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广西乡村振兴的对策

2021-12-02 21:35余思东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广西农业

余思东,刘 勇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530007)

1 广西地方农业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1.1 办学规模不大,办学层次过低

从办学规模来看,广西开设农业类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共有14所,在校生约12 000人。广西大学、贺州学院、钦州学院、百色学院等4所本科院校,在2013年—2017年每年招收农业类专业学生在1 160~1 600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2013年—2017年每年招收农业类专业学生在2 860~4 200人。广西桂林农业学校、广西梧州农业学校、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钦州农业学校、广西百色农业校、广西河池民族农业校、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等7所农业中专招生困难,农业类专业在校生基本仅维持在6 000人左右。因此,农业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偏少,也暴露出农业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

从办学层次来看,广西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偏低,尤其是接受农业专业教育的从业人员比例极低。从事农林产业工作的大、中专专业技术人员不到7×104人,占全区人口比例仅0.15%。据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报告显示,2013年—2017年,广西本科院校农业类专业每年毕业生数在710~1 080人,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每年毕业生数在2 480~2 750人。广西人才网的调查数据显示,未来5~10年每年需要涉农人才应在66 000人左右,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1.2 教育资源分散,人才培养水平不高

第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有研究表明,占人口多达70%的农村只得到18%的中央教育经费支持。而农村劳动力受过职业教育培训或技能培训的比例不到10%。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城市和农村教育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第二,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失衡。广西本科院校开设有农学、园艺种植类专业6个,畜牧兽医类专业2个,水产养殖类专业1个,林学园林类专业4个,食品加工类专业6个。专业设置对应的农业产业特征不明确,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3”提升行动急需专业人才的需要。第三,教育资源配置的供需失衡。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未能真正地回到农村。农业类高职院校涉农专业齐全,但实验实训场地有限,传统农学、园艺种植类专业吸引力不足,很多需求旺盛的专业无人报读,基层农业企业求贤若渴。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农业类专业招生规模较小,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农林牧渔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1.3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科研课题多为基础研究,面对生产实践一线的应用开发研究的比例较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构成“头重脚轻”,多数研究成果偏离“三农”发展需求,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推广,很难支撑起农业产业化发展。高校、政府、企业、教师、农民等沟通不充分、协调不到位,难以实现多方利益最大化,导致广西地方农业院校发挥农业科技优势、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不强,社会服务水平不高。

2 推动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广西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2.1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增强地方农业院校的办学吸引力

2.1.1 加大政策资金投入,提升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竞争力

地方政府要在资金投入、学科建设、师资培养、人事编制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地方农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转型升级,加大办学内涵建设力度,增强人才培养竞争力。

2.1.2 实施免费农科生计划,吸引优秀青年就读农业专业

建议国家实施免费农科生计划,可参照培养免费师范生、医学生的政策,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人才列入专项计划。在全国农业院校、农业类专业开展免费农科生招生试点,提前或降分录取,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到“三农”队伍中来[1]。

2.1.3 设置“三农”特岗,吸引农业类毕业生深入基层就业

在选调生、公务员招考和面向基层的“三支一扶”、村官、选调生等选拔时,向农类毕业生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专门设置农村“三农”干部特岗。

从固定资产投入角度来看,冗余率超过10%的为机构15、机构19、机构16、机构18。其中机构15、机构19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高达30%以上。这进一步说明,这些机构的资源配置利用技术水平较差,同时也说明,这2个机构目前只重视了投入规模,而没有重视资源利用技术的提高,难以实现综合效率有效。

2.2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地方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2.2.1 组建应用型农业本科院校,提高乡村振兴人才层次

建议以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为主体,组建设置独立的“广西农林科技学院”,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

2.2.2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一懂两爱”科技人才

支持和帮助广西地方农业院校围绕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要求,完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划。修订种植类、养殖类、工程类、经管类等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参与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科技人才。

2.2.3 拓宽成才渠道,培训农村急需的“三农”服务人才

实施“学历提升”计划,推行“送教下乡”“定向培养”“半农半读”等培养模式,让农村致富带头人、优秀农村青年等接受高等教育,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乡土科技人才。支持和帮助地方农业院校发挥行业培训的优势,办好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轮训计划。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培训,多元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采取异地培训和现场观摩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等培训。全面实施基层干部成长计划,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化服务人员,增强他们服务乡村振兴的管理能力[2]。

2.3 明确服务“三农”定位,增强地方农业院校科技支撑能力

支持和鼓励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等学科力量发挥技术服务优势,积极参与国家“优质粮食工程”和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3”提升行动。积极参与特色畜牧业应用研究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推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设施装备升级、优良品种推广、技术集成创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2.3.2 突出农业办学特色,为智慧农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鼓励农业工程、食品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突出服务农业行业的办学特色,抓住城乡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引领和推动粮食、果蔬、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加强农业产业信息化和农业大数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开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工作。

2.4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增强地方农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2.4.1 完善科技服务机制,加大科研和技术服务支持力度

实施农业人才服务专项支持计划,建立农业人才信息库,着力解决农业领域的特殊人才需求问题。推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动态管理工作机制,探索兼职取酬、分红等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模式,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在企业和科研院校之间兼职兼薪、顺畅流动。采取“团队式”支援方式加大科研人员在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3]。

2.4.2 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点

构建地方农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健全人才供求信息、政策信息、培训信息、技术服务信息等各类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所有农业科技服务的优质资源全覆盖。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保证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渠道通畅,合作共赢。

2.4.3 建立联动机制,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合作多赢

采取政府牵头、行业企业市场化运作、高校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合作模式,推动地方农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开展科技攻关示范、科技成果推广、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农民现场学习工作,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广西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广西贵港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广西戏曲》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