《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中,斯威夫特也采用了很多反讽的写作手法,一方面,符合斯威夫特一贯的行文习惯,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人风格;另一方面,对于斯威夫特想要达到的讽刺效果也具有一定的深化作用,相较于直白的讽刺,反讽能够引导读者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共鸣,达到更加理想的表达效果。

《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一直处于一个反讽的表达语境中。在讲到反映和讽刺英国社会现状的情节的时候,作家斯威夫特在描述完之后又反复补充声明“我希望不必再向读者反复解释,我在这里所谈论的一切,一点也没有涉及我的祖国”等类似纯属虚构的言论。这种略带“此地无银三百两”意味的解释反而更加能够体现反讽的效果,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斯威夫特想要传达的对英国当权者的彻底不屑与讽刺。除此之外,在讲述主人公出游大人国的经历时,斯威夫特讲到的一个细节就是格列佛曾经反复向大人国的国王来阐述自己国家的强大和在政治方面的显著成就,仅仅从这里来看好像是在表现格列佛的爱国情怀。但是之后一个情节描写的是格列佛在被大人国国王揭穿之后是这样说的:“我的祖国拥有着十分权威的学术和武功成就,更是整个欧洲的中心,全世界都应该敬仰我的国家,想不到竟然被他这样不放在眼里。”这段描述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其实主人公格列佛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狭隘意识,对比上文中对其爱国片段的描写,则更加能够体现作家斯威夫特对他的反讽。

五、结语

《格列佛游记》作为作家斯威夫特的经典代表作,完美体现了其在讽刺文学领域中炉火纯青的艺术表达能力。这种讽刺手法的运用十分显著地体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实与黑暗面的揭露以及对背后所蕴含的扭曲的人性的鞭挞。

猜你喜欢
格列佛小人国斯威夫特
在王宫里
在布罗卜丁奈格的其他经历
格列佛游记
像格列佛
大人国
蹦蹦跳跳的高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