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学风建设

2021-12-02 02:06李冬梅
文教资料 2021年24期
关键词:学风双创院校

李冬梅 汪 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首先于2014年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提出,在这样的理念的提出之下,近年来国家紧接着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落实该政策的文件。其中,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便明确提出了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立德树人,致力于创新。[1]创新型学风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盛行于各大院校,但有的职业院校仍致力于培养单一的企业经营和企业职业人,存在双创教育专业师资匮乏、课程体系建构不完善以及无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轻视双创教育的现象,致使创新学风建设进入瓶颈,发展停滞。本文对7名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主持人进行访谈,旨在梳理出高职院校创新学风面临的挑战和为创新学风建设提供可参考性策略途径。

一、关于高职院校学风的研究现状

学风是一种精神风貌、一种文化氛围。学者们普遍认为,学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四个层面的多种因素,各因素之间彼此关联、互相影响、共同作用。对于学风建设的研究,一般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入手,采取的方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治学制度建设、教师授课能力提升等。多数研究都表现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所提出的对策相当宽泛,难以落实,同时对学风构成要素的界定与新时代的需求不适宜,不利于“双创教育”学风的养成。目前有关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素养、创新能力等相关的研究已自成体系,而针对创新学风的研究,学者们并未给出较为清晰的界定与明确的结论。

二、“双创”背景下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学风的时代意义

创新学风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文化建设,前者作为后者的基础,推动着校园创新文化健康发展;后者的主要内容体现形式为创新学风建设,其建设成果直接体现出前者的建设效果。[2]从已有的研究以及对访谈对象的访谈中发现,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来看,依托于“双创”这个大环境,着手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学风具有以下时代意义:首先,以“双创教育”作为教育背景,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深入解析创新学风的本质以及构成要素,进一步探究创新学风的形成规律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其次,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从学生管理工作层面相应国家号召即培养创新人才,使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学校“双创”软硬件设施保持同步,改变现有的单纯的双创教育的陈旧理念和落后思想;再次,有利于帮助当前高职高专挖掘在创新学风建设中的不利于“双创”学风形成的因素,培育创新学风的对策和建构有利于创新学风形成的学生工作模式,调整现有的“双创教育”的教育手段趋于传统化等问题。最后,建设创新学风有助于高职学生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利解决难就业、就业难等问题,将“双创能力”摆在学生能力培养之首是时代赋予所有高校的历史使命。

三、访谈对象信息

访谈对象是从四川省某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134个项目中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7个有代表性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并对项目主持者做了半结构访谈,访谈提纲如下。

问题1 请你介绍一下你所申请的创新项目?

问题2 你觉得你的项目优势在哪里?

问题3 请你回忆一下你是如何产生这种想法的?

问题4 目前你是如何落实你的项目的?

问题5 这个项目最困扰你的地方在哪里?

问题6 请你谈谈你平时哪些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该项目的产生和落实产生了帮助?

访谈材料属性如下表所示,根据材料的单词相似性做聚类分析,7篇访谈材料属于同一类。所选项目根据与专业关联程度均匀分布,访谈内容具有参考意义,文理科项目主持者符合高职院校招生特点。

四、“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学风建设挑战

1.创新创业专业师资队伍匮乏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作为教育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深远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还直接关系着其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双创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双创教育的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双创师资匮乏主要表现有:首先,对“双创”课程、活动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事这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普遍是以辅导员为首的兼职教师,缺乏理论建构体系、解读政策能力和实操水平,师资培训和“双创”研究水平跟不上发展所需;相关的专业教师配备不齐全,只能采取合班、大班教学的方式来解决师资匮乏这一问题,最终造成学生认可度低、教育质量差和教学无目标等问题。其次,相关教师没有实际创业经历,有的只是学习他人成功创业的经验,在教育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将别人的成功案例、创业沙盘间接传授给学生,缺乏实操能力,学生认可度不高。最后,由于采用大班授课方式,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加之教师结构不够完善,缺乏学校层面之外的社会、政府、企业等层面因素融入双创教育,致使双创教育效果较差,创新学风风气不佳。[3]

2.“双创”课程体系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双创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各大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加大投入力度,但整体来看,受地方经济、学生理念、教师影响等因素影响,“双创”人才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的学校仅仅是把培养“双创”人才作为一种口号,在实际行动中并未完全采取有效行动措施去落实,更没有发挥辅导员、社会、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课程设置和软硬件设施设备配备方面并不完善,教材内容反复机械使用,更新速度滞后;硬件设施配备虽然齐全,但更多的只是供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的少数同学使用,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3.校内创业文化阵地不牢固

