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梦秋
(来宾市人民医院,广西 来宾,546100)
艾滋病属于一类可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的高危感染性疾病,感染源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该病毒拥有较长蛰伏期,患者病情较为复杂,病期易合并各类危重并发症,病死率高。肺结核属于艾滋病的常见机会性感染疾病,由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结核多在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爆发,两病联合作用下,将进一步加重患者不良预后结局[1]。患者因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加之心理上的“负罪感”,激化病耻情绪,依从性随之严重下降,导致擅自停药、不配合治疗等行为发生,进一步加剧病情,产生恶性循环。良好的护理干预,强调对患者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照护,改善此类患者疾病认识,重塑患者积极心态,有助于巩固患者依从性,便于后续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临床护理中,健康宣教为其中重要流程。本文总结国内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研究现状,集各家之言,述于一文,望为读者在相关领域内的工作与学习提供一份帮助,详情见下。
以往临床健康教育实施主体为医师,护士更多时候充当医师的辅助者,护理工作十分依赖医嘱,职业价值未经深度挖掘。医师日常工作繁忙,迫于业务压力,门诊医师予以患者的健康宣教多为“两言三语”,住院医师也多于查房时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医方精力被占用暂且不论,患方的健康宣教需求还得不到满足,易滋生医患矛盾。随着医疗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医改要求临床突出护士的护理服务主体地位,将更多职能下放,使护士能够脱离医师“影子”,成为临床服务的独立提供者之一。近年来,临床护理路径、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等模式的出现,无不体现护士护理主体的地位,护士这一岗位也逐渐脱离“遗嘱执行者”的身份。时至今日,护方已完全承接如健康教育等护理责任,临床健康教育实施主体转变为护士[2]。随着延续性护理概念的兴起,不少地区开始尝试与基层医疗单位合作,将患者以健康教育为首的延续性护理任务下放给社区等基层医疗服务人员,主体开始下探式转移。患者居家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需要家属承担部分责任,护理主体又出现一定程度的辐散。但总体而言,目前健康教育实施主体仍旧为护理岗位从业人员。
院内健康教育多以口头宣讲式为主,该方法便捷,不受场地限制,临床即可实施,为目前较主流的院内健康教育实施途经。罗亚娣等[3]通过系统的口头宣讲式健康宣教,实现了患者疾病与自我认识的有效提升,患者心理舒适度得到显著改善,整体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的一组(97.62% VS 71.43%)。侯彩芬[4]基于门诊艾滋病健康教育视域下,开展口头宣教与视频媒介宣教结合的方式,取得显著成效,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的疾病认知评分显著高于教育前,为线下健康教育载体提供了新思路。随后,大量线上健康教育联合线下健康教育的文献开始出现,健康教育实施途经开始朝多元化方向进展。
(1)短信:短信健康教育是最早出现的线上健康教育方法,具备信息传递及时性,且短信具备连发功能,可极大程度缩减护方教育时间。针对短信内容有异议、疑惑者,护方予以进一步的宣教内容讲解,实现护理资源的合理调配。杜璇等[5]研究证实了手机短信对HIV 相关人群健康宣教的有效干预性,且该模式在广泛消息推广领域仍旧占据优势地位。但对于一家医疗机构所接治患者而言,单一使用短信开展健康教育,护患间的沟通与互动性不强,应用有其局限。(2)电话:在短信健康教育之上,医方探索出电话健康教育方式,其有效弥补了短信开展健康教育,护患间的沟通与互动性不强的问题。刘宁梅等[6]采取电话随访,最终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依从性及治愈率均获有效提升。但电话健康教育耗时过长,临床护理资源有限,这就使得该项健康教育的开展频次受限。(3)微信:微信平台操作便捷,功能齐全,既兼顾短信多发的便利,又兼顾电话一对一健康教育的需求,应用价值突出。目前,微信平台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院内与院外应用均有报道,均肯定了该模式的健康教育利好。成怡[7]利用微信平台实施延续性护理,最终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用药依从性、生存质量、满意度均较之常规护理组更佳,肯定了微信平台的应用价值。
疾病知识的宣传,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进而使其明确遵医的重要性。目前主流的疾病知识宣传手段,线下主要依托宣教手册等实体信息载体,线上依赖微信等平台,通过传、发相关图文与视频,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理解能力。陈旭娥等[8]为性病门诊患者通过微信平台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最终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率高于传统宣教模式。目前主流的疾病知识宣教内容有发病机制介绍、艾滋病与肺结核传播途径介绍、治疗机制介绍、药物介绍、预期疗效介绍、不良反应介绍等。建议疾病知识宣传重点发展线上宣教,也能够为后续延续性随访铺平道路。
通过主动的护患交流,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分析患方健康观念偏倚,并制定合理的宣教方案,改善患者的健康观念,纠正错误认识。这一过程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疾病知识宣传基础之上,可以通过大数据、历史资料、文献报道解读等多途径,使患方明确,接受积极治疗,自身疾病是能够获得理想预后的,且疾病治愈后,是不会再对外界造成传染威胁的。还需纠正患者以往不当的生活观念,以饮食为例,指导患者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用果蔬、多饮水。当然,仅强调重塑患者的健康观念并不全面,这里本文还提倡政府方面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升全民对艾滋病与肺结核的正确认识,摘掉社会对待此类患者的“有色眼镜”,构建包容社会,从而改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生存环境,疏堵患者病耻感主要来源,将有益于此类患者依从性的重塑,及后续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预后危重,加之艾滋病特殊的传播途径,社会对此类患者常以“有色眼镜”视之;患者出于对疾病结局的担忧,及受病耻感影响,病期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负性情绪。情绪问题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舒适度,从而导致其依从性逐渐降低,产生与他人的隔阂感,拉远护患关系,不利临床后续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因此护方强调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指导。谭剑明[9]所撰文献表示,心理护理需要基于良好的健康宣教基础上开展,即通过前期疾病宣教,令其逐渐接受现在的自我,随后在各路心理干预下,重塑治疗信心。李腊梅等[10]研究显示,在单体心理护理基础之上,结合情感心理护理,发挥家属的心理情感支持价值,使患者感受到被关爱,有助于心理护理效果升华。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长期用药,为防止患者“久病成良医”而擅自更改用药方案的情况发生,促患者病期规范用药,就需要加强药物指导护理。
本文研究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进展,认为未来临床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仍为信息化护理模式。针对此类患者的健康教育,需要找对平台与实施主体,强调疾病知识宣传、健康观念重塑、心理指导、药物指导各方面的护理共施,有助于提升临床健康教育质量,更好地为患方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