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时先生学术编年行述

2021-12-02 17:53赵玉卿周永泽
音乐文化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乐谱研讨会敦煌

赵玉卿 周永泽

内容提要:陈应时先生为我国当代卓有成就的中国音乐史学家,他的研究涉及乐律学、音乐史学、琴学、中国传统音乐、中外音乐交流等多个领域,在敦煌乐谱、琴律理论、宫调体系等方面都有创建性的探索。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陈先生的学术成果,对其学术生涯进行编年,便于读者了解先生的学术成就,弘扬先生的学术精神,并以此表示对先生的深切怀念。

一、总 叙

陈应时先生(1933-2020)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当代卓有成就的中国音乐史学家,具有国际影响的音乐学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陈先生治学严谨,讲求实证,特别重视学术研究的发现和创新。他的研究涉及乐律学、音乐史学、琴学、中国传统音乐、中外音乐交流等多个领域,在敦煌乐谱、琴律理论、宫调体系等方面都有创建性的探索。陈先生做人低调,真诚无私提携后学,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道德文章,堪称楷模。

陈应时先生1956年9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1959年9月免试直升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本科,主修民族音乐理论,师从沈知白、于会泳、夏野等。196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赴英国女皇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日本国立音乐大学、美国阿肯色大学等多所大学访问讲学。

陈先生学术成果丰硕,出版专著与合著10部,在国内和日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的音乐理论刊物上发表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学术论文、译文211篇,其学术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应时先生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重要的有:论文《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获上海市(1979—1985)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198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成果奖(1987)①、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5)。著作《敦煌乐谱解译辨证》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首次理论评论奖一等奖(2007)、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之“最佳成就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2010)。专著《琴律学》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2016)、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2020)。获得第26 届“小泉文夫音乐奖”(2014),成为继黄翔鹏和沈洽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音乐学家。

陈先生教学成果丰硕,“桃李满天下”,其培养的学生大都成为各地教学和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中博士生有胡企平、戴微、陈荃有、王洪军、黄大同、王安潮、吴志武、赵玉卿、于韵菲、漆明镜、吕畅、丽娜(斯里兰卡)。

陈应时先生为中国音乐理论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音乐史学、传统音乐、乐律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作出了重要成就。对于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发展和学术研究来说,为先生撰写学术编年是很有必要的,这将成为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笔者跟随先生十多年,曾与先生一起去过韩国、法国及国内多地参加若干次重要学术会议和活动,了解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做人处事原则。作为陈先生培养出来的博士,有责任和义务为先生撰写学术编年。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梳理先生的学术年轮,以对先生深深怀念和告慰。

陈应时先生学术编年按照时间为序。内容包括先生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参加的学术会议(活动)、获得的荣誉和奖励,以及先生人生历程的重要转折等,内容尽可能的全面。但陈先生的成果以及参加的会议和活动众多,难免有遗漏甚至错讹之处,请学道同人补充和指正。

二、学术编年

1933年②:8月20日出生于上海南汇。幼年时便接触家乡的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曾自学二胡、风琴、小提琴等乐器。因家境原因,很早便在家乡文化部门参加工作。

1950年:17岁起任南汇县周浦镇文化站长,直到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为止。③

1956年:9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师从陆钦信学习和声,师从郭法先、汝洁学习视唱练耳(首调、固定调)。④11月,《沪剧变成了“新歌剧”》,载《戏剧报》(今为《中国戏剧》)第11期,第10页,提出“用改头换面的方法来改革沪剧是不妥当的”。

1959年:9月,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四年制高中部提前一年毕业,免试直升本科,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理论专业学习。学习民歌、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综合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等课程。师从陆修裳(二胡)、刘景韶(古琴)、吴熊元(英语)、沈知白(音乐声学、律学、琴律)、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⑤

1961年:跟随民族音乐系系主任沈知白学习。沈知白先生开出原版英文教学书目“MusicalAcoustics”(《音乐声学》)。陈先生语:“我一面靠查汉英词典读书,专业上不懂的地方去问沈知白先生,一面又靠吴熊元先生对我译文的修正,就在三年级第一个学期里,终于读完了这本原版的《音乐声学》,获得了包括‘律学’在内的‘音乐声学’初步知识。”⑥

1962年:在沈知白先生的指导下,写出第一篇琴律文章《关于我国古琴的音律问题》,投稿至《人民音乐》的副刊《音乐论丛》,后因中国文联下属协会整风,《音乐论丛》停刊,文章被退回。⑦8月,《关于琵琶曲谱〈霸王卸甲〉的分段标目》,载《人民音乐》第8期,第31页。10月,《我对〈梁秋燕〉调式的看法》,载《人民音乐》第10期,第32页。

1963年:3月,《关于我国民族民间器乐曲的曲式结构问题》,载《人民音乐》第2期,第25-32页。《也谈汉族调式问题》,载《音乐论丛》第3辑(刊出月份不详)。

1964年:5月,《在民族曲式结构研究中如何对待西洋音乐理论——与罗传开同志商榷》,载《人民音乐》第5期,第11-13页。7月,留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尚未开课即去奉贤庄行公社参加“四清”工作队,被分配至生产大队上音一组工作近一年时间。⑧9月,《对于改进作曲技术课教学的一点浅见》,载《人民音乐》第Z1期,第30页。《应该怎样入巴赫之门和学习巴赫的复调》,载《光明日报》,1964年9月7日。

1965年:从奉贤庄行公社“四清”工作队生产大队返校后,承担了一学期上海音乐学院全院的民歌共同课教学任务。⑨《向贫农下中农学唱民歌〈长工苦〉的体会》,载《民间文学》第2期。

1973年:赴北京“文化组”工作。⑩

1975年:担任“国务院录音录像组”组长,⑪负责组织协调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京剧、传统曲艺、戏曲剧目的录音录像及送审曲目等工作。陈应时先生具体负责业务,还主管传统戏曲折子戏的拍摄等工作。⑫

1982年:1月,《论姜白石词调歌曲谱的“ㄣ”号》,载《艺苑》(今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下同)第1 期,第84-89 页。5月,《论〈白石道人歌曲〉集曲谱中的“调”》,载《艺苑》第3期,第102-108页。7月,《传统调名中的“之调”和“为调”》,载《中国音乐》第2期,第10-11页;《“变”和“闰”是清角和清羽吗?——对王光祈“燕调”理论的质疑》,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2期,第13-19页。10月,《调和调式——评林氏“为、之术语”的两种读法》,载《中国音乐》第3期,第38-40页。12月,《解译敦煌曲谱的第一把钥匙——“琵琶二十谱字”介绍》,载《中国音乐》第4 期,第39-40页;《应该如何评论〈敦煌曲谱研究〉——与毛继增同志商榷》,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今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下同)第4期,第41-49页。

