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 孙 星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计算教学的时候要应用多种策略,从而提高数学计算教学的效率。
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要优化情境的营造,让学生在一个具象化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数学计算知识,找到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营造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巩固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思维来分析问题。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王阿姨在购物网站里订购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请问王阿姨共买了多少根玉米?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到王阿姨购物的情境,把问题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情境,能联想到自己平时购物的场景。那么,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取出数学问题中与数、量有关的信息,应用数学公式来诠释这个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未知答案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列出算式为20×3=?(根)。
数学计算公式来源于人们对事物中数与量的认知。人们是先在生活中发现了需要计算的事物,然后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了计算的规律,即算理,接下来,人们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寻找到了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数学计算以前,如果不明算理,就只能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这样学习效率会非常低下。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使学生通过探索得到充分的体验,为学生总结算理打下基础。
例如,在探究“20×3=?”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索。学习小组通过探索,得到了三种计算方案。现用小棒代替玉米,一捆小棒为10根:(1)学生依题意,拿出两捆小棒,然后拿出三份这样的小棒。学生数一数,发现眼前有20+20+20=60根小棒。(2)学生发现,一捆中有10根小棒,那么可以得到第一份的小棒数量为10+10=20(根),现购买了三份,那么意味着购买了10+10+10+10+10+10=60(根)。(3)以捆为单位进行计算,那么可得小棒的根数为2+2+2=6(捆),而一捆中有10根小棒,那么可得10+10+10+10+10+10=60(根)。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自主探索出该题的结果,并且验证出答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提炼算理的应用方法,从算理的使用中总结计算规律,而这一计算规律就是学生需要记住的数学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探讨“8×200=?”结合刚才的“20×3=?”的探究过程,总结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刚开始,有一些学生决定应用摆小棒的方法去计算“8×200=?”但是一位学生发现似乎不需要用这么复杂的方法来计算,可以先将8×200转化为8×2,继而可得8+8=16,此时再将结果后面添两个0,即得到正确的答案8×200=1600。教师明确,这位学生的思路就是类比的思维,再引导学生应用类比的思维完成“30×7=?”熟悉了类比思维以后,学生明白当两件事物的性质相近,可以直接延用探讨事物A的计算方法来探讨事物B,这样可以减少探究问题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在学生明确了以上三道算式的计算方法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道算式的计算规律,提炼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表示,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就是让多位数中的每一个数都与这个一位数相乘,然后再将相乘的结果相加。教师引导学生把这种规律用列竖式的方法呈现出来,学生恍然大悟,理解了为什么竖式要这么列,其背后的数理是什么,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当学生掌握了数学计算方法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训练,使学生巩固计算方法。为了让枯燥的训练过程变得有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地接受训练,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熟悉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数学抢答比赛,将学生分成A、B、C、D四个小组。教师布置20道题目,由学生抢答,游戏的规则是,每一名学生只能抢答一次,抢答正确的小组得1分,错误的小组扣1分,总分最高的小组将获得奖励。教师这样设计游戏规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为了避免学优生或学中生完成所有的题目,教师设计了一名学生只能答一次的规则,以此呈现小组的整体实力。教师为学生设计了题目: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请问湖里总共有多少只天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游戏中出现的问题:(1)学生发现在解决问题之前要认真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特别是“谁比谁少”,这样的词属于关键词,在遇到这种词汇时必须认真分析,避免出现文本分析错误。(2)学生发现自己虽然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但是仍需在课后加强训练,提高计算效率。(3)学生发现自己有时不能够快速完成计算,与自己没有熟悉算理,不能找到最佳计算方法有关,需要认真思考算理和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以便灵活应用。
在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不足以后,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习题,让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反思课堂上遇到的学习问题。同时,习题的设计还要具有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习题:(1)请计算4×2=;40×2=;400×2=。完成计算后,请说明计算的原理。(2)张大叔带了200元钱,水果店老板说一箱西瓜48元,你认为他带的钱够买4箱吗?你觉得最优的判断方法是什么呢?要求学困生和学中生完成习题(1),学困生只要应用学过的计算方法完成计算,即达到要求。学中生可以在完成计算以后分析算理,将算理和计算方法结合起来,为灵活应用计算方法打好基础。要求学中生和学优生完成习题(2),学中生可以运用学过的估算知识完成判断,即达到教师的要求;学优生可以在完成判断以后,结合计算方法和算理找到最快的计算方法,形成数感。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应用多种策略开展教学,达成以下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帮助学生自主形成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接受计算训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情来拓展学习。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应用多种策略优化计算教学,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