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基本问题研究

2021-12-02 15:01范蓉曹晔
职教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协作共同体创新能力

□范蓉 曹晔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育部印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按照专业领域,建立由若干所立项院校共同组建的协作共同体,并对协作共同体提出三方面的要求,即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提升团队创新能力;通过人员交流、合作研究、资源共享等方式开展协同创新,取得更多、更大的创新成果;推动校企共建命运共同体,建立“双元”育人机制。为了实现这三方面的目标,需要充分认识组建协作共同体的必要性,从学理的角度深入剖析协作共同体的基本内涵,明确协作共同体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之间的关系,明晰协作共同体建设的基本任务,构建协作共同体有效运行的机制等。

一、建立协作共同体的意义

(一)落实职业教育跨界性的要求

职业教育兼具经济和教育双重属性,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征。所谓“跨界”,就是跨越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以及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界[1]。2005年国家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突破了以往学校单一办学主体,依托企业等社会资源进行办学;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更加明确指出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双元”育人,从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到双元协同育人。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则一方面要求团队骨干成员必须有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加,另一方面,明确提出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上述要求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跨界性的特点,尤其是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水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凝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动能的要求

协作共同体是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基础上形成的,旨在通过联合、融合,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整合力量、壮大实力,聚集新的发展动能,实现更大的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尤其是5G、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科技、新业态、新模式、新范式不断涌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为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职业教育需要提质培优、升级赋能、高质量发展。为此,必须面向未来,超前谋划,适应新形势,把握新变化,制定新策略,整合多方力量,加强协同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三)打造国家标准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优质化、标准化、体系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国家教学标准,在1+X 证书制度下,如何构建和完善国家教学标准,每一个专业都需要积极探索,如“双师型”教师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专业认证标准等。以“双师型”教师标准为例,目前各地、各校建的主要是普适性的,缺乏针对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同时,标准是底线要求,国家普适性的标准需要各省、各职业院校针对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正因为如此,国家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为了有效实施1+X 证书制度,2019年首批职业教育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专业范围主要是针对已颁布的技能等级证书的专业,且同一专业设立了多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同实施,旨在发挥各个团队的优势,整合力量,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共同打造标准化专业。可见,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就是打造本专业的国家标准。

(四)创新职业教育治理体制机制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但由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治理主体缺位,“双元”育人的格局还有待完善,没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理顺。作为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广泛吸收企业参与创新,进一步探索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如协作共同体要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把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教学创新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逐渐构建全国同类专业校企命运共同体,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的中观组织,引领全国同类专业发展,助力行业发展。

二、协作共同体的内涵

为了有效探索协作共同体的内涵,有必要进行一些学理性的探讨。关于共同体,它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将其进行学术性问题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把人类生活分为两种类型:共同体和社会。他认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包括:亲情(血缘共同体)、邻里(地缘共同体)、友谊(精神共同体),是以血缘、情感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自然生长起来的,其基本特征是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不分你我的自然感情基础上,且相互帮助不存在利益关系,不管人们形式上怎样分隔,也总是相互联系的,是一种有机的联系。而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是为己的、孤立的,时时处于与所有他人的紧张对立中,其基本的特征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及以此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是一种机械的结合,是非自然的即有目的人的联合,是基于常规、政策、公共舆论和特殊利益的联系[2]。

协同也是一门科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创立了协同学,它是关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科学,即协同作用的科学,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3]。协同学认为,协同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存在某种系统之中,成为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一个子系统又包含着子系统中的子系统。无论是在大的统一体中,还是在小的子系统中,各种因素始终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共同促进整个系统的平衡和有序。为此,对协同系统进行研究,不仅要探索各子系统发展变化的共同规律,注意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树立全局观念,挖掘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而产生的整体功能。协同学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就不同。所以要重视协同的系统结构分析,根据不同途径的各种信息和反馈,有序地调整系统的结构要素,从而发挥系统结构协同功能而产生的积极效应。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由于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求有企业人员参与,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协作共同体,但一个学校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相对于多所学校组成的协作共同体而言,又可以把每个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看作是滕尼斯所言的“共同体”,多个共同体构成的协同共同体看作是“社会”,所以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包含两个层面的协作共同体。为了便于研究,在研究团队协作共同体时暂且把学校层面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看作是“共同体”,多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组成的协作共同体按照“社会”的属性来研究。滕尼斯认为,共同体强调共同生活方式、共同信念、集中纽带、经常互动;在特征上,有着较少的人口且人口同质化,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具有持续性,情感纽带比较强等特点;而社会强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念、分散的纽带、不经常互动,集聚大量的人口且个人异质化,人们反复地权衡利弊,而采取某种行动取决于是否有助于个人利益。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来克服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克服人们之间的博弈行为,强调法律规制下的竞争[4]。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同一所学校组成的教学创新团队有类似“共同体”的属性,团队协作共同体是由不同学校的教学创新团队组成的,具有类似“社会”的属性。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就是基于某一类专业建设和创新为目标,以各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创新能力为基础,按照纵向分工合作、横向协作竞争,共同负责的原则,建立牵头单位,成立专项研究协调组织,建立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各创新团队成员及团队行为,通过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起共建共享共管的运行机制,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协作共同体旨在解决依托一个创新团队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说集中力量解决协作共同体共同面临的问题。