就高职院校维度而言,人才培养目标和“双创”教育培养目标有差距,体现在:一方面学校旨在培养适应当下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学生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就业埋下伏笔,而双创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个体终身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对国家的双创教育制度落实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更多的只是为了落实政策而贯穿政策,很少有高职院校能够做到研究出适合自身发展所需的“双创”教育长效发展机制,这无疑为院校创新学风建设设置了障碍。[4]就教师维度而言,“双创”教师因自身发展水平和授课任务繁重等因素限制,更愿意指导那些有自主意愿参加诸如“发明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少数学生群体,对更多的大众学生双创精神、双创意识和思维的培养,仅依靠反复的理论授课来完成教学任务,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专兼职辅导员缺乏联系,无联动育人机制,不利于校园创业文化的发展。就学生个体维度而言,高职学生来到大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更多的只是为了今后能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就业工作,因此他们更关注、也更愿意花时间去钻研专业核心课程,对被设置成考查课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兴趣不高。对自我双创思维培养并不重视,对“双创”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学生坚信自己不适合创业、无资金支持创业层面,这无疑是守住校园创业行为文化阵地的最大劣势。

研究项目及访谈

4.学生缺乏专业自主学习动力

当下互联网时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等方面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如智能手机的普遍,使得高职学生群体课堂上“低头族”“王者风”等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被列入考查课的“双创”课堂上表现更为突出,只因没有考试压力,更是无心学习,导致自主学习风气较差。当遇到问题解决障碍或老师分配学习任务时,更多的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独立探索精神,而是不假思索地在网上寻找解决方法,无法达到预期学习目标,不利于学生建构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加之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缺乏自我管理和自主意识,对相应课程和活动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因而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不利于树立创新人格。[5]

五、“双创”背景下高职校创新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将“双创”能力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随着国家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学生已逐步成为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6]因此,就高职院校维度而言,应该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国家需要改革既定的规划、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除开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之外,更应当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双创意识、双创思维以及专业从业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就专业维度而言,从专业技能、双创逆商、双创能力等方面着手,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双创元素,并将其纳入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中。就个体维度而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元素贯穿整个授课计划,在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增加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单元,帮助高职学生适应并及时调整毕业之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作为学生专兼职辅导员,在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不断改进对学生的引导方式,调整学生管理常规模式,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塑造学生发散思维和对待事务的批判性辩证思维,做到以辅导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身边的人和物,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高职院校创新学风建设提供软件保障。

(二)重视“双创”能力的整体性

“双创”能力是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有机结合的产物,而非二者的简单叠加。它深度反映了创新与创业的辩证关系,创新以创业为导向,创业需要以创新为保障。在“双创”的不同过程,所面临的任务和难题不一样,起主导作用的能力也不一样。在“双创”前期,重点在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一定的价值,此过程中要受到创业方面能力的干预,使得价值最大化;在“双创”中后期,主要以落实“双创”项目为主,将具有个人意义的创新价值转化成具有大范围的价值,此过程受到创新能力的干预,创造性地解决实践“双创”项目中的问题。因此,“双创”能力的评价除了要考查其各个构成要素的程度外,更要从结果层面考查其结构上所具有的功能。

(三)重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认识

从研究中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对创新的认知中,存在对创新行为认知淡薄、创新思想认知浅薄等问题,而创新行为的监控表现则较为良好。在构思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去追求创新,但对创新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创造出当下社会不存在的事物,对创新的深层次本质含义理解不到位,仅突出创业项目理念的新颖性,而忽略了价值和可操作性,大多数学生构思的项目不具备现实条件,甚至违背了社会需求。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只是自主创业,忽视岗位创业和专业创新,导致的结果是部分励志创业的学生主动放弃或忽视本专业的学习,走上了“商学院”式的自我培养的道路。对创新意识和创业认识的重塑一方面加强了创新与创业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使创新与创业教育回归职业教育本位,培养有深厚职业背景的“双创”人才,建设高职院校优良创新学风。

(四)注重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培养学生理论自学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抽样访谈发现,高职院校长期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存在专业理论学习不被重视等现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其应用能力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遏制了其发散性思维的发挥,因此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水平是帮助其增强创新思维、锻炼发散性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频繁出现“试误”现象,难以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其思维无法合理推测每步实验的结果,同时也很难想到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在创新过程中不断走弯路。由此可见,学生理论自学能力的掌握直接影响其在创新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学生管理工作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做到“授人以渔”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提到的理论水平不只局限于学生所学专业,还包含交叉学科或学生所感兴趣的第二,甚至是第三专业,所以理论水平的提高还要依靠知识更新的能力。

猜你喜欢
学风双创院校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