1983年:4月,《评〈敦煌曲谱研究〉》,载《中国音乐》第1期,第56-59页;《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⑬,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1期,第34-39页;《唐宋燕乐角调考释》,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第1期,第13-27页。5月,《宋代俗字谱研究》,载《艺苑》第3期,第96-103页。6月27日,由中国音协和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演出了吴文光、何昌林、叶栋、钱仁康、杨荫浏、丘琼荪、赵如兰、陈应时、吴钊、陈长龄、黄翔鹏等中外学者译解的中国古谱⑭,集中以音响效果的方式直接展示了古谱解译领域的研究成果,音乐会中演出的《凄凉犯》即由陈应时译,姜嘉锵演唱。⑮7月,《敦煌琵琶谱的解读》[日]林谦三著,陈应时译,载《中国音乐》第2期,第16-22页;《论敦煌曲谱的琵琶定弦》,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第2期,第25-39页。10月,《琴曲〈广陵散〉谱律学考释》,载《中国音乐》第3期,第34-37页;《关于“调”和“调式”——关鼎、东川清一论文读后》,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第3期,第34-36页;《转旋转均转旋均——东川清一氏论文读后》,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第3期,第45-51页。《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日本雅乐调原型》[日]关鼎著,陈应时译(署名:伯归),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第3 期,第27-30 页;《关于“调”》[日]东川清一著,陈应时译(署名:伯归),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第3期,第31-33页;12月,《唐俗乐二十八调》[日]岸边成雄著,陈应时译,林晔校,载《中国音乐》第4期,第23-28页;《中国古代的固定唱名法》,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第4期,第82-88页;《论声调在粤剧音乐创作中的功能》[美]匹兹堡大学荣鸿曾著,陈应时李直译(署名:伯归),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第4期。《从“君臣民事物”理论谈起》,载《乐坛》第10期*(*号者皆为刊出月份不详,下同);《敦煌曲谱研究实录初篇》,载《阳关》第3、4期*;《〈敦煌琵琶谱的解读〉译后》,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第3期*;《论粤剧板腔的同一性结构成分》[美]荣鸿曾著,陈应时译,载《民族民间音乐》第2期*。

1984年:4月,《律学研究无止境——读增订版〈律学〉的体会》,载《中国音乐》第1期,第79-81页;《琴曲〈碣石调·幽兰〉的音律——〈幽兰〉文字谱研究之一》,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1期,16-22页。7月,《敦煌曲谱研究尚须继续努力》,载《交响》第2期,第7-17页;《律学研究刍议》,载《中国音乐》第2期,第41-42页;《论填词——粤剧乐音创作研究之二》,[美]匹兹堡大学荣鸿曾著,陈应时李直译,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第Z1期,第44-52页;《读〈论敦煌曲谱的琵琶定弦〉质疑——兼答林友仁同志》,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第Z1期,第71-75页。9月,重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任教,担任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教学工作,一年后承担音乐学系中国古代音乐史专业课教学工作。⑯9月,《论四分损益律》,载《中国音乐》第3期,第21-23页;《论粤剧唱腔中的衬字》,[美]匹兹堡大学荣鸿曾著,陈应时译,顾连理校,载《音乐艺术》第3期,第23-29页;《“〈淮南子〉律数”之谜》,载《乐府新声》第3期,第31-33页;《论中国音乐调名法的历史经验》,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第3期,第56-64页。11月,《应用律学》,载《音乐知识手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884年11月版第308-373页。12月,《开创民族音乐形态研究的新局面—读全国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沈阳片)论文》,载《中国音乐》第4期,第46-49页。《敦煌曲谱研究实录初篇补遗》,载《阳关》第3期*;《论姜白石的〈侧商调调弦法〉》,载《音乐学丛刊》第3辑*;《关于古琴调弦法的历史分期及其他》,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第3、4期合刊⑰*。

1985年:1月,《〈乐星图谱·犯调歌诀〉疑点之考释》,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第1 期,70-79 页。4月,《朱载堉和古琴》,载《中国音乐》第1期,第13-16页。7月,《王朴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律》,载《交响》第2期,第17-22页;《十二平均律的先驱——何承天新律》,载《乐府新声》第2期,第44-47 页;《让敦煌音乐飞出莫高窟——读〈敦煌莫高窟音乐〉》(署名:百归),载《中国音乐》第2期,第87-88页。10月,《评管平湖演奏本〈广陵散〉谱》,载《音乐艺术》第3期,第18-22+33页;《转旋均·唐代犯调·日本音阶》,载《广州音乐学院学报》第Z1 期,第16-25 页。12月,《中国古谱及其分类法》,载《交响》第4期,第1-5 页;《钟律学坛上的一朵鲜花——〈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简介》(署名:百归),载《中国音乐》第4 期。《江南丝竹刍议》,载《上海音讯》第1期*;《关鼎著文探讨中国旋律日本化》,载《民族民间音乐》第3期,第62-63页*;《论西域五旦七调》,载《新疆艺术》第3期,第3-8页*;《工尺谱字原理之猜想》,载《民族民间音乐》第1期,第44页*。

1986年:4月,《中国古代的律准》,载《中国音乐》第1 期,第28-30 页;《琴曲〈碣石调·幽兰〉谱的徽间音——〈幽兰〉文字谱研究之二》,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1期,第12-16+30页。6月,《琴曲〈侧商调·古怨〉谱考辨》,载《音乐研究》第3期,第61-72页。9月,论文《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获上海市(1979-1985)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9月15至22日,参加在郑州召开的“纪念朱载堉四百五十周年诞辰暨学术讨论会”。9月22日,会议闭幕后,中国律学学会于朱载堉故乡沁阳县成立,学会推选缪天瑞为名誉会长,李纯一、夏野、黄翔鹏为顾问,推选赵宋光为会长,冯文慈、童忠良为副会长,赵宋光、冯文慈、童忠良、陈应时、姜夔为常务理事,学会秘书长由焦侃担任。⑱10月,《燕乐二十八调为何止“七宫”》,载《交响》第3期,第10-17页;《一本抄袭合成的音乐词典》(署名:石里),载《中国音乐》第3 期,第68-70页。12月,《论传统琵琶曲谱的小标题——从〈霸王卸甲〉谱谈起》,载《中国音乐》第4 期,第51-53+72 页;《“八十四调”新解》,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4期,第4-9页;《丝绸之路的乐器》[日]岸边成雄著,陈应时译,载《新疆艺术》第6期,第13 页。《围绕“民族音乐学”的论争》(署名:沙里),载《民族民间音乐》第1期,第51-52页*;《振兴江南丝竹——访胡登跳同志》(署名:百归),载《民族民间音乐》第2期,第55页*;与汪锦琦共同发表《关于戏曲古谱》,载《民族民间音乐》第4期,60-61页*;《陈仲儒律准和瑟、清、平三调》,载《音乐学习与研究》第1期,第22页*;《一部振兴钟律学的奠基著作——介绍〈随县曾侯乙钟磬铭辞研究〉》,载《音乐学习与研究》第3期,第53页*;《南音谱字的构成原理及其他》,载《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工作通讯》第2期,第31-37页*;《为“京房六十律”申辩》,载《艺苑》第1期*;《戏曲宫调本原初探》,载《艺术研究》第6辑*;《敦煌曲谱研究实录续篇》,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通讯》第3期*。

