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 柳永忠
听写20个词语,只能写对两三个;读一篇课文,30%左右的字不认识;课堂作业或者回家作业,就算是抄写类的也是错别字连篇,至于其他作业,答案和题目要求完全风马牛不相及;语文检测成绩,一般不超过20分……这就是我新接的五年级学生小新的学习情况,他是一个典型的后进生。于是,在接手这个班级后,我对他进行个别指导,抽时间单独教他读生字,逐个指导他把生字写准确,尤其花大量的时间辅导他尽量把抄写之外的诸如词句段的基本训练题做准确。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后,收效甚微。
在观察中,我发现小新是课外阅读的积极分子,尽管他的阅读效果有待于提高,但他对阅读的兴趣是班级中比较浓厚的一个。不过,因为我总是对他进行所谓的“补习”,数学和英语老师也总是找他,所以他几乎失去了课外阅读的时间。
由小新的现状,我不由得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中关于转化“后进生”的一些观点:“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将小新的现状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对照,我所用的转化策略存在的问题立即“原形毕露”。同时,我马上想到了转化小新的新策略——引导小新进行课外阅读,以此提高他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
要采取课外阅读的方式转化小新,我就有必要对小新的课外阅读现状做一个科学分析。根据观察、谈话、调查访问等途径,我发现小新的阅读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在跟小新聊课外阅读的时候,小新多次自豪地告诉我,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他父母经常给他买课外书,他平时有时间就会读书。有次我借给了小新一本优秀作文选,他很快便读完,在第二天就来归还了;我还随便选了一些内容对小新进行测试,小新几本可以叙述该书的大意,这样我就知道小新至少已经浏览过这本书了。
我所说的阅读环境是指现在小新所在的班级的阅读环境。现在我新接班的班级阅读氛围比较好,无论是学校整体阅读环境还是班级阅读习惯,全班学生一有时间就阅读,在我新接班以后,我也会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推荐优秀图书,并且和学生一起阅读。
小新喜欢课外阅读,一方面是家长在小新很小的时候就比较注重课外阅读,另一方面是班级的影响。不过,我发现,小新的课外阅读往往是重形式而轻效果。对于课外阅读,小新很喜欢“赶时髦”;另外,小新的父母学历都不高,家长虽然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但由于他们的经验不足,就决定了他们不懂得怎么科学地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中要求小学生应能够灵活运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有效阅读。但小新作为一个语文“后进生”,在语文课堂上并没有把有效的阅读方法掌握好;他会认真阅读课外书,却不会运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时候,我在很多地方都读到了这样的内容,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自己编写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材料对学生的作用。受他的启发,我也尝试着自己编写相关内容来引导小新阅读。
根据小新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和语文学习其他方面的现状,我创作的阅读材料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第一,故事的主人公要继续以小新为主,这样,小新始终能从阅读材料中看到自己;第二,阅读材料中的小新要高于生活中的小新,这样,就可以用塑造的小新来引导现实中的小新;第三,可以把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和阅读的基本方法渗透到故事之中,让小新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明确语文学习的常规和阅读的基本方法。而且,这样的常规和方法应该有一个系列。我还有意识地将近阶段学习的生字和新词安排在故事中,让小新在阅读课外材料的过程中能联系课堂学习将生字和新词尽量巩固和掌握好。
在小新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我会安排和设计好与小新的对话。首先,我在对话中训练他的概括能力,这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通过小新的故事教育小新的基础;其次,我还在对话中与小新交流对文章中塑造的小新的看法,引导小新要向塑造的小新看齐;最后,我会有意识地与小新交流一些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小新语文学习的能力,有时还让他写一些生字和新词。
由兴趣而激发的阅读动力是强劲而持久的,小新对我所写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来我办公室,都会向我提出要求,要看我写的文章,我也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所以,我要坚持写小新的故事,把我写的文字作为最近阶段小新的主要阅读材料。
引导小新通过阅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验依旧在进行着,我除了给小新读我自己编写“小新的故事”,还会给他推荐优秀的读物。不过,有一个阶段,我和小新对于这个实验的兴趣似乎都没有开始时那样高涨了。在读了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阅读的四个层次》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童喜喜在《阅读的四个层次》中指出,阅读可以分成以下四个层次: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加强思考意识、做到学以致用。在论及第一层次“激发阅读兴趣”时,童喜喜的观点是:最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是贴近孩子的书。而小新的阅读兴趣主要来自“追风”,而并不是因为图书或者文章贴近自己,这种兴趣虽然能够持久,但对于后三个层次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童喜喜在谈到“培养阅读能力”时指出: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给孩子选择图书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好读”。小新虽然很多时候也是“我想读”,不过他的“我想读”是做给同学、老师和家长看的,他并没有被书籍真正吸引进去。童喜喜说,“加强思考意识”是对书籍的真正消化,反对在孩子阅读后立即追问阅读感受。而第四层次,童喜喜则强调:“此时的阅读,依然是生活方式,依然具备着愉悦灵魂的娱乐作用,但阅读更是生命的动力……”
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引导小新阅读的过程中,我应该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小新主动找我谈他阅读的内容和感受,然后引导小新联系自己的生活对阅读内容进行“反刍”,最后引导小新进入“生活即阅读”的境界,那不仅能提高小新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也为提升小新终身的生活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也将成为我引导语文“后进生”小新通过阅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实验的终极目标。
课外阅读使小新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小新能够书写正确的字多了,读课文不会读的字少了,抄写之外的练习也能尽量做一些了……不过,最令我惊喜的还是小新写作水平的提高。
有一次语文活动课我读了学生写的优秀作文,下课了,小新激动地对我说:“老师,我以后要每天写一篇作文交给你……不,有时每天我要写两篇。”第二天,语文课之前我来到教室,小新果然交给了我两篇作文,每篇作文都在400字左右,这使我感到惊奇。第三天,在我到教室上语文课的时候,小新又交给我一篇篇幅很长的作文,即使存在较多的错别字,语句表达也多有不通顺,但我还是从那青涩句子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一些感动,他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良苦用心,我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小新的自信。
小新的写作动力使我看到了成功转化他的希望。在语文学习方面,我可以借助课外阅读,并结合写作,让他在兴趣盎然中将自己没有打好的语文基础逐步奠定得扎实和厚实起来,用阅读这把“金钥匙”助力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