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雯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素描广义上是指单色的绘画,起源于西洋造型绘画。狭义上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素描的学习是所有绘画的基础,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素描的学习多偏向于兴趣的培养,素描教材的设计也主要应从其兴趣点入手。当下素描教材偏向于应试化、枯燥化,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教材类型无法使其对素描产生兴趣,很难进行素描兴趣的培养,因此,制定一本适合小学生培养素描兴趣的教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从调查小学生素描学习的兴趣点出发,而后根据调查访谈结果,研究制定素描教材的基本形式与方案。
小学生群体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可以说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切此群体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并不持久,学习的积极度大多在于“是否感兴趣”而并非是否能够获得知识。其思维模式正处于由具体感知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此群体逐渐不会将教师的评价作为自我认识的标准,而是更倾向于通过自我认知以及同伴带来的成就感或挫败感。但其心智并未完全发展成熟,在美术学习方面虽已形成个人的想法及理念,但仍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作品或产生一定的兴趣爱好。
小学阶段群体接触素描的条件比较少,个别美术培训机构为了丰富课程或提升课效会在课程结构中添加素描课程,但多为短期课。在此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小学阶段学生也会觉得课程内容较为枯燥。小学阶段学生很难对素描产生兴趣的基本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素描为单色绘画,色彩单一,小学阶段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更偏向于使用色彩表达,对于单色绘画兴趣不大;
2.小学生群体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需要更多样化的绘画形式来激励其素描学习的兴趣,但素描基础课程或教材内容可选用的主题和绘画对象较少,多为水果、静物、石膏等固定绘画内容,且教材形式较为呆板僵化,很难引起学生兴趣;
3.传统观念下的素描理念,即素描尽量写实的基本要求对小学阶段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一些小学生群体对素描“知难而退”的现象频出;
4.接触到素描的小学阶段学生也很容易对自己的素描作品产生挫败感,从而进一步丧失对素描的兴趣。
由此,小学阶段的素描学习更应偏向于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且帮助学生培养素描学习兴趣,帮助此群体在美术专业化的过程中培养好兴趣,打好相应的基础。
本研究采取深度访谈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交错进行。
在此研究当中,为了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对于素描学习的兴趣点并设计出适宜小学生使用的素描教材方案,并为了体现调查的客观性,我们调查了广州市某附属小学10名3~6年级学生。其中女生5名,男生5名。受访者情况大致情况如下:
G1,女,11岁,六年级,接触绘画7年,兴趣点为国画;
G2,女,10岁,五年级,接触绘画6年,兴趣点为油画棒;
G3,女,9岁,四年级,接触绘画4年,兴趣点为国画;
G4,女,9岁,四年级,接触绘画4年,兴趣点为水彩笔画;
G5,女,8岁,三年级,接触绘画3年,兴趣点为素描;
B1,男,11岁,六年级,接触绘画5年,兴趣点为国画;
B2,男,10岁,五年级,接触绘画6年,兴趣点为水彩笔画;
B3,男,9岁,四年级,接触绘画5年,兴趣点为丙烯油画;
B4,男,9岁,三年级,接触绘画3年,兴趣点为油画棒;
B5,男,8岁,三年级,接触绘画3年,兴趣点为手工。
设计问题3个,具体如下:
1.你们的课程中有素描学习的课程吗?
2.你喜欢的美术教材是怎样的内容形式?
3.你觉得素描教材怎样才能变得更有趣呢?