1987年:4月,《古琴的微分及其发明者》⑲,载《中国音乐》第1期,第10-11页;《关于〈著乎?编乎?抄乎〉一文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署名:石里),载《中国音乐》第1期,第77-78页;《再谈“变”和“闰”》,载《音乐艺术》第1期,第13-20+12页。5月7日至9日,“东方音乐学会首届年会”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提交论文《东方乐制的理论和实践》。⑳5月,赴澳访学。“今年五月我接受澳大利亚音乐学会会长瓦尔德(S.Wild)的邀请,在澳大利亚作了为期十二天的访问。在首都堪培拉,我参加了澳大利亚音乐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会上宣读了我的论文《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律学》,会后访问了堪培拉音乐学院,并作了题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学术报告。随后又访问了悉尼和墨尔本两城市,分别在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作了题为《中国古代的乐谱》《琴和琴曲》的学术报告”㉑。7月,《全译五弦谱》[日]林谦三著,陈应时译,载《交响》第2期,第59-64页;《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律学”》,载《中国音乐》第2期,第11-16+61页;《“燕乐音阶”之说能否成立?——和郑祖襄同志讨论》,载《艺苑》第2期,第16-20+33页。8月,《“均准”和律琴》,载《乐器》第4期,第1-3页。10月,《访澳见闻》,载《中国音乐》第3期,第73页。11月27日,上海音乐学院成立60周年,开展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及学术报告。陈应时先生于校庆期间作了题为《敦煌乐谱新解》的学术报告㉒,报告中首次以“掣拍说”来解释“敦煌琵琶谱”,他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南宋张炎的《词源》中获得启发,根据《梦溪笔谈》中“乐中有敦、掣、住三声。一敦一住,各当一字。一大字住当二字。一掣减一字。如此迟速方应节,琴瑟亦然”的记载,提出了“掣拍说”这一新观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译谱中。“报告将近结束时陈先生还亲自演唱了其新译的二十五曲中的二首同名词曲组合《西江月》与《伊州》”㉓。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成果奖。《传统潮乐为何缺“轻三重六调”》,载《民族民间音乐》第1期,第30页*;《在探索中前进——东方音乐学会首届年会论文简介》(署名:石维奇),载《民族民间音乐》第4期,第6页*。《五线谱基础知识》,载《中小学音乐教育》第2期,第29页*;《五线谱基础知识(四)》,载《中小学音乐教育》第3期,第26-27页*;《基本乐理知识》,载《中小学音乐教育》第5期,第27-28页*;《中国古代音乐大事年表》,载《音乐爱好者词典》,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213页*。

1988年:4月,与刘树秉合编的《中国古代诗词歌曲集》,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敦煌乐谱新解》,载《音乐艺术》第1期,第10-17页;《〈朱载堉琴律研究〉若干问题质疑》,载《中国音乐》第1期,第1-4页。6月23日至25日,受邀参加在中国香港召开的,由香港民族音乐学会与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音乐与亚洲音乐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论唐代乐谱中的节拍与节奏》㉔,论文中提到“工尺谱是属于管色谱系,和唐传的琵琶谱、筝谱不属于同一体系,但在节拍节奏的记录方面,仍然是唐传乐谱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结果”㉕。(陈应时先生因签证延误未能到港,其论文由饶宗颐先生代为阐述。㉖)7月,《敦煌乐谱新解(续)》,载《音乐艺术》第2期,第1-5+11-22 页;录像片“敦煌乐舞”(上、中、下三辑),由上海电视一台播出。㉗9月,《中国音乐简略史》(与戴嘉枋合写),载《音乐知识手册》续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06-630 页。9月12日㉘,由陈应时等发起成立的上海中国古乐团的首场音乐会“唐朝传存的音乐”在上海举行,音乐会演出了中外各国学者解译的敦煌乐谱及其他唐传乐谱。钱仁康、夏野等任古乐团荣誉顾问,王小盾任古乐团特邀理事,陈应时任古乐团团长。㉙12月,《敦煌乐谱是工尺谱的前身吗?》,载《音乐学习与研究》第4期,第50-51+55页。12月27日至31日,受邀参加在中国香港举行的,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音乐系中国音乐资料馆与香港民族音乐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并于会上宣读论文《敦煌曲谱词曲组合中的若干问题》。㉚

1989年:1月,受邀赴英访学。于英国女皇大学担任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在英期间与该校沃帕特教授共同研究唐传日本五弦琵琶谱。“在英一年多期间,陈应时除完成论文《五弦谱新解》外,又借助沃帕特专为翻译《五弦谱》而设计的电脑程序,将《五弦谱》28曲全部译成五线谱”㉛。4月,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学科编辑委员会分支编写组“音乐体裁”成员;《民歌》,载《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1989年版第455-456页;《〈评“掣拍说”〉质疑》,载《中国音乐》第1期,第7-11页。7月,《再谈王朴律——兼答王子初同志》,载《交响》第2期,第1-5页。9月,陈应时先生与夏野先生、钱仁康先生合著的著作《中国民族音乐大系·古代音乐卷》(上海,1989),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古谱发新声唐乐今又闻》,载《上海画报》第3 期,第36-38 页*;AncientChinese MusicNotation(英译:CoralieRockwell),载(西班牙)Anuario-Musical,第44 卷,第239-257 页*。Temperamentology in ancient Chinese written records(英 译:MichaelSawer&CoralieRockwell),载(澳大利亚)MusicologyAustralia(1988-1989)卷11-12合刊本,第44-64页*。

1990年:1月,受英国剑桥大学劳伦斯·毕铿教授邀请,至剑桥大学基兹学院任为期半年的访问教授。㉜7月下旬,取道香港返回上海。“陈应时在离英到达香港后,又与香港大学饶宗颐教授一起,以敦煌卷原件为证,确定了此谱抄写年代系在公元933年之前,并否定了敦煌琵琶曲为大曲的说法”。㉝12月,《敦煌乐谱词曲组合中的若干问题》,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资料馆、香港民族音乐研究会编《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81-198 页;《敦煌乐谱新解》(修订稿),载饶宗颐编《敦煌琵琶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第27-104页。《论唐传乐谱中的节拍节奏符号》,载《中国音乐与亚洲音乐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第21-37页*;AreportonChinese researchthe Dunhuang music manuscripts(英译:CoralieRockwell),载(英国)Musica Asiatica第6辑,第61-72页*。

1991年:《中国十大古曲》(为盒式录音带编选曲目并写前言),“上海音像大百科”系列,1991年出版。㉞3月,“中国古代音乐简史”(电视教学录像片,共九讲),由中央电视台播出。㉟7月,《读〈敦煌琵琶写卷原本之考察〉》,载《音乐艺术》第2期,第8-10页。8月,《敦煌乐谱论著书录解题》,载饶宗颐编《敦煌琵琶谱论文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第445-480 页。12月,《中国古代音乐大事年表》(修订稿),载《音乐知识手册》(第四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第670-685页。

1992年:7月,《律学四题》,载《中国音乐》第2期,第29-31页;与陈聆群共同发表《读〈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载《中国音乐》第2期,第55-56页;《再谈琴律的历史分期——兼答王迪同志》,载《音乐艺术》第2期,第16-21页。9月,《也谈“左旋”和“右旋”》,载《交响》第3 期,第11-14页。10月1日,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2月,《论“宜徽”和〈新刊太音大全集〉》,载《中国音乐》第4 期,第20-23页;《存见明代古琴谱中没有纯律调弦法吗?》,载《中国音乐学》第4期,第22-30页;《三论琴律历史分期》,载《音乐艺术》第4期,第4-10页。《读〈敦煌琵琶谱〉》,载《九州学刊》第4卷第4期*;《再谈传统潮乐为何缺“轻三重六调”——兼答陈威先生》,载《民族民间音乐》1992年号,第11-17+21页*。

