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马伊萱马玉*
(西安医学院全科医学院1,陕西 西安,710000)
(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2,陕西 西安,710000)
膝骨关节炎(KOA)为患病率高、广泛集中于中老年群体中的一种慢性骨类疾病。据调查,我国该疾病的患病率高达8.1%。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第四大致残性疾病。目前,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症状,并不能完全治愈。膝骨关节炎治疗可分成手术疗法以及药物介导的非手术疗法两种。非手术疗法包括口服、外用及关节腔注射不同给药方式。
解热镇痛药以对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为代表。此类药价格低廉、镇痛作用佳,但可能存在瘙痒、皮疹等副作用。针对乙酰氨基酚抗炎疗效一般,不适合长期使用的不足,任少琳等将起效快、有镇痛作用、半衰期长的氟尿嘧啶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来治疗膝骨关节炎,发现其可提高疗效且无额外不良反应的增加[1]。非甾体抗炎药物抗炎效果优良、副作用少。庄俊雪等研究醋氯芬酸缓释片对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效果,发现醋氯芬酸缓释片比常规片剂疗效好,减少了服用该药物而致的消化道溃疡和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2]。阿片类药物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该药物多用于中重度患者,但具备药物依赖性。有研究表明,该类药物的安全性以及耐受性问题在临床应用中仍需考虑。
该类药物能修复受损软骨,并不断促进合成。其抗炎止痛效果明显,并可降低感染[3]。研究发现硫酸软骨素与氨基葡萄糖联合作用于膝骨关节炎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4]。
与其他类型药物相比,外用药物产生的副作用较小。有研究发现,外用药物对轻中度患者症状可起缓解作用。例如辣椒素等类似草本类药物临床效果良好,可替换使用。
关节腔内注射给药为应对该疾病的高效率方式之一。合理选择注射部位,确保精准释放药物,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有研究表明,髌骨外上穿刺点疼痛程度较轻,药物能有效到达关节腔,弥散性较强且患者满意程度较高[5]。也有研究表明,髌骨外下穿刺部位相对于一般的髌骨内、外上穿刺,占有明显优势,前者有定位简单准确、操作简便、疼痛不明显等优点[6]。因部位选择具有争议,故合适的注射部位的选择,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玻璃酸钠:玻璃酸钠帮助平衡关节间的相互摩擦,起到润滑作用。研究发现将酮咯酸氨丁三醇与玻璃酸钠联合治疗膝骨关节炎,发现可明显提高疗效[7];将富血小板血浆与玻璃酸钠联合,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关节功能[8]。
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构成软骨基质,可保持软骨基本弹润度和滑膜液的黏润性。透明质酸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减少摩擦,增加润滑作用来减轻疼痛[9]。
激素类药物:关节腔注射激素可降低炎症的发生,缓解关节疼痛,但多次使用会增加感染几率,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考虑。杨顺刚等联合糖皮质激素与透明质酸对膝骨关节炎进行治疗,证明该方法对降低关节疼痛程度及改善关节功能方面有显著作用。
目前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大多停留在延缓疾病的进程方面,为使关节腔注射给药这一治疗方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领域蓬勃发展,需要在人性化的基础上,准确寻找关节腔穿刺部位,提高药物弥散性及半衰期,从而提高药效。为了提高药物循环使用率和药效,尽可能寻找一种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可提高药物半衰期的介质,如脂质体、水凝胶、纳米粒子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膝骨关节炎不再是困扰大多数中老年人的顽疾,经过有效治疗,膝关节结构功能及活动自主性得到大幅度提高,能够实现治愈膝骨关节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