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传坤,谢 鹏,刘廷武
(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动植物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将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课程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具体实践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意识的重要教学过程。
由于动植物野外实习时间一般为1~2周,需要解决食宿、交通等诸多具体问题。为减少往返实习地点的时间消耗、增加有效教学时间、降低交通费用支出,很多高校往往根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野外实习计划。因此,不同高校的野外实习往往各具特色[1-3],如地处山地较多的高校针对山地动植物的实习内容较多,而针对水生动植物的内容相对较少;地处沿海地区的高校则针对海洋水生动植物的实习内容相对较多。淮阴师范学院地处江苏省淮安市,毗邻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境内河湖交错、水系发达,水产养殖业是当地的重要特色产业。因此,学校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在生物类专业中开设了《水产养殖学》专业选修课程,根据课程需要在动植物野外实习中融入该课程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所选实习地点地理环境差异,动植物野外实习教材在不同高校间的通用性较差。在多年的实习教学中,根据实习地点的常见动植物类群,自主编写了动植物野外实习指导作为实习教材,随着发现的动植物种类增多,进行教材修订。在实习内容中增设的水产养殖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增加了藻类和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中,识别水体藻类类群,对合理利用藻类资源,预防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增设了通过水色判断藻类类群,利用萨氏盘进行水体透明度测量等内容。此外,在虾蟹养殖中,识别常用水草如伊乐藻、轮叶黑藻、微齿眼子菜、苦草等养殖用水草也是重要内容。
增加了海、淡水养殖鱼类、甲壳类及贝类种类。我国鱼类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淡水鱼类1 000余种,海洋鱼类2×104余种。在实习过程中加入过多种类不太现实,因此,主要增加了捕捞和用于养殖生产的常见种类。在养殖鱼类中,增加了淡水养殖类群,涉及鲤形目、鲇形目、鲈形目、鲱形目等主要常见目。由于鲤形目鱼类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侧重对该目鱼类进行实习实践学习。增加了对我国鲤科鱼类的养殖历史、四大家鱼的繁殖习性等内容;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等甲壳类人工养殖相关内容,以及利用三角帆蚌、池蝶蚌等贝类生产珍珠的内容。此外,还增加了一些常见简称如“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长江三鲜”(鲥、刀鲚、暗纹东方鲀)、“太湖三白”(白虾、银鱼、白鱼)、“四大名鱼”(松江鲈、黄河鲤、兴凯湖鲌、松花江鳜)、“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四大名螺”(鹦鹉螺、法螺、万宝螺、唐冠螺)、“四大养殖贝类”(蛎、蛏、蚶、蛤)等内容,便于学生明确其含义,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保持好、动植物资源丰富、交通食宿便利的地区是高校动植物野外实习的理想地点,然而,这类地区一般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原生态的野外环境由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不宜作为实习地点。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对实习地点的环境、交通、安全性及实习经费等进行综合考虑。在选择实习地点时应注意,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科普性场馆不仅环境好、物种多,而且每个物种都有简介标识牌,便于学生认识和了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在这类实习地点学生很多情况下只是把标识牌上的内容拍照,用来完成实习总结,既没有仔细阅读内容,也没有认真观察相关动植物特征,并未达到预期实习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实习地点类型重叠,虽然物种丰富,但容易造成学生审美疲劳,降低学习兴趣。水产养殖场是极易被忽略的实习地点,一般认为养殖场种类有限,达不到较好的实习效果。然而,由于养殖场的养殖用水来自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水生动物种类非常丰富。除主养的经济鱼类外,水产养殖中所称的野杂鱼类如棒花鱼、黄䱂、沙塘鳢、鳑鲏类、麦穗鱼、虾虎鱼类、食蚊鱼、泥鳅、大鳞副泥鳅、黄鳝、银飘鱼、餐条、黑鳍鳈、叉尾斗鱼、华鳈、黄颡鱼等小型淡水鱼类种类繁多,此外还有甲壳类、软体类等,完全符合实习需求。此外,《水产养殖学》课程中,有关养殖池塘的形状、规格、朝向、周边环境,水体的物理与化学特性,池塘养殖技术等内容均可通过在养殖场的实习活动,从抽象变得具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物种识记融入到对实际生产的认识与思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动植物野外实习的传统教学方法为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并记录。近年来,传统教学方法未能达到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实习学生人数和指导教师比例失衡导致的[4]。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1名实习指导教师指导1个实习小组(一般5~7人),在考核和随机抽查过程中,学生均有良好表现,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及具有丰富分类学功底老师数量的缺乏,师生比例平衡难以实现。因此,单纯依靠传统教学已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此外,传统教学方法单纯考察学生对动植物种类的识记,对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不足。鉴于上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动植物野外实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很有必要,很多高校也采用了此类教学模式[2-3]。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性较强的《水产养殖学》内容,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实施方法。
按照生境特点来介绍常见物种,而不是逐一讲解物种并介绍其生活习性。例如,在海洋动物实习中,首先介绍潮间带、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等生境及其特征,同时介绍各生境中的常见物种及主要识别特征。让学生对某一生境的生物群落的特征有整体认识,而不是将注意力聚焦于枯燥的种类繁多的物种识记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和大局观。
实习前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具有一定研究目的的题目,如不同实习点潮间带物种的比较、不同底质潮间带优势物种差异等。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物种,并发现它们在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从中思考造成差异的原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动植物分类学中的分类阶元时学生而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联系实际。在实习中对实习点的常见物种按照分类阶元进行了总结,编制了二歧检索表,并配有实物图片,协助学生对自己的检索结果进行核实。在实习点让每组学生按照物种搜集、物种检索分成2个小组,分别对实习点进行物种搜集与鉴定,2个小组任务需根据实习点或者时间段进行互换。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教学效果更好。
多学科交叉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不同课程间的相互融合对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很有意义。以上介绍了将《水产养殖学》课程融入动植物野外实习的探索经验和体会,希望能为从事相关领域教学工作的老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