1993年:4月,《再论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1期,第41-46页;《存见明代琴谱中的律制》,载《艺苑》第1期,第56-64页。7月,《敦煌乐谱第一卷——琵琶定弦验证》,载《交响》第2期,第7-9页;《敦煌乐谱的研究工作还不能告一段落——评〈唐五代敦煌乐谱新解译〉》,载《中国音乐》第2期,第24-28页;《敦煌乐谱“掣拍”再证》,载《音乐艺术》第2期,第26+28-33+18页;《也谈潮乐律》,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Z1期,第3-9 页。10月,《研究琴律离不开数学计算——答王迪同志》,载《艺苑》第3期,第45-50页;《敦煌乐谱研究五十五年》,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第5期,第59-67页。

1994年:3月,《〈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及其他》,载《音乐艺术》第1期,第6-15页;《沈先生教我学音乐学》,载姜椿芳、赵佳梓编《沈知白音乐论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第446-451页。9月,应邀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日本国立音乐大学、大阪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武藏野音乐大学、日本音乐学会和东洋音乐学联席例会巡回讲学。㊱11月,《中日乐律二题》,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Z2期,第6-15页。12月,《饶宗颐教授研究敦煌琵琶谱的新记录》,载复旦大学中文系编《选堂文史论苑》,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70-375 页;《谨防〈二泉映月〉假冒》,载中国台湾《省交乐讯》第36期。

1995年:2月,《朱载堉琴律若干问题之我见》,载《中国音乐学》第1期,第124-132页。3月,《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载《音乐艺术》第1期,第1-8页;《有关周朝乐官的两个问题》,载《艺术探索》第1期,第12-15 页。6月,《敦煌乐谱〈水鼓子〉》,载《中国音乐》第2期,第15-18页。9月,《敦煌乐谱〈倾杯乐〉》,载《交响》第3期,第10-12 页;《敦煌乐谱〈品弄〉》,载《黄钟》第3期,第10-15+23页。11月,《敦煌乐谱〈急胡相问〉》,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Z2期,第25-33页。11月7日,受邀参加在福州召开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敦煌乐谱“掣拍”补证》。㊲12月,论文《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筝学散论·序》,载姜宝海著《筝学散论》,山东文艺出版社,第1-2页。

1996年:2月,《温故而知新——读〈高厚永民族音乐论文集〉》,载《人民音乐》第1期,第46-47 页;《敦煌乐谱中的“慢曲子”》,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1期,第85-90页。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改革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核工作的实施办法》中所规定的六项博士生指导教师必具条件,经过专家组的认真评议和审核,江明惇、陈应时、赵佳梓、沈旋四人,遴选成为1996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㊳3月,与日本东川清一合著《音乐之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日文版)出版,日本东京春秋社。此书为日本东川清一先生和中国陈应时先生互访中日两国时的演讲稿汇集而成。书中前半部分《学习中国音乐理论》,包括东川先生所写的《中国的“均”和西方音乐史》《日本的音阶》两篇论文,并附《补注》,后半部分《探讨中国的传统音乐》,包括陈应时先生所写的《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中国古代的乐谱》《中日乐律二题》《敦煌乐研究的现状》四篇文章。后半部分的日译者为村越贵代美女士翻译。㊴发表《敦煌乐谱“掣拍”补证》,载《音乐艺术》第1期,第1-6页。6月,《评“复合律制”》,载《音乐艺术》第2期,第5-13页。8月,《答〈敦煌乐谱曲拍非“掣拍”形式〉》㊵,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3期,第12-17页。11月,著作《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上海,1996)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应时先生任第一副主编。12月,《评〈“琴律”研究〉》,载《音乐艺术》第4期,第1-5+19页。《验证饶解曾侯钟铭文”和“索”》,载《华学》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第39-42页。

1997年:3月,《古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黄钟》第1期,第3-6页。3月6日至8日,受邀参加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音乐史学会第五次理事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赵沨、冯文慈、汪毓和、孙继南、刘再生、戴嘉枋、张静蔚、周畅、梁茂春、郑锦扬、修海林等22位理事。在会议的学术交流单元,陈应时和梁茂春分别作了专题发言,会议还决定增补陈应时、戴嘉枋、修海林为学会副会长。㊶9月,《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概要》,载《音乐知识手册》第5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第1-39页。

1998年:8月,《学贯中西 一代宗师——现代律学学科的开拓者缪天瑞先生》,载《音乐学习与研究》第3期,第9-12页。10月,著作《音乐百科词典》(北京,1998)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陈应时先生任第二副主编。10月18日至21日,受邀参加在湖南岳阳召开的“中国音乐史教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乐史学会第五届年会”,于会上作《有关律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专题报告,报告就乐律学史上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如“《吕氏春秋》生律方法”“京房六十律的评价问题”等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㊷

1999年:2月,《再谈琴曲〈碣石调·幽兰〉的音律》,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1期,第3-5页。3月,《再谈“复合律制”》,载《音乐艺术》第1期,第1-4+7页;《近二十多年来律学研究中的新说》,载《音乐研究》第1期,第3-5页。10月,英文杂志《音乐中国》(Journalof MusicinChina)于美国出版,陈应时、冯文慈、沈洽等任该杂志顾问,陈应时先生于第一卷第一期发表《古代文献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栏论文㊸;发表《发现革新创造——杨荫浏先生的律学研究》,载《中国音乐学》第4期,第30-38页。11月9日至12日,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发起承办的“20世纪与中国音乐学——纪念杨荫浏先生一百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陈应时先生谈到了自己与杨荫浏先生的往事,对于杨荫浏先生在乐律学研究方面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㊹12月,《〈中国乐曲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序》,载《中国音乐》第4期,第3-5页。

2000年:3月5日,受邀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古代青铜乐器学术讨论会”,并于会上作有关乐律学的专题发言。㊺9月,与王小盾共同发表《唐传古乐谱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第166-176+208 页;发表《〈管子〉〈吕氏春秋〉的生律法及其他》,载《黄钟》第3期,第64-68页。11月3日至5日,受邀参加在中国杭州召开的“第一届中日琴学国际学术研讨会”。㊻

2001年:1月5日至12日,参加在中国香港召开的,由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主办的“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乐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回顾了从王光祈、刘复,到杨荫浏、缪天瑞、潘怀素,到黄翔鹏、李纯一等诸多学者对于乐律的研究,并对未来乐律研究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㊼11月22日至26日,受邀参加在日本冲绳举办的“第四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中日琵琶古谱中的“、”号——琵琶古谱节奏解译的分歧点》,(后载于《音乐艺术》2002年1期)指出对于敦煌乐谱解译的争论焦点是对“、”号的不同解译,于会上与澳大利亚学者Steven G.Nelson充分交换了意见。㊽

