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社会各行各业的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通识能力已经成为评价新时代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通识教育面临极大的时代挑战。
国家对通识教育的重视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意味着“全人培养”时代的来临。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多以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呈现。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1/4”[1],由此可见国家对通识教育高度重视。
信息化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3]。国家把教育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足以见教育信息化对学校育人的作用。面对作为数字原住民一代的新时代学生,通识教育如何在时代脉搏下主动求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信息技术与教育体系深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以信息化视角来重构教育教学新体系,赋能新时代,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新挑战。将信息化手段与通识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重新思考教育的定义和意义,为学生提供智慧、高效的教育服务,可以为通识教育传统教学结构性变革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现行通识教育体系存在断点现象高职院校为三年制办学,通识课程多集中在第一学年,大多数院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只是国家和主管部门规定的必修课程,可供学生选课的公共选修课也存在因人设课现象。课程零散,课时量有限,师生的理解不到位、模式的创新不积极,导致整个高职通识教育缺乏体系构建的整体性思路。加上教学模式老套,大多照搬照套本科模式,内容选取不主动、教材选择不适宜,教学方法守旧古板,无法从容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通识教育亟待一种新思路指引下的改革。
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新一代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电子产品和网络更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则亟待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实施个性化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创新路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目的有三:一是将信息化落实在教学各环节;二是使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三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信息化视角下通识教育校企合作路径学校应积极主动与大数据公司、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对接合作,搭建学校、学生、企业“三位一体”战略伙伴关系。企业充当学校信息化导师,与学校共同研究分析,开展教材共建、课程改革、实训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共建实践课程与实训平台,以构建智能时代通用的AI通识课程体系;共同开展思维创新教育、体验教育、实践教育、PBL教学法培训等;共同探索实践师生智能教育素养提升方案;共同对在校生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做新的顶层设计等,启动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以商科类院校为例,由校方提出具体需求,专业公司提供大数据分析结果,为通识教育改革提供数据参考。通过对各大招聘平台网站及合作企业的商科人才素质需求数据的分析,区分企业所属的性质、行业、规模,就行业主要类别岗位分析、全国人才需求分析、经济实力强劲地区人才需求分析、当地人才需求分析等行业人才需求分析、行业人才职业素养需求分析方面的数据进行采集和统计;系统归纳招聘高职商科学生时对学生素质要求的高频词云图以及对高职商科学生素质评价的描述等;出具商科行业人才职业素养需求调研与分析报告,校方根据专业公司出具的定制化调研分析报告,可以弄清社会需求现状和发展。根据需求指标,学校在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基础性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弄清现行通识教育体系对学生智慧知识能力培养的动力结构图谱,分析优势与缺陷,制订通识教育体系改革方案并实施。
信息化视角下通识教育课堂改革路径运用信息手段搭建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促使“堂堂联动”。第一课堂指常规课堂,第二课堂指课外学习活动,第三课堂指网络课堂。
第一课堂除了设置“思想素质”“行业素质”“适应素质”和“身体素质”模块外,增设“信息素质”模块,开设智能时代通识素养类线上线下课程,使用“互联网+”创新型立体化互动教材。
第二课堂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专业人员到校向学生开展线上讲座,举办比如素质教育校园吉尼斯云赛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网络系列素质教育活动,朝系列化、品牌化方向打造。
第三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思路,在各种在线教育平台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网课,模拟真实课堂环境,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助教育;通过线上专题研讨、网络专题培训、会议论坛群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智慧型、时代型教师队伍;通过构建网络评价体系,以模块教学学分、学习过程智能赋分、社会实践记分等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延时评价、结构化综合评价等;通过网站、微信等多种传播渠道,多角度展示教育教学活动,借助信息化工具,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信息化视角下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构建路径采用线上线下“双贯通”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优势相结合,以实现个性化的深度学习为目标的一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信息化视角下的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新媒体新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教学,构建基于慕课云平台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课堂建模,构建3阶段9环节的“3×3”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在云网络智慧教室中,依托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环境,通过利用APP的教与学、BYOD手机进课堂模式、云平台动态学习数据、动态学习诊断与评价等,使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一方面应用新媒体新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打破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教学,使课堂内的沟通及信息分享更加充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学习的新模式。通过提高学生情感特征增强学习的内驱力,通过各环节的反馈使学生得到矫正性帮助,通过大数据动态跟踪诊断开展个别性补救,给足学生达到精熟程度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课堂内的沟通及信息分享更加充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在推进信息技术与通识课程深度融合方面实现创新。
信息化视角下通识教育教学评价路径以信息化手段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信息化教学评价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发生在教学之后,而信息化教学评价则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开展的,既可以提出预期,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频繁多次进行,即时性、随机性较大。信息化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教学评价更科学、合理、有效。
1)制定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激励机制,将视频、PPT作品等电子学档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2)借助软件辅助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认可度高的教学软件或者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模块教学学分、学习过程智能赋分、社会实践记分等开放互联的多元化评价、结构化综合评价、课程素质能力等级认证等。同时,学生也在软件或平台上对教师进行评教。评价中的定性评价可借助腾讯文档、金山文档等在线云文档开展集体评议,汇集评议小组的评议意见,形成对被评价教师教学的总评价。评价中的定量评价在信息时代完全可以抛弃原有的纸质评价量表,依靠系统对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结论或评价等级。作为评价的另一种方式,问卷调查则可以利用诸如问卷星等具备在线设计问卷、采集数据、自定义报表、调查结果分析等功能的成熟软件来开展,快捷、易用、低成本的特点使教师可以解脱双手,不必费时费力进行手动数据统计。
3)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完善通识教育改革方案,促进教学相长。不管采取何种手段,教育信息化视角下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信息化教学评价与各教学要素之间相适应的问题。
以信息化为视角,探索新时代高职通识教育改革新思路,可以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方面,在“互联网+”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解决“谁来教”的问题;教材方面,编、用“互联网+”立体化教材,实现课程和教材的优质化,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法方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通过改革,提高高职通识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