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洪 艳
课程审议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能对课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和权衡,以便对相关内容、策略等做出选择。基于此,我对大班《我要上小学啦》这一课程进行了审议,从课程与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幼小衔接”是一个教育难题,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幼儿的身心发展将面临极大的挑战,而幼儿所处的环境以及其中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对其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是顺应大班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趋势而产生的,有较强的必要性。
幼儿是课程的主体,幼儿的现实生活乃是课程的依据。课程游戏化项目也要求教师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注重追随幼儿的经验,为活动做好准备,要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考虑幼儿的真实需求。因此,在课程主题开展前,我们利用群聊互动、表格调查、个别沟通等方式收集了很多幼儿对于上小学所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通过整理与归纳,我们发现幼儿的关注点各有不同。由此可见,幼儿对于小学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积极探索的欲望,这为我们课程的确定提供了可能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中指出:“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育资源是学前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适宜的教育资源能够保证各类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在这个主题中,我们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呢?在我们幼儿园附近就分布着两所小学;有部分幼儿的家长是小学教师;我们幼儿园教师的子女也大都正处在小学阶段;许多幼儿的哥哥姐姐也都在上小学……这些资源为幼儿的经验获得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我们还投放了《大卫去上学》《小阿力的大学校》等相关书籍,作为主题服务的间接资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提出:“要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遵循《指南》的指引,我们明确了《我要上小学啦》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课程内容是我们审议的重要部分。我们深知:关键在老师,焦点是幼儿。因此,我们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删减、调整和重构,确保课程内容的合理性。
虞永平教授在《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一书中提道: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课程游戏化项目也要求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出发,预设课程内容。幼儿的生活中有很多值得他们学习的内容,教师要注意收集信息,做有准备的课程。于是,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充分罗列深刻、生动、有趣的经验、体验及感受,内容涉及生活活动、家长工作、实践活动,等等。另外,教师还查阅了往届大班的主题计划作为参考,了解他人的设计思路,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通过集思广益,我们的课程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需求、幼儿的生活与经验,关注当下活动中可能蕴含的指向幼儿发展的核心价值,使其更加有实效、有价值。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以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原有经验的了解为基础。”而我们在进行课程审议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需求,从而提高审议中幼儿的主体参与性。因此,在课程开展前,我们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到幼儿的已知经验和未知经验,将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幼儿,通常存在关系人、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期望水平、学习环境等六个方面的断层。之后,我们根据幼儿的真实需求,以及他们的经验和困惑,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我们制作网络图,先尽量完整地概括所有相关的概念,全面地理解主题,避免停留在局部或表层;再根据我们了解、观察到的各班幼儿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来选择其中适宜的内容和方法。
围绕《我要上小学啦》这个主题,我们依据幼儿的发展,预设了很多活动,比如,在游戏体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区域进行整理书包、学写名字、建构搭建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课间十分钟小游戏、幼儿自助餐点等活动。
《纲要》中提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小衔接阶段,家长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可以说他们也是这一主题的参与者,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能使课程的开展事半功倍。我们以《致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在这个主题中需要注意和参与的事项;整理收集家长的困惑,通过幼小衔接讲座和学期初家长会给他们答疑解惑;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制定双休作息时间表,力求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家园合作,促进课程推进。
课程从内核开始,通过扩展链层层展开,为确保幼儿学习内容的联系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尝试科学有效地对课程内容加以组织,形成脉络并进行价值分析,确保课程实施策略的针对性。
课程的推进不仅存在于集体活动中,还包括日常生活、游戏、户外、谈话等环节的渗透。每个环节都是主题实施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个理念,我们将头脑风暴所产生的活动,按照生活活动类、游戏活动类、户外活动类、资源类等逐一归类。
我们遵循基于经验——丰富拓展经验——巩固提升经验的思路,考虑主题活动开展的顺序,初步设计了课程线索。三条线索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能力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而展开,从广泛调查、收集问题引出“线索一——小学知多少”,由答疑解惑、直接体验进入“线索二——走进小学啦”,在参观体验后自然而然萌发出想做小学生的自豪感,即“线索三——学做小学生”。
我们设计的这些活动是否兼顾了各个领域的内容?我们对其进行了价值分析。如我们的签到活动,在健康领域能使幼儿养成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的习惯;在语言领域能使幼儿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在社会领域能使幼儿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在科学领域能使幼儿用图画、数字进行记录;在艺术领域能使幼儿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针对活动进行价值分析,能提升教会对活动有效性的判断,规划更合理的课程活动。
我们从幼儿的经验出发进行课程设计,既追随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也兼顾了幼儿的发展和领域的均衡。我们认为:课程的实施过程是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我们目前制定的课程计划,或许还不能准确地预测课程实施过程中又会生成什么或以何种顺序来推进,这还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反馈,追随他们的兴趣,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完善。
在针对课程审议与制定的过程中,教师需思考:计划和目标是否建立在本班幼儿的基础之上;课程内容、方式、策略、资源是否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过程能否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符合其发展需求,在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中是否都具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也就是说,教师要思考课程设计的实效性。
总之,幼儿园的课程审议,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建构更适宜的幼儿园课程,形成互动合作的研究团队,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