2002年:3月,《中日琵琶古谱中的“、”号——琵琶古谱节奏解译的分歧点》,载《音乐艺术》第1期,第11-15页;《“变”位于变徵“闰”位于变宫》,载《音乐研究》第1期,第90-94 页。7月,《评〈中国音乐词典〉“闰”目释文》,载《中国音乐》第3期,第15-16页。7月25日至26日,“第三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李淑芬的论文《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研究》获硕士组三等奖,指导教师陈应时。㊾7月27日至30日,受邀参加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音乐史学会第七届年会暨中国音乐史教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不要迷信古书不要迷信权威——燕乐调研究中的深切体会》《“变”位于变徵“闰”位于变宫》㊿,并于会上与汪毓和、陈聆群等人就“重写音乐史”的学术问题分别发表了个人意见。[51]9月,《曾侯乙钟磬铭文疑难字释义述评》,载《音乐艺术》第3期,第6-12页;《一篇有助于解决“变”“闰”争议的重要论文——读钱仁康〈宫调辨歧〉》,载《音乐研究》第3期,第19-23页。10月,《一种体系两个系统——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宫调”》,载《中国音乐学》第4期,第109-116页。11月,《燕乐“四宫”说的来龙去脉》,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4期,第80-85+79页。12月10日,中国律学学会理事会在武汉音乐学院召开,会议推选缪天瑞为名誉会长,李纯一、冯文慈、赵宋光、童忠良、陈应时、戴念祖为学会顾问。[52]12月14日至16日,受邀参加在杭州和兰溪两地举办的“中日东皋禅师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日琴学研讨会”,宣读论文《东皋心越和日本琴学》。[53]Theoryand Natationin China(英译:ChristopherEvans),载(美国)TheGarlang 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 2002.Volume7:EastAsia.第115-126页*。

2003年:6月,《汉语单音词结构影响下的旋律形态》,载《交响》第2期,第25-28页;《论〈东皋琴谱〉的琴律》,载《黄钟》第2期,第116-120页。10月10日至12日,受邀参加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前沿课题研讨会”,就“同均三宫”议题作了《我对“同均三宫”理论的认识》的发言[54],并于会间作了《敦煌乐谱研究》的学术报告[55]。12月,发表《“同均三宫”三议》,载《音乐研究》第4期,第3-6页。12月1日至3日,受邀参加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五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会上宣读论文《日本平均律理论的由来》,对日本江户时代中根璋《律原发挥》进行了细致客观的考证。[56]

2004年:2月,著作《中国乐律学探微——陈应时音乐文集》,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3月,《燕乐二十八调再论》,载《音乐艺术》第1 期,第56-67+5 页;《〈也谈宋代文献中的“变”与“闰”〉读后》,载《音乐研究》第1期,第110-115页。4月,赴美访学,应邀前往美国阿肯色大学音乐系,任访问教授。[57]4月,发表《燕乐“四宫”说的三错》,载《中国音乐》第2期,第1-8页。5月,《燕乐调若干问题探讨》,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2期,第87-94+104页。10月8日至10日,受邀参加在杭州召开的“中国音乐史教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八届年会、中国律学会第四届年会”,于会上宣读论文《论燕乐调研究》。[58]10月25日至28日,受邀参加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音乐学学科回顾与展望研讨会”,陈应时作为上海音乐学院代表,于会上作《奠基·开拓·发展——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主旨报告,报告展示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的发展历史。[59]

2005年:3月,《五行说和早期的律学》,载《音乐艺术》第1期,第39-45+18页。6月,著作《敦煌乐谱解译辨证》,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表《日本平均律理论的由来》,载《音乐研究》第2期,第17-21页。10月,受邀参加在日本大阪艺术大学举办的“东亚琴筝研讨会”。11月4日至6日,参加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及音乐学系重点学科承办的“东亚古谱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于开幕式上作题为《中国古谱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的专题讲座,详细而生动地论述了中国古谱、记谱法及古谱研究的历史发展,特别对20世纪以来中外各国学者对中国古谱的研究作了论述,最后,讲座还提出了中国古谱研究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任务。[60]11月10日至13日,赴韩国首尔参加由韩国国乐学会主办的“第一届东亚乐律学研讨会”,提交论文《古代中国与朝鲜的乐律图解》。[61]12月,《怀念夏野先生》,载《音乐艺术》第4期,第30-31 页;《敦煌曲谱同名曲〈倾杯乐〉的旋律重合》,载《音乐艺术》第4期,第89-93+5页;《再谈〈吕氏春秋〉的生律法——兼评〈从放马滩秦简《律书》再论《吕氏春秋》生律次序〉》,载《音乐研究》第4期,第39-46页。12月14日,上海音乐学院博士中国器乐新作品《传说》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演出,陈应时先生受邀出席“《传说》作品研讨会”。[62]

2006年:4月,《古代中国和朝鲜的律吕、宫调图解》,载《中国音乐学》第2期,第84-93页。10月21日至22日,参加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冯文慈先生八十华诞暨音乐学学术研讨会”,会上宣读论文《再论“京房音差”》。[63]12月,与陈聆群先生合作主编的《中国音乐简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与王耀华等合著的《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两种音乐感知方式和宫调体系中的两个系统——再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宫调”》,载《音乐研究》第4期,第27-30+38页。12月5日至9日,受邀参加在中国武汉召开的“第二届东亚乐律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京房六十律”中的三种音差》。[64]12月,受邀参加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举办的“庆祝黎英海先生八十华诞暨学术研讨会”。“8日晚参加了‘庆祝黎英海先生八十华诞作品音乐会’,9日又参加了‘庆祝黎英海先生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65]12月20日至22日,受邀参加“2006上海国际琴学专题研讨会暨今虞琴社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会上主持“古琴社团研究、漫谈”研讨板块,对古琴社团的历史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66]

2007年:1月,《“京房六十律”中的三种音差》,载《中国音乐》第1期,第34-37页。4月,《〈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引导我研究宫调理论》,载《中国音乐》第2期,第7-9页。11月6日至7日,受邀参加在韩国永东举办的“第三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读丁镛〈辨十二律隔八相生之说与上生下生之说不合〉》。[67]12月,著作《敦煌乐谱解译辨证》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首次理论评论奖一等奖。发表《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有感》,载《中国艺术报》(12月28日)。

2008年:5月8日至9日,参加“2008上海唐乐及东亚古谱学研讨会暨阿伦·曼瑞特教授赠书仪式”,来自日本、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的国内外学者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并于9日上午参加了“阿伦·曼瑞特教授赠书仪式”,当晚观看了由上海音乐学院古乐团演出的“唐乐古谱解译音乐会”。[68]7月,《论敦煌乐谱中的西域古曲》[69],载《文化艺术研究》第1期,第97-109页。9月21日至24日,“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第五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颁奖大会”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召开,黄大同的论文《沈括〈梦溪笔谈〉律论之研究》获博士组二等奖,指导教师陈应时。吴志武的论文《〈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获博士组二等奖,指导教师陈应时。[70]

