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华凤 林云芸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地方高校的教师教育专业肩负着为当地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可以说,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乎未来整个社会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师范生的师德素养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工作,不仅关乎师范生的成长,还关乎中小学生的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永远是相辅相成的。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才能成为未来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育者先受教育。师范教育阶段是师范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师范生在校不仅要掌握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高尚的师德素养,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教育情怀等[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中明确指出“在教育类专业课程中注意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职业理想,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2]。
教学大纲也叫课程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课程大纲首要内容就是确定课程目标,一般围绕三个维度来开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思政目标,也是育人目标。以往高校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过于强调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忽视了思政目标。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大纲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密切结合每门课程的内容特点,充分发掘蕴含的育人元素,按模块、按章节明确每门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方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以此保证育人的实效。
对师范生而言,师德素养内涵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思想政治素质、道德规范、教育情怀。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爱党、能明辨大是大非等。道德规范主要有诚实守信、公正无私、团结友爱、有社会责任感等;教育情怀主要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社会公德意识等。教育教育专业的每门课程都承载着一定的精神塑造和价值观教育职能。对照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需要从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入手,发掘每门课程各个章节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炼出核心要素。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能只贪图数量,不能破坏教育学学科本身的知识逻辑体系,不能降低学术内涵,一定要合情、合理、有效地发掘和渗透,做到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无缝对接。例如,《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几乎每个章节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涵盖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等内容,也就是要探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规范》这门课主要讲中小学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依法执教意识等。《农村教师专业成长》这门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培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具有到艰苦地区从事乡村教育的意愿。
在教师教育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教学方案中体现。教案的设计和撰写关系到课程思政目标的具体落实。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规划并分层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再从每个章节的学科知识点中发掘和提炼思政要素,再将各个思政元素进行归类、寻找合适的连接点。由一个“知识-思政”点,发展到多个“知识-思政”点:由多个“知识-思政”点,形成一条思政线;由多条思政线,形成一个“思政面”,与学科专业理论与知识紧密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价值模块的整合。在教案的最后要有教学反思,源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课堂教学的成败,特别要注意反思该节课的思政目标达成情况如何。
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在每个章节中寻找合适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思政内容的融入不能有突兀感,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更不能喧宾夺主地忽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教育无痕”,让学生能自然接受,认为就是课程的一部分,就像盐溶于汤中。要产生化学反应,不要物理焊接、更不要堆砌。为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避免说教和灌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感悟和实践,春风化雨的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过程的规律,在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进行转化,道德认知是通过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进行内化,在实践中转化成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此外,不能狭义地理解思政元素,教师可以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某领域行业大师的成长道路、学科发展史、教师个人的经历、失败的教训、社会热点问题等,都可以作为思政学习的内容进行渗透。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育实践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实习前的动员会就是一次非常好思想教育大会,要求学生实习期间在工作态度上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在工作作风上做到认真踏实、虚心好学,在工作行为上做到遵纪守法、严于律己、榜样示范。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提升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同时,实习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作为未来的教师在知识和能力层面的不足,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动力,以积极做出自我调适和完善[3]。此外,学生到边疆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实习,可以增强对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习俗的了解,形成包容、尊重、欣赏的多元文化教育观。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实习学生无论是在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同时,实习学校学生、领导和指导教师对学生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肯定,也会使师范生产生一种职业自豪感。
课外活动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可以说,在大学生活中,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课外活动具有生动性、趣味性、随意性、自愿性的特点,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感悟,思想政治教育比常规课程更容易留下深刻长久的印象。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比较丰富,学生参与比较多的是自发组织的社团活动如红丝带协会、创业协会、围棋协会等,也有与专业相关的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板报比赛等,这些活动都可以渗透价值观的教育。还有一些是志愿者活动,如暑假组织学生关爱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活动,让学生回到家乡给当地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教绘画、音乐、舞蹈、体育、书法等课程,给留守儿童带去知识、带去温暖和快乐,让留守儿童的假期变得充实愉快,不再孤单无聊。此外,还可让党员学生回乡入村,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传递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师范生的爱心、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参与性、情感性、互动性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保持课堂生机和活力。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通常可采用情感体验法、案例教学法、榜样示范法、问题教学法等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4]。在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学生在体验中,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如果教师不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的讲解,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很容易使教学走过场,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学失去活力。情感体验法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启情点”,用生活中师德楷模的实例、媒体报道的师德典型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教学中以感性的方式切入典型事例,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来体验理性的内容。即以感性的方式诠释理性的内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念,行为道德观念等做到走脑更要走心,以此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教育情怀。
