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皆课程
——以大班“薇薇小田园”植物区为例

2021-12-02 18:11张喆斐
好家长 2021年6期
关键词:青苔种子植物

文 张喆斐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自然角是重要的组成部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应在科学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自然角的创设不仅丰富了幼儿对于大自然的认知,更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自然教育氛围。既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又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

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形式多样的自然区域,并融合多种策略,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生长方式及过程,根据主题内容结合五大领域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因此,在创设自然角的过程中,不妨尝试改变传统、单一的区域布局,力求为幼儿创设一个有设计审美、学习意义、探索价值的自然角。

一、注重自然角环境的创设和内容的选择

(一)从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出发

凡是幼儿能自己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凡是幼儿能自己想的,就让他们自己去想。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原则,鼓励幼儿自己探索世界。如果幼儿缺乏主动参与,即使教师布置得再美,自然角也会变成教师一抓就“绿”、一放就“乱”的荒地,不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应该主动邀请幼儿共同参与前期规划,商量创设内容,放手让幼儿参与创设过程。通过自主参与和协商,幼儿会树立主人翁意识,时刻关注自然角的变化,自然角的主体内容及布局也更有童趣、有特色。

(二)从内容的发展性和深入性出发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主张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万事万物皆在其中。而自然角则是幼儿认识大自然的小窗口。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其内容,对自然的物种适当更新,比如符合时令气候的植物等。将自然角创设理念与五大领域发展目标相结合,融入班级课程和游戏,促成幼儿与植物的共生共长。下面,结合大(三)班自然角“薇薇小田园”的整体创设和后续组织,进行详细阐述。

1.种子博物馆:让幼儿与自然相遇

种子虽微不足道,但蕴含生命萌发之力,它既是植物生长的起点,又是走向凋亡的终点,适于开发科学探究体验活动。学龄前的幼儿对这样的细小之物尤为喜爱,他们常常将吃完的果核、籽儿放在手中玩耍,比一比谁的多、谁的大。教师应抓住这个教育契机,通过交流、阅读绘本、网络查询等方式,鼓励幼儿利用亲子互动时间,了解自然界中不同种子的特征,与父母共同收集各式各样的种子,并汇总到教室开辟“种子博物馆”。“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杂,如何分类储存且美美地呈现这些种子呢?”又成为幼儿们新的讨论话题。幼儿们反复谈论与尝试,利用班级材料区现有的各类容器,进行平铺、垂吊、垒堆,将“种子博物馆”变得有层次、有条理、有美感。可以看到,从捕捉偶发兴趣——诱发共同关注——有意多种收集——发现伴生问题——主动商讨解决,这一过程初步培养了班级幼儿对于自然角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青苔微景观:让幼儿与探究邂逅

《指南》中指出:“教师应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那么,如何在园内接触大自然呢?虽然没有“森林幼儿园”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是大多数园所都设有绿化地带,这一“浓缩版”的小型自然界若能用心设计与开发,同样能作为有利的课程活动资源。

巧妙设问·引发思维:在一次午后的林间散步中,一位幼儿因青苔的湿滑摔倒,由此引发了集体的探究欲望。“为什么这里会长青苔”“青苔很滑吗”,这小小的青苔引起了幼儿一连串的疑问,牵引着幼儿多次观察。他们由此感知到青苔的外形特征、触感、气味,并调动已有经验描述自己的见解。

持续追踪·深入探究:在浅表性观察的基础上,教师采用集体教学、绘本学习、亲子调查等方式持续推进,引导幼儿从科学探究的角度进一步了解青苔,对青苔产生的原因、种类和特征等进行表征性记录,进而对青苔有了新认识:阴湿环境下的生命力极强的绿色苔藓植物。

