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儿童立场下的教学关系
——基于低年级美术课堂现象的思考

2021-12-02 17:52:32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朱高峰
青年心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美版美术创作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 朱高峰

每一位教师都不否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占据着“领导者”的地位,由此产生的是一种不平衡的教学关系——教师决定了让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思考什么问题、遵守什么规则。这种现象在小学低年级段尤为明显,因为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更依赖成人的教导。学生的很多行为方式不符合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所以,教师就会不断强化自己的领导地位,以便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更有权威性,这是说教的典型特征,产生的也是表面效果,从而导致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已经讲了多少遍了,你怎么还没有学会呢”。

上述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是人的一种本能倾向,其思维认知特点是“从我们自己狭隘的角度出发了解世界,并因此忽略考虑他人观点的必要性”。与此相反的则是换位思考,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始终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两种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大相径庭,而后者更有益于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从而有效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必须要从自我中心的领导者思维中走出来。当我们试着从儿童立场来看待他们的学习行为的时候,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学习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观念必然会发生改变,因为与儿童的交往更需要平等、信任和鼓励,由此形成的教学关系会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学业的学习热忱。我以低年级美术课堂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关系的构建方式。

一、用儿童的能力评价学习

在教师备课中都有“学情分析”这项内容,一般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大致分析所教年级学生的特点。这样的分析对于教学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更容易忽视他们当前的学习水平,因为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现状距离教师所要达成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以美术学习中最基本的涂颜色为例,我向学生示范了“线条排列”涂色法,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并理解该方法的操作步骤,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马上运用这种方法去涂色。在一些较小的块面上学生都能涂得平整美观,而对较大的块面涂色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块面越大,涂颜色时所画的线条也会越长,学生的握笔能力决定了他们画的线条必然较难达到教师的标准;另外,学生之间掌握新技能的速度存在极大差别,当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教师所教的涂色方法时,仍然会有一些学生不得其法。

面对种种不同的表现,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作出个体性学习评价。首先,采用自我比较的方式来发现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而不是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比较来让能力发展缓慢的学生感受自己的缺点;其次,教师需要通过巡视来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个别辅导,还可以先帮学生画出一小部分,然后让学生接着画下去,这能极大地减少学生无从下笔的状态。如人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课题3《圆的世界》,圆形是最难画好的几何形,很多学生所画的圆变形严重,起笔和收笔不能衔接在一起,我在个别辅导的时候采用先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与他一起分析画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示范圆的画法,接着让学生画一个小点的圆,比较前后两个圆的不同,进而反思自己的画圆方法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帮助学生画出大圆的一小部分线条,学生接着画下去,从而让他认识到如何控制圆的大小。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留在了画纸上,教师就能对学生的技能发展有清晰的了解,从而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儿童的视角欣赏作品

美术创作需要以技能为基础,它是在长期的刻意练习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学习经验,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美术创作技能必然是不成熟的,很多时候甚至不符合自然规律,一是学生受到能力发展限制,很多已经有清晰认识的生活经验无法用正确的方式表现出来;二是学生当前的认识水平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掌握复杂的美术技能,主要依靠自我感知来进行美术创作;三是美术课程以命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儿童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偏离主题,如人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课题5《画汽车》一课的重点肯定是细致地描绘汽车造型,很多学生画了马路、绿化、人物、红绿灯等辅助性的内容,作为主要内容的汽车反而画得太小,造成主次不分的问题。看到这些作品丝毫不能让人发现这是以汽车为主题的作业,更像是一些表现马路情境的作品。

教师应该如何来理解儿童美术作品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呢?这是值得小学美术教师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美术创作固然需要高超的技能,但是生活经验同样重要。低年级儿童虽然没有良好的美术技能,但是他们拥有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他们的美术创作都是基于自我中心的表现,教师要看懂儿童作品,就必须要了解他们,当我们站在儿童的视角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才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儿童哲学”。如人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课题3《圆的世界》一课,有学生画很多水果,然后又画上了云,表现了下雨的情景。如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云和雨都是多余的,但是我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了解到了他的想法,学生认为水果需要雨水的浇润才能成长;再如人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课题9《有趣的勺子》一课,有同学不仅画了勺子,还画了筷子、叉子、碗等各种餐具,学生阐述的观点是他们在吃美味食物的时候用到了这些餐具,所以他们想把每种餐具都画在一起。实际上学生是想通过画不同的餐具来表达当时的快乐心情,至于是否符合课题要求自然不会去考虑。

三、以儿童的思维对待学习

儿童在学习的时候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为什么他们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会答非所问?很多有关儿童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表现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分析。

例如:在人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课题5《画汽车》一课的教学中,我展示了一幅汽车右侧面的图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汽车头部,你看到了几个车灯?”有学生回答道:“我们可以绕到后面去,能看到两个车灯。”这样的回答显然并不符合当前的观察结果(此时展示的图片中只能看到汽车右侧的车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表达的观点,他想表述的是汽车有左右两个车灯,同时也说明学生没有根据当前的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因此,我们有必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而不是立刻否定他的结论。

我继续与学生对话:“你的意思是说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绕着汽车走动,就能把图片中看不到的部件都看清楚是吧?”学生给出了肯定回答。接着我提问:“这是个很不错的主意。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汽车,你实际看到了几个车灯?”这次学生明确答道“只看到一个”。由此说明,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改进所提问题的语言表达效率,要以学生的思维来使用提问语言;另一方面,当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教师要加以引导来帮助学生回答。

创作是美术教学的最终实践目标,因此,美术教师十分有必要来理解儿童的美术创作思维,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以及分析他们的作品。

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喜欢先画出一条水平线,然后把所有的形象画在水平线上,使得绘画形象的竖中线与水平线垂直,这并不符合客观世界中的透视关系(正确的表现方法是绘画形象挡住水平线)。看似简单的变化,实则需要儿童空间思维的高度发展,在垂直形式下的画面是一种平面关系,而有了遮挡就是三维空间结构。所以,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理解时不要用成人观念来指导学生,而是要转换到儿童的思维角度,有时候必须承认儿童当前的“错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在儿童的世界里寻找有效的美术技能教学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的学习。

课堂教学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纽带。构建儿童立场下的教学关系使得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现象,也更易于理解学生的语言、行为和情感表现,从而不断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增强双方的情感联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需求。

猜你喜欢
美版美术创作
“得心应手”策略下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以浙美版五年级下册《映日荷花别样红》一课为例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9册《第13课 拼贴画》教学设计
小动画,大学问——浙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会动的“画”》教学实践与研究
少儿美术(2020年2期)2020-12-06 05:53:26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美版混合动力Accord——混动新模式
电源技术(2015年9期)2015-06-05 09:36:06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