1.问题一受访者代表的访谈内容
我在培训班里学过素描,我觉得很有趣,可以把水果和石膏画得很像。——受访者G5
我不喜欢素描,觉得很无聊,我也没上过素描课,我喜欢做黏土手工,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像素描,只能画那些瓶瓶罐罐。——受访者B5
相比素描,我更喜欢国画,国画首先是有颜色,其次可以用写意的形式来画我喜欢的东西。——受访者G1
“容易”主要是讨论怎样将此群体对于素描的恐惧感进行减缩,使其对素描的心理由“觉得太难”逐步转化为“可以尝试”。“有趣”是指学生可以从教材中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素描学习的乐趣,减少其学习的乏味与枯燥感。通过具有代表性受访者的自述可简单了解到,除了曾学习过素描并对此产生兴趣的小学生群体对于素描产生兴趣并想要继续学习素描,其他两位被访者都表示,素描的学习偏难,一位学生表示不敢尝试素描,而大多受访者则表示未接触过素描课程,或产生“望而却步”的想法。
而学生的兴趣点大多集中在“可以画的像”,“具有色彩的作品”或“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对象”之中。
2.针对问题一的教材设计侧重
由此可见,素描教材的设计可从以下几点首先开始,
(1)教材内容应偏向基础、简单化,首先打破小学生对素描的抵触情绪以及“知难而退”的心理;
(2)素描虽为单色绘画,但在教材的插图或封面设计上可采用颜色丰富的内容,引发此群体的阅读兴趣;
(3)鼓励此群体运用素描形式进行创作,以自己喜爱的对象进行创作;
(4)在基础知识讲解中应尽量浅显易懂,语言风趣,符合此群体语言风格。
1.问题二受访者代表访谈内容
我挺喜欢我们现在的美术书的,因为美术书跟其他科目的书比起来,图片比较多——受访者G2
我喜欢看绘本,我希望美术书也可以像绘本那样,有一个小故事,还有好看的图片,这样我会更愿意学画画。——受访者G4
我喜欢的美术教材是像游戏那样,可以升级可以战斗的那种,每学一个知识就有新装备!——受访者B3
通过这一环节受访者代表的访谈内容可以了解到,此群体学生对于美术教材的兴趣点集中于“图片”以及美术教材的趣味性,例如绘本和游戏的形式。所谓“故事”,也就是可以将教材内容设置为一个主线故事,将各个知识点加以串联和建构。“轻松”,也就是尽可能少的使用说教式的文字进行知识点的表达。此群体更喜爱轻松、独特、图片丰富的教材内容。学生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丰富的图片内容,新颖的讲授知识形式以及积极的奖励措施方面。
2.针对问题二的教材设计侧重
接下来根据此群体代表对美术教材的期望和设想,教材的侧重可以偏向以下几点:
(1)此教材的设计以图片为主,解释说明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或用相关插图以及解释性图片表达,知识点直观易懂;
(2)采用图文并茂的绘本形式,设定一个故事将教材各个知识点进行串联,提升教材的可读性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设计故事主人公闯关的形式,每一个章节设定一个相应关卡,布置小任务,升级后获得服饰或装备奖励,完善学习奖励机制,提升教材的知识关联以及此群体学习的互动性。
1.问题三受访者代表访谈内容
有趣的素描书?我觉得不像素描的书都比较有趣吧。——受访者B4
有趣的话,应该是不仅仅有素描知识还有一些能吸引我看下去的内容吧,不然只有素描的话,我觉得比较无趣。——受访者B1
我觉得素描书可以多一些彩色的图,题目也可以起得有趣一点,比如说画水果可以取名叫水果王国什么的。——受访者B2
素描书要是出了素描图片以外还有其他的图片和内容会比较有趣一点吧,只有素描的话,都是黑白的,我不喜欢。——受访者G3
“不像素描”,从受访者代表的访谈内容中可简单总结为“不仅仅有素描的内容”,如题目的设置可以打破死板的绘画对象名称,有些受访者由于本身对素描绘画有抵触情绪所以描述为“不像素描的书会比较有趣”,而“除了素描之外”,通过受访者的访谈内容,可以简单了解到此群体的兴趣点依然集中在“色彩丰富”以及“插图”部分,普遍认为,希望在学到素描知识的同时也能在书籍中看到有趣、有色彩的其他内容。
2.针对问题二的教材设计侧重
(1)教材设计的目录以及题目内容部分,将素描描绘的各类绘画对象名称设置为更适合小学生群体阅读喜好的名称,结合上一访谈内容之中受访者G4提到的绘本设置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串联;
(2)除了素描知识点的讲解以及相关的步骤尽量使用图片形式,插图与主人公尽量贴合知识点内容,在教材过渡章节处及故事处加上相应的插图以及主人公各种形态,既突出素描内容,也应主要以提升学生兴趣,吸引其阅读兴趣为主。
在访谈过程当中,部分学生的访谈内容对教材的方案的设计与建构十分具有指导意义,因此从学生的访谈内容及基本理论支撑与研究中总结出素描兴趣类教材的主要侧重与基本点。
