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华 谭德美
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是提升足球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明晰三者各自的任务以及价值所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厘清三者的关系,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落实;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教会”是足球技术教学的基本目标
将“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贯穿于足球课堂中,可以让掌握并合理运用足球基本技术动作,各个阶段的课堂学习过程的任务更加明确。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各有侧重地予以实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会”作为“勤练”“常赛”的基础,包括基本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等,而如何“教会”是需要足球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
1.“教会”过程中可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常规教学手段之外,还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通过录制微课,利用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提升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掌握足球技术动作。如,在小学高年级运球过人技术教学中,可以先播放优秀足球运动员过人的视频,从而引导学生根据场地和防守队员的站位,随机应变,选择合理的运球路线和运球方向,并灵活运用运球技术。然后,让2名学生为1组,其中1名学生为引导者,另1名为运球者,引导者在距离起点2m处站立。当运球者从起点出发,运球到达引导者附近时,引导者伸出1只手指向一个方向,代表该方向路线“封闭”,运球者就要选择向相反方向运球。此练习熟练后,引导者可改变动作,用转体的方向代表运球方向,让运球者通过观察,选择合理的运球方向。这样的方式,相较于设置固定的标志桶(盘)更贴近比赛情境。
2.“教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辅助作用
在教学中,部分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所学习的内容,针对这类学生,足球教师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辅助作用,让掌握课堂技术动作的学生指导还没完全掌握的学生,让这些帮助他人的学生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成为足球教师的“小帮手”,还能将领悟到、掌握了的足球技术动作进行自我内化并输出,这样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对该技术动作的深层次理解。如,在运球绕杆教学中,足球教师可以让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帮助技术动作掌握欠缺且需要帮助的学生,或者与相同水平的学生一起探讨此技术动作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足球教师的教授,从自己接受知识到向外传递知识,从而充分掌握此技术动作。
3.“教会”需要及时检验教学效果
及时检验教学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足球教师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望”是针对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观察学生的表情及肢体动作(学生学会动作后一般面部表情丰富,表现出喜悦和自信,或能够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闻”是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同伴交流的语言,可以得知学生对于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以及掌握情况;“问”是足球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问动作要点等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要会做,还要能连贯流畅地表达出来,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是根据前3种方法了解的学生掌握的基本情况,实现个性化教学。如,对于脚内侧踢球技术掌握得不扎实的学生,足球教师应判断分析是支撑腿的问题还是踢球腿的问题,然后实施以改进学生动作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此技术动作;针对掌握得较好的学生,足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让学生逐步做到合理运用。
二、“勤练”是足球技术提升的有效路径
