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宁
(辽宁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辽宁农业博物馆),辽宁 沈阳 110141)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别,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尚处在低级的阶段,要扭转这一情况,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我国虽然有着很大的人口基数,相应地带来了庞大的劳动力,而农业人口的社保问题尚有待进一步解决,带来的劳动力流失、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也是掣肘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1.2.1 生产模式过于陈旧
过于陈旧的生产模式对农业现代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必须重视并寻找针对性策略加以改善和解决。我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而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尚在沿用的传统模式,限制着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使地域差异愈发扩大。
1.2.2 生产结构有待调整
农业生产的结构性问题,是在长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人口长期以来缺乏接受市场信息和宏观政策的渠道,对于市场的感知较为迟钝,带来了生产结构调整的相对滞后。甚至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产生了许多过剩产能,而一些经济价值较高或者效率较高的作物则少有问津。这种资源的不充分利用限制了农业总体产能的提升,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1.2.3 政策支撑有待优化
如今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与农业相关的利好政策也不断出台,但是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往往也出现了一定的阻碍。而在现实条件下,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尚缺乏有力的解决措施。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下,缺少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导致了管理力度和科学性得不到保障,农业经济的建设不仅得不到优化,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滋生违规现象。所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建设起科学、完备、高效的制度体系,构筑明确的、有指导意义的标准体系,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增质提效,为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平稳较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石。也只有在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的兜底作用下,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程序才能更加有序,更加井井有条,确保管理制度能够切实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在建设制度体系的过程中,要强化对各个环节的关注,着眼于全局,着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第一,要科学设计和规划农作物生产环节。首先,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整体规划,以确保生产规划能够很好地为当地的经济服务;其次,要对本地区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水文、地质地理等要素有清楚的了解,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再次,政府有关部门还应从政策补贴、宣传讲解等方面促进规划的切实落地,并保障其指导作用的发挥。
第二,在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可以进行结构性优化的空间也较为广阔。政府在规划生产、种植计划的过程中,应当考虑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对于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或者引导本地区人民开设相关企业,建立起配套的产业链,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促进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的同时,通过上下游产业的集聚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
第一,在生产环节上,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技术能够发挥的空间极大。当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发展,将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例如通过计算机平台来对农产品生长的整个流程进行监控,通过事先构建的各项指标体系,生产者能够清楚地把控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对于各种情况的应对也有据可循,实现生产的标准化。通过计算机也可以实现生产环节资源投入的精准化,例如对土壤含水量、肥力进行科学检测,进而通过计算机调控进行精准的灌溉和施肥。
第二,借助电商平台构建新型的销售渠道。在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下,产品的销售往往十分受限,出于农产品本身易变质的特性,在销售环节往往会产生大量的运输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会有一部分转嫁于农民,降低整个生产流程的效率。据此,一方面要进行品牌建设,结合当地情况,建立农产品特色品牌,另一方面要依托电商平台进行高效的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通并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助力农产品市场平衡的建立与维持。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贯穿并体现在我国建设各个方面的重要原则和纲领。因此,各个地区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从规划设计、生产、加工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要自觉遵从可持续理念的引导和规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基层工作,例如印制宣传册、组织宣传活动等,使农民群众能够深入理解并自发支持这一原则的贯彻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