“角色参与是学生以同感的心理,站在某一角色立场上,带着激情,触动想象,创造性理解文本内容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心理机能将积极参与,获得对学习文本的整体把握与个性理解。” 在以上学生访谈内容中可得知,在素描兴趣类教材的设置中,学生更加渴望一种“角色参与”感。例如受访者G2所说的绘本模式,以故事贯穿,想象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展开知识点的建构与串联,此刻学生多种感官与心理机能参与其中,将传统素描教材中枯燥乏味的知识点陈述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知的过程,且符合此群体对于素描学习,乃至美育类课程学习的兴趣点与心理发展过程。
因而在素描兴趣类教材设置过程当中,学生的角色参与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怎样教材中提升学生的角色参与感是需要是进行建设的,也是提升学生素描学习积极性与互动性的重要手段。
“游戏是快乐的源泉。在儿童的游戏中,自我与外部世界、现实与梦想、有生命对于无生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都可以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他们在游戏时满怀热情创造种种幻想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对游戏中的儿童而言,梦想世界的真实并不亚于现实世界的真实。他们的艺术教学要适时创造能够让儿童游戏起来的艺术类课程内容或借助游戏。”
游戏卷入是指教材设计要适时创造能够让儿童游戏起来的课程内容或借助游戏的方式,来实施我们的教学或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当然对于“游戏”在教材中的设置,我们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把握,切忌将“游戏”等同于一般层面上所谓的玩玩乐乐,“玩玩乐乐”的做法只是在旧有素描教材乏味枯燥的设置中插上几个游戏节目的作秀而已,并不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这种粗糙的形式,在当前的教材或图书中是比较多见的。为此,我们倡导的“游戏”主要是让儿童的游戏天性与具体学科学习加以结合,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对于素描学习的积极参与和感性探究,以达到学习难点的解决,童趣性、活动性、学科性与有效性的结合,这是游戏卷入引发体验的主要特征。如素描教材内容的开发,怎样将其特点及学生兴趣点加以突出,能够让此类群体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与行动,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立体化的素描物体平面化,本身就是一个容易激发起他们探索欲望的知识点于兴趣点。怎样将其做到更有趣的转化,“游戏卷入”无非是一个好的做法。在这样的游戏与学习的水乳交融之中,素描创作的兴趣点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得以大大提高,素材也将变得更加鲜活和广阔,学生对于素描的理解也更贴近生活化,并产生更多关于此类主题的美好幻想并用素描的形式进行创作。游戏卷入作为一种激发学生体验的手段,贴近儿童生长发展的天性,适合于本次调查的相关群体的教材设计与其建设。
由于本文所探讨制定的素描教材方案并非传统意义上需要教师进行授课的普通适用性教材,主要侧重在于培养小学生群体对于素描的兴趣,树立其学习素描的自信心,为部分学生未来专业化学习提供兴趣和培养爱好的兴趣类教材。因此本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群体的素描兴趣,强调兴趣化、多元化与基础性统一。儿童审美表达与表现的个性、创造离不开他们富有个性的审美语言与视觉思维,因此,教材需要重点突出的重要兴趣点也应以此为主。而“角色参与”与“游戏卷入”作为重要设置点和特色点,在素描兴趣类教材的设计当中,是需要重点引入素描兴趣类教材当中的。同样,素描兴趣类教材的设置之于小学阶段群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一本素描兴趣类教材在“素描”之外发挥作用,至少应将教材不仅仅立足于知识的拼凑上,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美育带来的经验和情感价值,并能够透过素描本身往外伸展,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其他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