学生需要通过“勤练”提升技能水平,并巩固技术动作。结合小学生天性爱玩的特点及心理,足球教师应该将游戏融入在“勤练”环节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在足球正向运球教学时,可以设计10m的向前运球游戏,比一比谁在快速移动中触球次数多,以此提高脚触球的频率,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此技术动作。再如,在正向运球加变速或者转向的组合动作练习时,足球教师可设置不同的练习距离(如,6m、8m、10m等)供学生自行选择,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少个不同练习距离的运球,以此感知不同距离条件下的运球需要注意的问题(步幅大小、控球力量、动作幅度等)。小学阶段的年龄跨度较大,因此练习方法也要有所区分,如,在水平一阶段进行运球教学,可以在五人制足球场上开展“我是快乐的小司机”(红灯停球,绿灯开始运球)运球游戏,而在水平三则应该在小场地中(如,五人制足球场半场),在“我是快乐的小司机”的基础上,设置拦截的学生开展运球躲避游戏。
为了实现“勤练”,足球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尽量适当分组从而保障练习的密度。如,在运球绕杆单元的第6课时(共8课时),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分组练习。针对运球技术掌握得好的学生,可设置5个间距为1m的标志杆进行练习;针对运球技术掌握得较好的学生,可设置4个间距为1.5m的标志杆进行练习;针对掌握得还不够好的学生,可设置3个间距为2m的标志杆进行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还可以让学生不断挑战不同的间距进行练习,使练習更具吸引力。此外,足球教师应该灵活指导,避免长时间讲解和示范,更应避免打断集体练习的情况发生,对于个别问题实施个别指导,避免浪费学生的练习时间。足球教师应将学生按照其能力分组,这在有利于足球教师有效指导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并提高了练习效果,真正做到了“勤练”。在“勤练”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通关标准,激励学生通过学练环节达到通关标准,使足球学习更具有挑战性。如,在水平三的传接球教学中,可以在五人制足球场各区域设置3项通关标准(表1)。
学生在1个区域达到3项标准后,可以进入另一个区域练习,依此循环;没有达到该区域标准的学生,则需要在该区域反复练习直到达至3项标准,方可进入另一个区域练习。
三、“常赛”是足球技术转换成技能的手段
在小学足球教学中,掌握基本技术是“会”的基础目标,会合理运用技术是“会”的目标。在教学中,比赛是让学生合理运用足球技术的重要手段,还能提升队友之间的默契度,因此,组织学生“常赛”是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
1.“常赛”需要以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为前提
足球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足球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设计适宜的教学比赛,从而实现技能从学到用的提升。在设计比赛时,足球教师要把握“教的内容”就是“赛的内容”,“会的程度”即为“赛的难度”的基本原则。如,在传接球教学中,比赛应以有效的传接球为主要内容,是开展移动状态下的传接球,还是固定位置的传接球,或是对触球次数有规定的传接球(1~2次),这些都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确定。如,在学生掌握了脚内侧踢固定球的传接球技术后,可以让2名学生1组进行“传准”比赛,即在1min内,2名学生间距2m完成15次传接球,小组间进行比赛,先完成的组获胜。在学生基本都能达成要求后,将学生间的间距加大至4m,传接球次数可以增加至20次。如果部分学生的能力不够,无法完成,学生可以再分组,让该组别的学生降低间距至2m、传接球次数为20次的比赛要求,让比赛更具实效性。
2.“常赛”需要因地制宜
部分学校因受现实条件所限,缺乏能开展正式足球比赛的场地,且如果按照正式比赛的规则开展足球比赛,会出现大部分学生无法参与比赛的情况。因此,在足球课堂中开展“常赛”,应该在保证足球比赛基本规则的前提下,设计适宜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比赛。因此,在设计教学比赛时,可以通过改变球门数量使学生更具参与感,也可以打破传统的2支队伍进行对抗的方式。如,设置3个球门,将学生分成3支队伍,并同场进行比赛,提示学生结合“三国演义”作战方式,可以任意联合另外一队,一起“攻打”第3支队伍,以此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难度。还可以重点凸显当堂课所学习的足球技术,改变规则,提高“常赛”的针对性。如,在水平一運球比赛中,可以安排“挑战30s”的运球控球比赛,即全班学生(班额为40~50名学生)同时在规定的场地内运球,足球教师和3名学生扮演抢球者,运球学生在30s内还能控制球权为获胜。或设置2名学生1组,其中1名学生控球,1名学生抢截球,控球学生在10s内能控制球权为胜。以水平三传球射门的单元教学为例,在设计教学比赛时可以在场地上设计4个球门(无守门员),将9名学生平均分为3组,每组3名学生,3支队伍同场比赛,要求学生必须在接到传球后才能射门,在规定时间(按照实际需要设计)进球最多的组获胜。此比赛方式密度大、强度高,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且会有身体接触,能让学生感知身体对抗下的运球方法,对于后期参与足球比赛具有一定帮助。
3.“常赛”应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足球教师在设计教学比赛时,需要在学生掌握好技术动作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条件,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比赛,让比赛引发学生的挑战欲望,从而积极参与。如,在设计水平三学生运球过人比赛时,可以不断增加拦截队员,提高运球过程中的难度,或鼓励学生组合自己掌握的过人动作,并加以运用,或进行加强身体对抗下的运球过人比赛,或设定2名无球学生,1名持球学生,要求持球学生在10s内保护好球不被抢截为胜等具有高强度挑战性比赛,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