在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中,要注意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通过展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和反思三个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教育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都应该建立案例库。案例的选择遵循典型性、新颖性、代表性、生活性的原则。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一般会注意选择社会热点问题或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人和事作为案例素材,并对案例及时更新。这样的案例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正面引导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话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讨论,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应坚持榜样引领,采用榜样示范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农村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分享会,邀请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岭教学名师等当地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进校园,用他们的亲身经验来感染学生,以此激发学生高尚的师德情怀。鉴于我省地方高校的师范生毕业后多数将到边疆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工作,我们要特别注重邀请那些长期扎根在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如云南省优秀乡村教师奖获得者、马云优秀乡村教师奖获得者、优秀校友等进校园现身说法,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让学生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甘于清贫,乐于奉献,长期扎根边疆,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为祖国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默默奉献的精神。此外,要注意运用一些全国优秀教师或师德标兵的视频,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使思想道德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学的本质是互动与交往,所有的教学都应该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单独把问题教学法列出来,主要是基于传统课堂过于强调教师的讲授,忽视与学生的对话互动。问题教学法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行问题教学的前提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不是随意提出来的,而是教学前先设计好,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问题既要分层、有价值,又要有现实意义,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挑战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包容、平等的课堂气氛,以此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模糊观点。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引领学生全面成长。
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必须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切实担起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职责。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不注重学生思想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引领。师范专业教师除了承担学科知识的传授外,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育人,即对师范生进行思想的塑造和人格心灵的培育。同时,还要做到行为育人,在自己的言行中,率先垂范。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正确的“三观”,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认同和热爱,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态度,均对学生有良好的示范作用,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均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此外,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创建有温度的课堂,避免说教,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畅所欲言。教师不能搞一言堂,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互动产生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使课堂充满活力,焕发生机。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如雨课堂、学习通等手段,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教材看成是学习的媒介,不能看成知识学习的全部,更不能照本宣科,这样的育人才能做到潜移默化。
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要肩负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四有”好老师,实实在在做好青年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教师应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5]。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库,不断加深对党的相关政策的学习与理解,在学习中提高理论修养,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方向。教师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真正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和指路人。
对于教师教育专业的老师来说,要有家国情怀和教育情怀。家国情怀体现在爱国爱党上,即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切实关注了解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与发展。教育情怀体现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上,对崇高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上。教师要有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此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教师的一言一行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身为教师要严于自律,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传递正能量,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教师要有热情和感染力,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自觉做学为人师的表率。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学识和多元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掌握本学科领域涌现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教师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较高的学术成就,才能让学生佩服,这样说出的道理才能让学生信服,达到育人的实效。此外,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期,为了增强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点、兴趣爱好、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当代“00后”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物质丰富、社会发展和变革迅速的时期,他们具有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价值取向多元等特点,但他们容易理想信念缺失、思想政治意识不强、价值观模糊、看问题片面易冲动、抗挫折能力弱、自制力不强、自我定位不清等特点,这需要教师在循循善诱中启迪学生心智,在润物无声中传播真理,加强对学生人生规划的指导,引导其健康成长。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在教师教育课程中,以培养教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依托,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习实训等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师德素养,为成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