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波,黄艳玲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精髓[1],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职业教育不仅仅培养专业技能,还要强化学生的德育等人文素质培养,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合于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通过系统研究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推出系列合理的措施来强化双方的高效融合,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教育中“学做事”,在吸纳人文德育元素中“学做人”,以培养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技能人才[2]。如何将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努力探索高质、重德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不懈努力的方向。
目前职业教育仍以专业性、实用性为培养主线,强调技能操作的养成。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专业实训实操占绝对比重,相应的人文素养课程比重较小。以某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配制、教材选取等调研结果来看,长期的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等方面均存在着“重专业教学、轻人文教育”的情况。因此,基于长期视角,上述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难融入、不融入现状,不利于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化,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全方位发展,不利于学业养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人文元素,培养有德行、有思想、有内涵、有文化的职业匠师,是每一个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教育目的。而在现实中,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对于两者有效融合并没有体系性的、足够的认识,对于专业教学注重专业实操训练,在日常教学设计中也以专业技能传输为主,更为关注的是专业技能的传授效果以及传授中技能的获取度。实际教学多以此为主轴,对人文素养教学高效融入专业教学的实践投入不足、重视不够,而长时期忽视人文素养的有效融入,对于培养“又红又专”蕴含民族情结、满含中华人文素养的未来职业匠师乃至大国工匠的愿景远景相违背。
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在校学习期间的个人规划多以掌握某些技术技能为主,对人文素养养成的重要性缺乏认同,存在着认识上的片面及误区,没有认识到人文素养对于专业技能素养的辅助意义及塑造作用,这也是导致人文素养教育推进迟滞的因素之一。
职业院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人才的基地,毕业生在企业工作过程中不仅仅是技能输出,也是人文素养的输出。企业工作属于群体活动,个性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集体协作等一系列人文元素的契合。如在企业的生产线、工作研发小组均需要各个组员的通力协作、集体探究、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聪明才智。期间企业员工独立个体的心理素质、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集体意识、协作意识等人文素养的养成储备水平,则是合作成果的重要辅助手段,其中上述人文素养越高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融入企业文化的契合度越好。
职业教育是培养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因此强化职业院校人文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育教学机制,展现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内化,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到专业技能传授当中,是培养新时期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匠、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由之路[3]。
职业院校的学生除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之外,还需要养成协作沟通、职业伦理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理念能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综合素质层面整体提升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竞争力的必要环节。
借鉴当前已有的、先进的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教育教学成果经验,逐渐形成基于“融合思想”的自我办学理念。职业院校要积极高效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从顶层设计来强化管理水平,既定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方针策略,在体制机制上确立“融入”的指导地位。例如,美国的教育体系设置中,各种类型的大学(综合性及理工科类别)均设有通识性的教育课程。其通识教育课程类似我国强调的人文素养课程,该课程属于基础辅助学科,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每学期均安排人文通识课程融于专业课程学习中,用于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及责任理念[4]。
人文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有利于职业院校技能操作培养的多元化发展,适当的人文教育是专业教育教学的“助推器”“润滑剂”,是实现专业教学的全方位培养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人文元素。将碎片化的人文元素融入到技能讲授和操作演示中,将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润物无声,改变纯粹技能的输出,通过人文元素的融入专业课程中,了解掌握技术技能生成的历史轨迹及其存在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对技术技能创新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把德育培养等人文教育渗透于专业技能学习掌握的全程,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例如,在环保课程中通过对于环境问题的理性分析和逻辑力量,利于提升课堂的互动思想性,帮助同学换视角想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虚实结合。以哲学思想融入生态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思政教学“技能”分析思考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教学的说服力,把生态观融入课堂、生动地解析,逐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效融入人文理念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基石。在新时代适当提高人文素养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占比,有利于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输出,基于实用、全程的思想,将人文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课程体系层面保障人文素养教育的辅助效应。比如,环境专业课程属于交叉性学科,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知识,适用系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融入有效增色专业教学。因此,在环境专业教材的编写、知识内容的编排,都需要考量人文元素的有机渗透,将其融入到相应教材单元中,使得学生明白所学专业内容的社会价值性,明确个体发展不仅仅是技术性进步还需要良好情感的获得,明确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需要。如,在专业教材中设置必要的人文科学资料阅读环节,让学生了解专业技术技能形成历史,从而感受人文思想的魅力影响。整合构建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与情感思想人文体系,建立起“以个体全面发展为基础,立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纳入到全社会的培养体系中。
教师的人文素养储备水平影响着学生的综合教育培养效果,是保障职业院校输出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条件。所以在职业院校发展的整体设计中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学院每个学年组织开展的下企业学习实践(每年保证2个月左右),通过与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及工程师的接触交流,接纳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思想及发展理念,内化企业文化并将之融入到今后的专业教学思想体系中。例如,教师在专业理论讲授、专业实训实验、企业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过程中,融入严谨踏实、爱岗敬业、创新服务及组织协调方面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在任务小组分工学习合作中分析任务工单,有效进行信息沟通,解决工单中的疑难问题,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人文素养与专业教学的有机渗透、内化融合。
职业院校在考评方面,摒弃单一专业技能考试、撰写专业论文的考核形式,不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从个性发展、综合考量的全方位视角探索考核多元化,重在考察一个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中综合能力的积累情况。
第一,对于在校生的考核,需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考评机制。破除期末一次性的专业考试来确定学生本学期学习状况的传统考评模式,在考评权重上增加人文元素考核比重,比如课堂参与度、学习积极性、个性化发展方向实施综合考评。制定满足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综合考评方案,并且为每年度的奖学金、助学金评比提供支持,依此来引领推动职业院校大学生德育智育的全方位协调发展。
第二,对于参加顶岗实习活动的大三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引进实践实习所在企业评价模块以及社会评价模块。并经与实践企业协商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标准。其中,企业评价模块除技能方面之外将人文考核元素加入评价体系中,对一个实习学生按照企业用工标准从企业文化情怀、基础技能掌握情况等方面综合考量,并将在企业实习实践的评价及时反馈给校方,校方针对相关个体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指导,实现融合教育的最优化效果。
第三,各类校园学生社团的设立、各种校园活动的开展形成浓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良好生态观、团队协作意识、现代工匠精神等人文素养积淀基础,如绿色环保社团充分将环保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当前国家所倡导的绿色生活、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人文思想有机融合,通过组织“绿色环保”系列校园倡议活动来陶冶情操、开扩视野,以期形成创新专业精神、敬业职业态度、专注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体,以促进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