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内涵逻辑和建设路径

2021-12-02 14:51燕,田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价值观

梁 燕,田 野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6)

一、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缘起

“课程”(Curriculum)是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是保障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思政”(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是思想政治的简称,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价值观教育范畴,“不仅是人类社会道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更是人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1]。“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之举,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方式。2014年,“课程思政”一词在高等教育领域创新性提出,首先在上海市部委属高校和市属高校启动研究并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先期经验和教学成果。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的普遍开展,呈现出“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热潮,也取得了诸多理论研究成果,创新出不少具有区域特点、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模式。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更加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生命线地位,以及“课程思政”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突出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以及“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吹响了“号角”。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许多职业院校开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成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作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两翼,两者“同向同行”,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着协同育人的作用。但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建设基础相对薄弱;二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还缺乏理念引领,对“课程思政”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没有掌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方法;三是“课程思政”开展的支持和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有待深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还没有跟进。总之,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尚处在学习借鉴和探索阶段,如何体现职业教育育人特色,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德技并修”育人理念,创新特色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模式,都有待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逻辑

(一)“课程思政”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担负着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活动,并且是目标性很强的社会活动,经由教育活动开展,培养塑造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人。或者说,人成长的过程也是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立德树人可以从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溯源,是传统教育思想精髓的呈现。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为“三立”之首;《管子》中有关于“树人”的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将“树人”作为伴随人生的大事[2]。立德树人根植于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与力量,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赋予其传播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上发表重要讲话,关于人才培养他强调,“ 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承载功能也越来越凸显。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并强调,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指向。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坚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努力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产业大军”[4],需要加强对德行、品德、道德的塑造,其中“课程思政”不能缺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主体。“教书”和“育人”不可割裂,“教书”是教育的手段,“育人”才是教育的目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神圣之处在于“育人”,在于塑造高尚的灵魂。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将“道”之传授放在首位,这里的“道”即价值观范畴的道理。从古至今,教师职业“传道”“育人”“教化”的使命始终清晰,广大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近年来,北京市职业院校持续开展“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成效,有力支撑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开展。当前,“三全育人”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所有教师承担育人职责,除了要具备优良的师德师风,切实做到以身示教、以情化人,还要将价值观引领有机融入到课程内容、教学实施中,这是“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

(二)“大国工匠”和“社会公民”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目标指向

职业教育发展关系到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贯彻落实。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位于人才链两端的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尤其是“大国工匠”培养瓶颈制约着制造产业打造“中国品牌”和“中国质量”。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输出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人力资源支撑的艰巨任务。从办学规模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占据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培养输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是社会生产领域的建设者,其在各行各业创造劳动和贡献力量,同时他们也是在社会生活领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公民”,对其进行基本价值准则教育也必须进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维度。

《论语·为政》中有孔子“君子不器”的记载,《礼记·学记》中也有“大道不器”的记载,可见我国古代教育就认识到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使人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而不是拘泥于工具化的器物。然而,很多人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仍存在认识偏颇,简单的将其理解为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忽视素质养成和道德教育的情况很普遍。笔者认为,“大国工匠”和“社会公民”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维度,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培养目标指向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我国教育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回应,突出体现了其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性要求。同时,“大国工匠”和“社会公民”并非割裂存在,而是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上,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共生。从工匠精神出发,“大国工匠”需要具备精益求精、严谨规范等素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社会公民”要具备家国情怀、仁爱诚信等美德,这些都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开展的内容。

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

价值观在人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必然要承担相应功能。价值观教育也是世界范围各国家和地区教育普遍关注的重要内容,只是对其称谓有所不同,我国比较普遍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国家比较普遍采用“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称谓,德国则直接称为“政治教育”(Politische Bildung),并且西方国家均将相关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发挥着国家政治功能和价值导向作用。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机构,必须开展价值观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是非独立设课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相互影响,价值观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青年学生在成长中受多元价值观影响。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学生中走脑、入心、践行,能够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是教育必须主动应对的问题。职业院校学生是当代青年群体的重要部分,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行的“后浪”,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同小麦“灌浆期”会影响一季收成,青年学子的“第一粒扣子”将影响其一生发展。职业院校培养输出的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支撑经济社会领域的重要人力资源,更是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紧密围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三方面的要求来开展,并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地位。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6]。在“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指导下,“课程思政”建设应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常态化工作,其工作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应于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职业教育须培养“大国工匠”和“社会公民”,既具备工匠的技术技能又具备社会公民的使命担当;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课程思政”的主线,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其中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引领性,涉及爱国守法、中国精神、理想信念、生态文明、责任担当、劳动诚信、公民道德等,“课程思政”就是要把这些价值理念有效传递给学生;第三,职业院校各类课程应彰显价值观教育功能,基础课、专业课、主题讲座、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第二课堂等都应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打造有价值“高度”和人文“温度”的课程。