2009年:4月22日至24日,受邀参加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的,由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唐代音乐专题学术研讨会暨唐乐古谱解译音乐会”,陈应时先生于开幕式上作题为《唐代音乐研究的现状及其未来》的主题报告,在会议最后一项“唐声遗韵——唐代古谱解译音乐会”中演出了陈应时先生译谱的琵琶齐奏《撒金砂》《营富》;琵琶独奏《急胡相问》《长沙女引》;女生独唱《西江月》《又慢曲子伊州》;器乐合奏《品弄》等作品。[71]5月,《“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中的三种音差》,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第2期,第1-6页。6月,《“京房六十律”再辩》,载《黄钟》第3期,第97-102+118+202 页。6月25日至27日,参加在上海召开的,由上海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宋代音乐研究国际学术会议”,陈应时、赵维平、修海林等于开幕式上分别发言。[72]7月,《北管谱〈梅花三弄〉:江南丝竹〈三六〉的母本》,载《福建艺术》第4期,第29-31页。10月15日,受邀参加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的“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论敦煌乐谱研究中的实证方法》。[73]11月,《中国古代乐律学概述》,载《文化艺术研究》第6期,第30-35页。11月20日至23日,受邀参加在中国杭州召开的“第四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古代乐律学概述》。详细论述了乐律学的形成与发展,并提出了声、律、调、拍、腔、谱、体、器八个方面的乐律学分类法,并对其各自包含的内容作了简要的概括。[74]12月,《论敦煌乐谱研究中的实证方法》,载《交响》第4期,第5-12页。

2010年:4月,《“京房六十律”三辩》,载《黄钟》第2 期,第113-120 页。5月,《就音阶命名问题答杜亚雄》,载《音乐研究》第3期,第42-48页。6月,《阴阳八卦附会律吕的尴尬》,载《音乐艺术》第2期,第32-38+4页。6月1日至3日,受邀参加在中国台湾宜兰召开的“第一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从难解古谱自身寻求译谱依据》。[75]10月,《论敦煌乐谱的记谱法》,载《文化艺术研究》第5期,第81-92页。11月5日,荣获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之“最佳成就奖”[76]。11月18日至20日,受邀参加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五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敦煌乐谱的记谱法》。[77]11月26日,参加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的“唐宋音乐史学研讨会”,并作题为《苏祗婆传授的龟兹乐律》的发言,对唐代重要龟兹宫调理论“五旦七调”提出了新的解释。[78]12月17日至21日,受邀参加在福建厦门召开的“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六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颁奖大会”,陈应时教授指导的漆明镜的论文《〈魏氏乐谱〉解析》获硕士组三等奖。[79]

2011年:陈应时教授承担的“中国传统音乐宫调理论研究”(批准号11AD003),获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立项。7月2日至5日,受邀参加在西安举办的“第二届汉唐音乐史研讨会”论文《西域七调起源之争》收录于《汉唐音乐史:第二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80]11月14日至17日,受邀参加在浙江宁波召开的“第六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参会论文《解读“京房六十律”的律数》。[81]

2012年:1月,《解读“京房六十律”的律数》,载《文化艺术研究》第1期,第55-66页。3月,论文《苏祗婆传授的龟兹乐律》收录于《龟兹学研究》(第五辑)。5月,论文《论敦煌乐谱中的西域古曲》收录于《龟兹学研究》(第四辑)。10月,《读朝鲜时代〈诗乐和声〉中的“旋宫本原图”》,载《人民音乐》第10期,第55-57页;《唐传日本〈五弦琴谱〉调名曲名考》,载《中国音乐》第4期,第1-4+41+8页。12月22日至26日,受邀参加在韩国釜山召开的“第七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参会论文《浅谈唐代两种琵琶的记谱法》[82]。

2013年:2月,《龟兹五弦琵琶东传日本考》,载《丝绸之路》第4 期,第34-37页。3月,《浅谈唐传两种琵琶谱的记谱法》,载《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第1期,第1-5页。4月15日,受邀参加在温州大学举办的“纪念缪天瑞先生105周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陈应时教授回忆了他与缪先生的交往过程,对缪先生在中国音乐学界的地位、学术成就及贡献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83]7月,《论查阜西的琴律研究》,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3期,第1-5+25页。9月,《西域七调起源之争》,载《音乐艺术》第3期,第75-81+5页。11月1日至5日,受邀参加在中国温州召开的“第八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与会论文《声名“变”和“闰”新证》[84]。12月,《声名“变”和“闰”新证》,载《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第4期,第1-5页。12月19日至21日,参加在上海召开的,由上海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宋代音乐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并作题为《宋代琴律理论中的“自然之节”论》的主题演讲[85]。

2014年:5月,荣获日本小泉文夫基金会第26届“小泉文夫音乐奖”,成为继黄翔鹏、沈洽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音乐学家。6月,《宋代琴律理论中的“自然之节”论》,载《音乐艺术》第2期,第94-99+4页。11月14日至17日,“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八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颁奖大会”在宁波大学艺术学院召开。陈应时教授指导的于韵菲的论文《〈愿成双·赚〉谱研究——基于南宋〈遏云要诀〉与后世曲谱等文献的记载》获博士组一等奖。[86]12月,与吕畅共同发表《蔡元定十八律四题》,载《音乐艺术》第4期,第167-173页。12月9日至12日,受邀参加在韩国釜山举办的“第九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析〈乐学轨范〉之〈五音律吕二十八调图说〉》。

2015年:3月,《论〈隋唐燕乐调研究〉新见之一——燕乐调之性质》,载《音乐艺术》第1期,第107-116页。4月,《重温李纯一先生的治学经验之谈》,载《中国音乐学》第2期,第135-139页。5月,著作《琴律学》,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7月,《不忘老师引领恩——获小泉文夫音乐奖感言》,载《人民音乐》第7期,第54-57页。10月15日至17日,受邀参加在温州大学召开的“缪天瑞研究会成立暨首届天瑞音乐学术论坛”,任缪天瑞研究会顾问,并作《成立缪天瑞研究会很有必要》的主题发言。[87]11月,与[韩]权五圣合编《黄钟大吕东亚乐律学第一——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011》(上、下卷),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1月20日至24日,受邀参加在中国金华召开的“第十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再论燕乐中的闰角调》。[88]11月29日,受邀参加“2015上海音乐学院第六届音乐学术季·琴学专题系列讲座”,作了一个半小时的专题汇报《风风雨雨五十年——回顾我的琴律研究》(11月29日,14:00-15:30,北楼报告厅。)

2016年:5月26日至6月2日,受邀赴法国巴黎参加“中西音乐记谱法课题学术交流与合作会议”,喻辉、戴微、赵玉卿、于韵菲同行。于会上宣读论文《我的敦煌乐谱研究》。会议期间专程前往法国国家图书馆,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见到了“敦煌乐谱”原件。7月,《论〈乐种学〉学科科学化的四步骤》,载《中国音乐学》第3期,第5-10 页;《论唐宋燕乐中的闰角调》,载《中国音乐》第3期,第57-61+99页。9月26日至29日,受邀参加在韩国釜山举办的“第十一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感谢引领我进入“敦煌琵琶谱”研究的林谦三先生》。11月,专著《琴律学》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2017年:“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成果”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者:赵维平、洛秦、陈应时、戴微、于韵菲,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证书。[89]5月,《我的敦煌乐谱研究》,载《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第2期,第16-21页。