上述是学理分析的结果,现实中为促进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建设,教育部为团队协作提供了合作平台:一是设立了研究项目,研究项目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评审为重点课题承担单位的项目,就是同类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牵头单位,负责协作共同体经费分配和协调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培训基地,为了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引领作用,遴选了18 家本科院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培训基地,负责对协作共同体成员的培训工作和组织协调工作。通过上述举措,形成了培训——研究——创新一体化的协作运行机制,通过培训提升团队成员教学创新理念、丰富教学创新理论,掌握教学创新方法,研讨交流创新经验,提升教学创新能力;通过项目研究,搭建教学创新平台,优化成员结构,创新团队体制机制,开展创新实践;实现创新目标,即培养创新人才,完善团队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创新成果,提升团队创新能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协作共同体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取决于教师个人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团队组织建设水平,而且团队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个人创新能力,团队自身建设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团队自身建设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价值上的认同、能力上的互补性、团队负责人的能力、创新平台建设、团队文化建设、经费和制度保障。

价值上的认同是指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能力互补性是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人能力结构、特长存在差异,不同的任务需要由最擅长的人员来完成,所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必须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寻找合适的人来完成任务,实现人职最佳匹配。团队负责人的能力是指团队负责人的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具有较强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外,还有具有较好的管理能力,知人、识人、善于用人,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感召力。创新平台建设,正如朱高峰院士所言创新型人才是“个人素质与工作环境结合的概念”,也就是说英雄要有用武之地。团队建设文化,教学创新团队不是一个行政组织,而是一个非正式组织,需要遵循共同的范式。范式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核心概念。库恩认为,范式主要是指某一学科群体在某一专业和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框架,从而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方向[5]。经费和制度保障,创新需要一定的投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往往需要改善办学条件,需要有资金的保障。同时,为了保障创新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政策,按照教学创新贡献的大小,学校在工资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甚至职称评审中给予一定的倾斜,充分体现教学创新的劳动价值。

(二)协作共同体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协作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每个教师教学团队创新能力和水平也决定了协作共同体创新能力和水平,因此要加强每个教师教学团队创新能力的建设。根据赫尔曼·哈肯协同学的原理,每个教学创新团队都是协作共同体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每个创新团队都有各自的使命,都需要按照项目申报时的约定任务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完成协作共同体的创新任务。协作共同体的任务要按照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明确每个创新团队在协作共同体中承担的任务。协同的含义就是使组织从无序走向有序,为此,首先需要明确协作共同的创新目标。协作共同体的创新目标要按照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来确定。“需要”就是按照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创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这一总要求,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尤其是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互联网等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针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新范式等,改革创新、提质培优,提高专业适应新变化的能力。“可能”就是根据各个教师教学团队的已有创新成果或创新优势和创新能力来确定创新内容,也就是说既要考虑专业适应新变化的需要,也要考虑各个教师教学团队创新基础和创新能力,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协作共同体有效创新。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不是一个创新主体,而是在更大范围内提供一个创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创新主体可以是组成平台的各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也可以重新组建新的创新主体,依托立项的每个教师教学团队创新能力是有限的,但重新组建新的创新主体的能力是无限的,应鼓励在原有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基础上组建新的创新主体。如按照《方案》的要求,需要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就可以将所有的创新团队及其紧密结合的企业联合起来成立联盟,共同促进专业和行业的发展。

四、协作共同体的构建

如前所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具有“共同体”的属性,协作共同体具有“社会”的属性,为此协作共同体有效运行需要制定一系列规则,明确各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职责,规范各自的行为,指导开展创新工作。当然,作为协作共同体,也与滕尼斯所言的“社会”并非完全不同,按照协同学理论,将多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从最初的无序、机械的结合,通过三年的建设走向有序和彼此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形成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并形成长效机制,引领专业高质量发展。近些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国家层面建立起55 个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些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致命的弱点与广大的职业院校缺乏有机联系,对职业院校专业难以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从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来看,随着我国“放管服”制度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之间的自组织缺乏,虽然有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等,但难以涉猎到每个专业,同类专业建立协作共同体,弥补了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中观组织的不足,创新了专业治理的体制机制,将有助于形成专业共建共享共用的机制,在更大空间、更大范围上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协作共同体的建设要重点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制度建设