(二)明确“课程思政”理念引领,提升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关键,是合理挖掘各类非“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组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方法和手段,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简言之,就是教师须具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先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已经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部分高校推出了“课程思政”建设品牌。上海市“一校一特色”的“中国系列”课程,获得了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涌现出了许多在内容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式上具有亲和力、时代感的特色课程。北京市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也取得成效,2019年“北京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推出了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范例。借鉴高等院校先期“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结合职业教育教学特征,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着力开展研究和实践并力求有所创新。

“课程渗透思政”“教师践行育人”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教师作为教育者要“明道、信道”,通过不断学习坚定社会主义思想、信念和政治方向,同时“传道、行道”,不断研究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并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职业院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笔者有如下认识:第一,聚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应成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关注我国职业院校“国家、地方、校本”三级架构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开发相应培训项目并组织相应培训内容。目前,“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中已有部分培训基地开展了“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人员覆盖担任多个专业大类课程和多门公共课程的教师。同时,职业教育领域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两大赛项,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其方案均将“课程思政”作为评比要点,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第二,教师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绝不是改变课程类型和性质,也不是“贴标签”“粗包装”“生嫁接”,更不是破坏课程原有结构和体系,而是围绕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目标,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通过精心设计将课程“烹调”出思政“味道”。例如,北京市商业学校贯通培养小学教育教研室的教师们注重引入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案例,多门学科教学聚焦疫情,教师们创设了生物课专题“新冠病毒是什么”、化学课专题“如何预防病毒”、地理课专题“隔离防护的重要性”,学生通过疫情系列专题学习,做到了科学认识新冠病毒并进行健康防护。第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原则,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要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特别强调形式、方法、手段的适切有效,将思想政治元素“盐”溶于教学设计之“汤”,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从“初步认知”到“深入认同”直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其思想道德素养的升华。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遗与设计学院教学在线上、交流在“云端”,相关教师结合专业和课程特色设计实施了以“拳拳赤子心,同心战‘疫’情”为主题的学生海报设计比赛,讴歌中国在抗疫工作中呈现的强大治理能力,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勇士们致敬,这些艺术作品“为时而著”和“为事而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灵魂。

(三)强化制度保障和激励,多措并举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职业院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承担着制定“课程思政”保障和激励政策、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营造“课程思政”建设氛围的职能。 “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式,与作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式的“思政课程”协同发挥育人作用。长期以来,职业院校重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职、高职院校分别开设了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模块课程,并开展了课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对而言,职业院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够关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多采用“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尽管在素养目标维度有关于价值观的表述,但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更侧重职业素养培育,其所覆盖的范围仍然狭窄,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导致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承担价值观引导的责任比较淡薄。

“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价值观传递要具有引领性、时代性和亲和力。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带来了契机,在“云端线上”开展的课程教学结合疫情案例和抗疫精神,使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在青年学子心中变得更牢固。在经历了成功抗击疫情“攻坚战”之后,有必要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进行反思,正如马陆亭学者所述“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必将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要智慧地消除逆全球化思潮影响,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7]“课程思政”既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展“三全育人”的贯彻落实。

职业院校应强化制度保障,多措并举引导教师研究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建议如下:第一,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实践,建立起校内考核和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提升执教水平的内驱力,提高教师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搭建交流平台支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组织校内各专业、课程类教师间进行交流切磋、共促提升,以及与校外兄弟院校教师沟通研讨、互通互鉴。例如,北京工业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北京市部分高职院校先期启动了“最美课堂”评选活动,既给老师们提供了展示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的平台,也促进了校际间教师学习交流,有很好的辐射、示范效果[8-9]。第三,制定完善教学管理规范,促进“课程思政”规范管理,在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管理文件中明确“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标准要求,并在课程标准、课程教案、教材建设等方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第四,结合院校实际进行“课程思政”特色创新,打造“课程思政”建设品牌,推出精品课程、选树最美课堂、评选优秀教师,力争形成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价值观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