2018年:陈应时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传统音乐宫调理论研究”(批准号11AD003)顺利通过结项。5月4日,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首演。音乐会选取了陈应时先生研究成果中的解译精品:《品弄》《倾杯乐》《伊州》《急曲子》《长沙女引》《又慢曲子》《撒金砂》《营富》《又曲子》《胡急相问》《水鼓子》等13首。[90]9月14日,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承办的2018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于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再次上演了“《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91]9月22日,敦煌研究院、腾讯等联合举办的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敦煌“古乐重声”音乐会在中国敦煌举办,音乐会上演了由陈应时先生解译的,上海音乐学院敦煌古乐团演奏的《倾杯乐》《又慢曲子》《又慢曲子西江月》三首作品。[92]

2019年:1月22日,“第十九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以“千年敦煌古乐奏响音乐之都”为主题,音乐会演出了陈应时先生译谱的《品弄》《水鼓子》等作品。[93]3月,著作《琴律学》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

2020年:6月12日8时45分,逝世于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享年87岁。

三、后 叙

综观陈应时先生的学术历程,从195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起,就开始具有学术研究的意识,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知识,为后来的学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先生真正的学术研究开端是从1962年写出的第一篇琴律文章《关于我国古琴的音律问题》,尽管当时因故文章没有发表,但这应该是先生所写的第一篇学术文章,为先生后来毕生倾注于乐律学主题的研究埋下了伏笔。就在这一年,先生在《人民音乐》发表了《关于琵琶曲谱〈霸王卸甲〉的分段标目》《我对〈梁秋燕〉调式的看法》两篇学术文章,对于当时29 岁的大四学生来说,取得如此成绩已实属不易。1962-1964年三年期间,每年都有文章发表。从1966年至1981年,因“文化大革命”以及受其影响,先生科研中断。一直到1982年,陈先生的学术春天又重新开始,从1982年至2017年的整整35年,先生笔耕不辍,每年皆有文章面世,从没有中断,其中有多年陈先生“井喷”般地出成果,每年发表文章逾十篇,并且常态性地参加学术会议和活动。陈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学术研究的一生,他心无旁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疑案。先生炽热的学术热情和坐冷板凳的忘我精神,令我们敬仰,值得我们学习。

对敦煌乐谱的解译研究是陈先生毕生学术研究的重要选题,也是先生的重要学术贡献之一。陈先生从1982年12月开始研究并发表“敦煌乐谱”的文章,即《解译敦煌曲谱的第一把钥匙——“琵琶二十谱字”介绍》,从这篇文章开始,先生孜孜以求,为解译研究敦煌乐谱倾注了毕生心血,发表了大量文论。令人痛惜的是,2017年5月陈先生发表《我的敦煌乐谱研究》之后就住进医院,病魔迫使先生放下了他一生追求、热爱的学术研究,这篇文章成为先生“敦煌乐谱研究35年”的回顾,也是先生学术研究的总结。

记忆的时钟回到2004年2月,陈先生的论著《中国乐律学探微》出版,10月,先生即把亲笔签名的著作寄到了当时在山东的我,这寄托了先生对晚辈的期望。笔者一直把这本著作作为重要的文献珍藏,从山东到杭州,到上海,到温州,都将它带在身边。此时著作捧在手中,久久凝视着先生的签名,眼热心酸,先生似不曾逝去,先生的音容笑貌近在眼前,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生态度,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永远激励后生前行。

2020年12月1日零点40分于温州

注释:

①见陈应时:《琴律学》作者简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②陈应时先生身份证出生日期为1935年8月20日,据先生讲1933年为实际出生年,本学术编年据此。

③据陈先生夫人应时华老师口述。

④据陈先生遗物。

⑤据陈先生遗物。

⑥陈应时:《不忘老师引领恩——获小泉文夫音乐奖有感》,载《人民音乐》,2015年第7期,第54-57页。

⑦同⑥。

⑧陈应时:《怀念夏野先生》,载《音乐艺术》,2005年第4期,第30-31页。

⑨同⑧。

⑩据应时华老师回忆,陈先生赴北京“文化组”工作是在1973年左右。

⑪据应时华老师口述,陈应时先生1975-1976年负责录音录像工作,当时称“录音录像组”为“文化组”。

⑫栾慧丽:《“文革”后期“录音录像组”工作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⑬《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一文是在陈应时先生1962年投稿至《音乐论丛》的《关于我国古琴的音律问题》一文基础上而写成。陈先生于《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附记中写道:“本文是在旧稿的基础上,又对我国古代音律理论试作进一步研究。谨此对已故的沈知白先生深表怀念。”

⑭阳羡:《古谱寻声音乐会在京举行》,载《人民音乐》,1983年第8期,第43页。

⑮见《〈古谱寻声〉音乐会讲解词》,载《中国音乐》1983年第3期,第7-8页。

⑯同⑧。

⑰此文据陈应时《中国乐律学探微——陈应时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附录,刊载于《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985年第一期,但据陈应时《再谈琴律的历史分期——兼答王迪同志》等多篇文章皆记录为刊载于《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第3、4期合刊,本编年据后者。

⑱史介绵:《简讯二则》,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⑲此文刊登时标题为《古琴的微分及其发明者》,疑此“微分”为排版错误,乃“徽分”之讹。

⑳王秋萍:《重要音乐活动东方音乐学会首届年会》,载《中国音乐年鉴》,1988年,第370-372页。

㉑陈应时:《访澳见闻》,载《中国音乐》,1987年第3期,第73页。

㉒赵维平:《敦煌琵琶谱新解》,载《人民音乐》,1988年第9期,第26页。

㉓同㉓,第27页。

㉔乔建中:《架起了解与交流的桥梁——1988“中国音乐与亚洲音乐国际研讨会”综述》,载《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4期,第64页。

㉕同㉔,第65页。

㉖刘靖之:《记香港两次国际音乐研讨会——第三届“中国新音乐史”与“中国音乐与亚洲音乐”研讨会》,载《人民音乐》,1988年第9期,第41页。

㉗同⑰,第570页。

㉘据上海音乐学院等相关微信公众号刊发的纪念文章,“古乐团首场音乐会”于1989年举办。但据笔者考证,应为1988年9月12日举办。考证如下:1989年1月陈先生即赴英访学1年,无暇。再据洛秦先生刊载于《中国音乐》1988年第4 期的文章《上海中国古乐团首场音乐会座谈会纪要》中“座谈会”于1988年9月13日举行,“音乐会”于“昨天”举办的记载,故,“古乐团首场音乐会”时间应为1988年9月12日。

㉙洛秦:《上海中国古乐团首场音乐会座谈会纪要》,第36-38页。

㉚袁静芳:《友谊的彩虹学术的桥梁——“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述评》,载《人民音乐》,1989年第2期,第8-9页。

㉛摘引自《陈应时赴英合作研究后返沪》,载《音乐艺术》,1990年第3期,第23页。

㉜据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微信公众号文章《梁木其坏生荣殁哀——追忆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家陈应时教授》中“陈应时先生谈他的学术历程”采访视频。

㉝同㉛。

㉞同⑰,第572页。

㉟同⑰。

㊱周敏娴:《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应时获小泉文夫民族音乐奖——60年潜心民乐“考古”拿下敦煌乐谱最终解释权》,载《文汇报》,2015年4月。

