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柏榕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为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后遗症,是由颅脑、颈部动脉血管狭窄、堵塞引发神经支配障碍、肢体无力所致[1]。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严重损害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影响其正常生活,不仅会加重患者自身精神、心理负担,也会加重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学界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问题尤为关注,各种康复治疗技术、神经医疗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当中,相关临床治疗方法不断优化,极大提升了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但效果仍不理想。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增多,有研究者从中医角度出发探索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属于中医“偏枯”、“中风”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正邪虚中、外邪侵犯、内风袭络、脉络不通、气血不畅、血瘀痰阻。中医中有关于此类病症辨证治疗的完整认识,主张通过药物针灸治疗通畅脉络、改善气滞血瘀及痰阻,促进脑缺血细胞恢复,改善脑缺血症状[2,3]。本研究以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例,从血流动力学、肢体运动功能角度出发,探究血府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2 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及试验组,各46 例。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4∶22,年龄42~85 岁,平均年龄(74.28±10.76)岁;合并症:7 例高血压,5 例糖尿病,12 例高血脂。试验组:男女比例为26∶20,年龄45~87 岁,平均年龄(73.96±9.66)岁;合并症:8 例高血压,6 例糖尿病,11 例高血脂。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磁共振成像(MRI)、CT 证实缺血性脑卒中,并伴有偏瘫;②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气虚血瘀证相关规定;③病史在15 d~3 个月;④对研究内容知情,自行参与,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脑血管、心血管疾病,或恶性肿瘤,或全身感染、免疫缺陷疾病;②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③对相关药物过敏。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均予以降脂、降糖、控制血压、营养支持、抗感染、脑保护治疗,并予以康复训练,由被动康复训练逐渐过渡至主观康复训练,由卧位→坐位→站位循序渐进过渡。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血府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①血府逐瘀汤:生地黄、当归、红花各9 g,桃仁12 g,牛膝10 g,赤芍、枳壳各6 g,桔梗4.5 g,柴胡、甘草各3 g;若下肢偏瘫严重,添加10 g 桑寄生、10 g 断续;若上肢偏瘫严重,添加10 g 桂枝;若有明显肢体麻木,添加15 g 舒筋草、10 g 防己、10 g 木瓜;若血瘀甚重,添加15 g 鸡血汤、10 g 水蛭、10 g 莪术。1 剂/d,将所有中草药加500 ml 饮用水煎煮,收汁200 ml,早晚温服。②针灸:应用0.3 mm×30 mm 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灸。于通天、前顶、后顶、百会经皮浅刺0.5 寸,采用提插补法;于风府下刺1.2 寸,采用提插泻法;于太冲、三阴交、悬钟直刺0.8 寸,采用提插补法;于足三里、气海直刺1.5 寸,采用提插补法;于昆仑、腕骨直刺0.5 寸,采用捻转泻法;于曲池、血海直刺0.5 寸,采用提插泻法;于合谷穴直刺0.8 寸,采用提插泻法;于列缺斜刺(向上)0.2 寸,采用捻转补法。均留针0.5 h,针刺1 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于治疗前1 d、治疗4 周后,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肢体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行颈部多普勒超声(GE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鄂食药监械准字20132231875)检查,检测ACA、MCA、PCA 血流速度。肢体运动功能:以Fugel-Meyer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为工具,该量表涵盖50 个项目,总计100 分,评分与肢体运动功能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ACA、MCA、PCA 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CA、MCA、PCA 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ACA、MCA、PCA 血流速度分别为(48.96±5.23)、(61.48±5.94)、(43.35±5.51)cm/s,高于参照组的(42.35±5.08)、(56.36±6.03)、(39.43±5.4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cm/s)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cm/s)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对比,bP<0.05
2.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64.37±6.34)分高于参照组的(55.09±6.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对比,bP<0.05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进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活率升高,但偏瘫率居高不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问题备受关注,如何有效治疗、促进患者康复、使其重返社会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4]。目前临床中多予以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治疗,但效果仍不理想,诸多研究者致力于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5,6]。中医认为本病之源为气虚,核心病邪为血瘀,即病理基础为气虚血瘀,故其治疗关键为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血府逐瘀汤来源于《医林改错》,主要功效为祛瘀活血、行气通络、止痛。方中君药为桃仁,具有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栓生成作用;生地黄、当归、红花、牛膝、赤芍、枳壳、桔梗、柴胡均为臣药,可辅助桃仁,提升祛瘀活血效果,促进行气通络;甘草为使药,可调和诸药,增强药效;在此基础上基于患者病情状况增减药物更能够进一步增强其治疗效果。诸药共同作用,不但能够行气活血、祛瘀通络,增加血流量,改善机体循环,促进运动功能改善,而且能够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有效调节偏瘫患者整体身体状态。针灸为中医外治中核心部分,其具有直接作用于病灶、疗效显著、操作简单等优势,在中药内服基础上,针对性予以患者穴位针灸,能够平衡阴阳、益气活血、调和气血、补益脏器,从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提升ACA、MCA、PCA 血流速度,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而且,针灸治疗能够改善偏瘫患者中枢神经功能,刺激神经功能恢复、脑功能重塑,也有助于血流动力学及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本次研究中予以试验组患者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针灸治疗,治疗后,两组患者ACA、MCA、PCA 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ACA、MCA、PCA 血流速度分别为(48.96±5.23)、(61.48±5.94)、(43.35±5.51)cm/s,高于参照组的(42.35±5.08)、(56.36±6.03)、(39.43±5.4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针灸治疗效果显著,与朴慧花[3]研究一致,进一步证实本次研究可靠。
综上,予以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血府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能够提升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效果,应用价值显著,建议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