协作共同体更像滕尼斯所提的“社会”,必须完善“社会”运行的规则。目前,许多协作共同体出台了“协作共同体章程”,章程重要的明确协同创新任务与组织机构、各教学创新团队的权力与义务、运行机制与工作方式等。组织机构包括建立理事会、成立管理办公室、设置专项研究团队等。

(二)明确协同创新的目标

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说,“组织的使命必须是单一的,否则,其成员会感到困惑难解”,“只有专一的使命,才能使组织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6]。按照《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和协作共同体总体优势,通过充分调研和广泛协商,结合国家职教20 条等政策要求,即把国家的要求、专业发展的需要、创新团队的使命有机结合,明确专业创新目标。如,根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的“探索高职专业认证”的要求,协作共同体可以以此为目标,开展前期探索工作,可以参照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借鉴《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等专业认证标准,开展调查研究,为国家制定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认证标准提供案例。

(三)开展组织创新

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认为“协同是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7]。教学创新团队重要的是依托团队集体的力量开展创新,结构决定功能,不同的组织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创新成果,因此组织创新是教学团队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个人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基础,取得创新成果的保障。无论是教学创新团队还是协作共同体都是一个协作创新的统称或是一个创新平台,并非一个创新团队就是一个创新单位,而应根据教学创新的需要,通过组织创新,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团队。

(四)发挥每个教学团队创新主体的作用

协作共同体中的每个创新团队都是相对独立的,协作共同体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每个创新团队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协作共同体的创新主体是每个创新团队,每个创新团队最突出的创新成果要纳入协作共同体的创新内容,所有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最好能形成一个专业建设所需要的系列成果,通过创新推动专业提质升级,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在实施创新过程中,每个创新团队都应是开放的,即根据教学创新需要,可以吸收其他创新团队成员加入或者由其他创新团队成员承担部分任务,重大创新成果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创新团队共同完成。

(五)加强专项学术研究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加强基础研究,学而致知,行而致远,知行合一,没有理论支撑的教育教学改革是苍白的,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的。教育教学是有规律的,同一类专业(群)课程教学等许多方面都有一致性,《方案》也提出了每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都需要完成的任务,如实施好1+X 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横向上的协同创新,依托具有研究基础的团队或个人,每个团队选配有研究能力的团队成员成立专项研究组织,共同研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总之,协作共同体需要构建起纵向分工、横向联合的运行机制。

五、协作共同体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由不同的利益主体组成,要增强协作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建立组织运行的规则,才能凝心聚力,有效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预期目标。为此,需要构建五大运行机制,即领导决策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协作发展机制。

(一)领导决策机制

主要解决协作共同体发展的重要大问题或方向性问题,要建立由各个团队负责人组成的集体领导机构,也就是章程中的常务理事会,针对协作共同体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商议和解决一些重大问题,保证协作共同体健康发展。

(二)沟通协调机制

协作共同体牵头单位要成立协作共同体管理办公室,负责收集协同创新过程中反映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归纳整理后按照问题的性质,及时反馈给理事会或专项学术研究组,通过有效的沟通,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重复研究,对研究工作中产生的矛盾及时予以解决。

(三)利益共享机制

利益共享就是对利益主体参与建设所取得的利益,按照其贡献进行合理的划分与享有,即创新所取得的成果,让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协作共同体中的每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及团队成员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每个团队都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团队之间既存在竞争也有合作的愿望,需要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利益问题也属于重大问题,包括经费或资源的分配、成果署名顺序、成果使用等,常务理事会对这些重大问题必须讨论清楚,按任务预期的成果合理分配资源,使公平和效率得以统一。

(四)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要规范人的行为,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没有激励就难以调动人的积极性,而没有积极性,一切创新活动就无从谈起。同时,每个人要对他的行为后果负责任。也就是说,他的行动要受到约束。在实际工作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偏重激励或者约束之间适当地做出选择。只有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人或团队的积极性,并与利益主体的利益相一致,实现激励兼容。为此,协作共同中既要明确各个创新团队的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又要时刻保持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建立起人人负责的工作机制。

(五)协同发展机制

协作共同体中各个教学创新团队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内在机理,要求既要保护每个教师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也要促进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既要保障每个团队的创新能力,也要促进教学创新团队开展协同创新等。只有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保证教学团队创新能力提升,每个创新团队能力的提升才能构建起协作共同体强大的创新能力。协作共同体必须探索建立共研、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机制,使每个团队成员、每个教学创新团队从中受益,实现共治、善治的目标,才能成为真正的共同体。

猜你喜欢
协作共同体创新能力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爱的共同体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