㊲杨红:《一衣带水源远流长——记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载《中国音乐》,1996年第1期。

㊳朱琦:《文化部直属艺术高校96年度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14 位》,载《艺术教育》,1996年第1期,第25页。

㊴[日]增山贤治著,[日]小野美纪子译:《读〈音乐之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载《中国音乐》,1999年第1期。原载日本音乐学会《音乐学》,第43卷1号。

㊵知网收录此文误为《答敦煌乐谱曲拍非“掣拍”形式》,本文修改为“敦煌”。

㊶戴嘉枋:《中国音乐史学会三十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

㊷详见《中国音乐史教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乐史学会第五届年会学术讨论要点综述》,载《音乐研究》,1999年第1期。

㊸徐康荣:《美国出版的〈音乐中国〉》,载《黄钟》,2000年第1期,第105-107页。

㊹萧梅:《二十世纪与中国音乐学——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载《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1期,第64页。

㊺王洪军:《古乐新韵话编钟》,载《人民音乐》,2001年第6期,第31页。

㊻董大:《“2000年中日琴学研讨会”在杭州召开》,载《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第66页。

㊼陈克秀:《百年奋斗世纪开篇——“中国音乐研

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2期,第22页。

㊽周耘:《世纪之交琉球论乐——第四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综述》,载《黄钟》,2002第1期,第115页。

㊾《“双福杯”第三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结束》,载《音乐研究》,2002年第3 期,第103页。

㊿郑锦扬:《世界视野与时俱进——中国音乐史学会第七届年会综述》,载《音乐研究》,2002年第3期,第95页。

[51]王清雷:《中国音乐史学会第七届年会暨中国音乐史教学研讨会在福州举行》,载《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4期,第108页。

[52]谷风:《中国律学学会理事会在武汉音乐学院召开》,载《黄钟》,2003年第1期,第77页。

[53]《第三次“约会”——中日东皋禅师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日琴学研讨会侧记》,载《中国文化报》,2003年1月8日。

[54]蒲亨强:《交流与碰撞——“中国传统音乐前沿课题研讨会”述评》,载《音乐研究》,2003第4期,第77页。

[55]蒲亨强:《中国传统音乐前沿课题研讨会在宁召开》,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6页。

[56]王耀华:《执著务实积极推进——第五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人民音乐》,2004年第5期,第58页。《日本平均律理论的由来》一文后载于《音乐研究》2005年第2期。

[57]关于赴美访学的时间,据应时华老师回忆为4月。

[58]王同,丁同俊:《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中国律学会第四届年会》,载《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第113页。

[59]杨燕迪:《学人反思、学科自觉与学科建设——2004上海“音乐学学科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总结发言》,载《音乐艺术》,2005年第1期,第92页。

[60]赵维平:《东亚古谱学的一次盛会——记2005东亚古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载《音乐艺术》,2005年4期,第85页。

[61]徐海准:《第一届东亚乐律学学术研讨会综述》,载《黄钟》,2006年第3期,第144页。

[62]谢晶晶:《为新世纪谱写民乐的新传说——中国器乐新作品〈传说〉首演音乐会综述》,载《人民音乐》,2006年第7期,第45-46页。

[63]李世军:《秉笔心中意学界当翘楚——“冯文慈先生80华诞暨音乐学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第131页。

[64]王洪军:《律声调器乐再结丰硕果——东亚乐律学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音乐学院召开》,载《人民音乐》,2007年第8期,第62页。

[65]陈应时:《〈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引导我研究宫调理论》,载《中国音乐》,2007年第2期,第7-9页。

[66]摘引自中国音乐学网,音乐新闻会议板块“2006上海国际琴学专题研讨会暨今虞琴社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综述”。

[67]宁颖:《乐律学之新说——第三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会议综述》,载《黄钟》,2008年第2期,第198页。

[68]摘引自中国音乐学网,音乐新闻会议板块“2008上海唐乐及东亚古谱学研讨会”。

[69]后收录于会议论文集“龟兹学研究”(第四辑),2012。

[70]《第五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获奖名单》,载《音乐研究》,2008年第6期,第128页。

[71]洛秦:《新视角下的断代音乐史研究——“唐代音乐专题学术研讨会暨唐乐古谱解译音乐会”综述》,载《音乐艺术》,2009年第2期,第135-145页。

[72]黄艺鸥:《回顾·反思·展望——首届“宋代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音乐艺术》,2009年第3期,第131页。

[73]据西安音乐学院官网“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发言纪要(一)”,《论敦煌乐谱研究中的实证方法》一文收录于《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又载于《交响》,2009年第4期,第5-12页。

[74]赵玉卿:《探究乐律学——“第四届东亚乐律学学术研讨会”综述》,载《黄钟》,2010年第1期,第197页。

[75]阿黛:《第一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研讨会”在台湾举行》,载《音乐研究》,2010年第5期,第33页。此文后收录于《第一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76]此奖评选与颁发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证书主要内容为:鉴于您杰出的艺术创造力、精湛的技巧及突出的创新观念和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在“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成就奖”。

[77]吕畅:《东亚乐律学第五届国际学术会议综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42页。

[78]杨秀成:《“唐宋音乐史学研讨会”综述》,载《音乐艺术》,2011年第2期,第141-142页。

[79]《第六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徐小平奖”论文评选获奖名单》,载《音乐研究》,2011年第1期,第127页。

[80]万斌:《第二届汉唐音乐史研讨会在我院隆重召开》,载《交响》,2011年第2期,第18页。

[81]王安潮:《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传统乐律理论研究——第六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载《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118-119页。《解读“京房六十律”的律数》一文后载于《文化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第55-66页。

[82]赵玉卿:《东亚乐律学的交流与研究——第七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会议综述》,载《交响》,2013年第2期,第37-39页。

[83]赵玉卿:《百岁学人乐坛鸿儒——“纪念缪天瑞先生诞辰105 周年”系列活动综述》,载《人民音乐》,2013年第7期,第56-57页。

[84]谢晓娟:《乐律学研究的新成果——“第八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97页。

[85]黄艺鸥:《传承·拓展·展望——第二届宋代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综述》,载《音乐艺术》,2014年第1期,第175、178页。

[86]《第八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徐小平奖”获奖名单》,载《音乐研究》,2015年第1期。

[87]赵玉卿:《“缪天瑞研究会成立暨首届天瑞音乐博士论坛”会议综述》,载《音乐艺术》,2016年第1期,第63、66页。

[88]《东亚乐律学会第十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开幕》,载《当代音乐》,2015年第23期,第79页。

[89]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文件及“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获奖名单”。

[90]陈雪:《古谱发新声传统出新音——“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述评》,载《音乐生活》,2019年第12期,第31-39页。

[91]龙鑫:《古乐新声——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载《上海艺术评论》,2018年第6期,第79-80页。

[92]据“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敦煌‘古乐重声’音乐会”现场演出视频及解说。

[93]据“中国新闻网”《千年敦煌古乐奏响于“世界音乐之都”》的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
乐谱研讨会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山之高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乐谱:放飞梦想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第一届 “旅游发展: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互促”研讨会在京召开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
“李元洛《诗美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基因密码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