实践操作·深度掌握:如何处理这些青苔以降低安全隐患?幼儿尝试自主思考解决方法,以小组合作制定青苔迁徙的计划书,有计划地实施移植工作,并在挖青苔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了铲、挖、托等方法,将青苔与土地小心翼翼地分离。可如何利用搬回教室的青苔呢?“微景观”制作活动应运而生,看似普通的青苔在幼儿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秘密的微小世界。这既为幼儿打造出一片静谧、惬意的环境,又为生活增添了活力,让他们体验到创造绿意的乐趣。

当教师提供不断追踪式的支架与指导,幼儿们的共同关注以课程形式得以推进,他们就能从中获得认知的整合与重组。

3.阳光小农场:让孩子与“成长”相伴

劳作体验是自然角区别于其他区域最鲜明的特点。根据学龄前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水培和土培是常见的两种种植方式,是大多数班级种植区的主要劳作内容。在中班阶段的积累中,幼儿们已掌握了简单的土培种植技巧,在大班阶段可以进一步积累其他的种植经验。水培是便于观察的另一种培植方法,由于水培的特殊性,可让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探究变得更为直观,幼儿运用观察记录表记录不同水培植物发芽、长叶、开花等过程,感受生命的强大和特别。可以说,培植活动让幼儿在自主探究自然中与植物共长,也进一步体验了自然科学的神奇。

二、注重自然角中幼儿参与管理的自主性

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的小窗口,是接触自然、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教育渠道。幼儿能够照顾、打理自己种植的蔬菜与种植物,充分发挥幼儿参与管理的自主性,同时积累养植经验,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萌发劳动的自豪感。

(一)值日交班制,让自然角有主人

幼儿格外关注和爱护自己亲手种植的植物,他们每天都钻到自然角默默观察,期待着植物宝宝的生长变化。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分工,建立值日交班制,为幼儿创造时刻关注植物宝宝生长的机会。幼儿在值日的过程中,通过定期松土、及时浇水、清除枯叶等方式管理自然角的动植物。教师从细节落实值日工作,鼓励幼儿学做有心人,认真呵护自然角的一草一木,使幼儿逐渐增强责任感。

(二)制作记录本,让自然角“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观察记录是幼儿通过外界客观事物形成主观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植物记录表,让幼儿按照植物的种类进行分组,轮流观察、记录同一种植物的生长变化,运用绘画形式记录植物不同阶段的特征,如种子发芽是什么样子的、今天长高了多少等,使幼儿通过观察记录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三、关注自然角活动与课程结合的双向性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具有层次和自由度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自然角就是一个探索自然乐趣的小天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主题、不同教学内容收集相应的动植物,将自然角已有的资源融入教学中,成为集体教学的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结合五大领域目标,我们将班级自然角的“宝宝在长大”与班级课程相结合开展“蔬菜朋友”主题活动,主要分成三大块:多种多样的蔬菜;我爱蔬菜;我和蔬菜做朋友。我们结合主题内容细分各个领域目标,从而开展课程活动、区域活动、幼儿自发性延伸活动。自然角与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及社会经验,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从而使他们掌握有趣的知识和实用的技巧,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懂得珍惜粮食的道理。

四、关注自然角活动后期的调整及反思

在班级自然角的创设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不断思考产生的问题,如为什么有些种子没有发芽,种子博物馆的种子除了观赏有没有其他价值和作用,青苔宝宝出现发黄现象怎么办……根据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回应。如研究种子的种植步骤,找出原因并制作种植示意图;将种子博物馆的种子与区域活动相结合,如将种子投放到美术区,制作种子小人等;通过网络搜索青苔发黄的原因,及时清理发黄的青苔,进行瓶内消毒,并置换健康的青苔。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只有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及需求,及时给予帮助与回应,才能在后期的活动中持续推进。

自然角的创设是带领幼儿学习、探索知识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巧妙利用自然角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幼儿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从而体验探索的乐趣,促使他们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青苔种子植物
青苔之美
桃种子
青苔小巷中的情书
雨天
可怜的种子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青苔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