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策略创新研究

2021-12-02 14:07:32王雅卓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王雅卓

(安徽艺术学院 新闻播音系,安徽 合肥 230002)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不断涌现,但由此也出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借娱乐之名隐含的文化浅表达、同质化等现象,这样势必会影响我国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文化导向功能的实现[1]。目前,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内容以中华诗词、历史文物为主导,节目传播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节目数量泛滥、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元素,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所以,节目质量的提高是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取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应加强节目创新传播策略,赋予节目以全新的活力。

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一档自主原创的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此节目根植社会现实,把握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关切,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节目的第一季主题为回望历史、铭记不朽,用“让经典照进现实”的新视角,树立文化节目的新标杆。2020年第二季的节目以崭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理念获得收视好评,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内容主题更贴近现实,与时代相呼应,着重描写当下最鲜活的人物故事,着力体现人物的精神基点,多元素、多视角的呈现艺术与真实的平衡,致敬经典的同时,创新开辟了新的叙事场域,节目为时代立像、明德,深刻描绘出属于当下英雄群像的精神图谱。这条创新之路,不仅是对文化类节目,乃至对整个中国文艺的改革发展都具有借鉴意义。

1 传播内容的创新策略

“故事曾经是人类了解历史、熟悉自然、感悟自身的通俗方式,它构成了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原型文化,在人类的血脉中播下了讲‘故事’、听‘故事’、爱‘故事’、迷‘故事’的基因。”[2]这是一种人性化、情感化的体验,印证着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强烈需求。《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延续了以综艺为主线,以“影视+戏剧+文学+访谈”的表现方式,主题鲜明,内容形式新颖独特,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传递美学精神,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艺术和故事相互融合,立体化地塑造出动人心魄的艺术形象,让观众去感知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文化,达到了艺术性与娱乐性、文学性之间的平衡,实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核创新、软创新和巧创新。文化类综艺节目里的中国故事应该“讲什么”“谁来讲”“怎样讲”?《故事里的中国》将主旋律贯穿始终,其中,弘扬正能量,营造家国情怀,通过故事化的处理,使节目深入人心、耐人寻味。

1.1 多维度立体叙事的深度融合

《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里的传播内容主要是对新中国经典作品的演绎,在第二季里深入挖掘新时代动人心弦的中国故事,主题的选择是舍去“经典的拐杖”,用原创手法致敬新时代的经典。节目主题重点关注“脱贫”“战疫”,通过构建戏剧场、影视场、访谈场等场域实现台前幕后的互动交流,进行立体传播。这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呈现,以戏剧为主要元素,用访谈来达到情感的升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动人心魄的艺术形象。

第一阶段,首先是谈话场的建立。主持人对人物进行纪实访谈,披露相关真实人物的故事,讲述事件背后的故事,观众的思绪会被带入特定的场景和事件中;第二阶段,利用戏剧的形式对真实事件进行再创作,退后谈话场,引入戏剧场。在戏剧场中,进入剧本围读会的环节,戏剧总导演及相关演员解读作品,把事件、人物进行剖析,并将整体的创作环节呈现给受众,加深受众对作品的深入理解;第三阶段,双重谈话场的升华。舞台第一现场仍然是主持人的纪实访谈,演员进入第二现场,现场聆听相关人物事件的故事,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以细节挖掘人性情感,深入现场精细感受。最后,谈话场、影视场、戏剧场里的人物、故事合并出现在戏剧舞台上,真实和艺术在此升华,实现完美交融。访谈、影视、戏剧,三种元素层层递进,三个场域相互切换,彼此互动,共同打造全方位立体叙事,最终,在戏剧场的演绎中赋予《故事里的中国》新的时代涵义。

1.2 多重空间叙事构建“视域融合”的互动体验

《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节目中将“新闻”与“文艺”紧密结合,聚焦新时代中国故事,为时代画像,继续探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路径。以多重空间叙事模式构建多重视角的对话,节目中构建了导演与演员之间关于角色的分析解读空间、导演与演员之间剧本围读会的叙事空间、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现场访谈空间、演员表演前观看嘉宾访谈的第二现场的候场空间、演员现场彩排空间、现场舞台表演空间等多重叙事空间,多重视角进行相互传播。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需要建立在读者(受众)与(导演)作者之间的‘诠释学’对话。”[3]

《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的首期节目《扶贫路上》,节目通过多维度多空间的故事,讲述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扶贫故事,使受众进入沉浸式事件体验中,节目呈现出总导演讲述《扶贫路上》的创作故事、父亲黄忠杰、姐姐黄爱娟讲述黄文秀的成长故事、百坭村村民讲述黄文秀的扶贫故事,全新视角诠释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因公牺牲的扶贫干部的鲜活故事。受众在整个过程中获取了一个有血有肉、生动立体的扶贫干部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样,人们对于新闻中新时代扶贫干部黄文秀的乐观勇敢和无私奉献已有认知,通过对剧本的深度研读以及导演、演员对剧中重要情节及事件细节的细致解读、相关亲历者的真实阐述以及演员在戏剧舞台上的二度创作与事件人物的再次碰撞融合,多维度构建对话空间,通过演员与角色、观众、嘉宾的对话互动体验,使受众的视域与创作者的视界、表达者的视域相融通,这就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在多重空间的叙事环境里,对共同社会历史空间下完成共享、共叙,从而将创作文本、作者、阐释者和人民大众连在一起,共同感悟其在社会历史空间下的“精神共通感”。至此,受众所看到的人物、事件、行为既真实又具有艺术性,体现了人物的精神基点、人性亮点和情感的爆点,由此可见,视域融通的过程可加深受众对人物形象及故事发展的认知体验。

那么,在多重叙事空间下构建的对话场、多维度环境里营造的沉浸式体验演绎以及虚拟场景的空间构造与故事、情节、表演共同呈现,使受众沉浸在特定的氛围中,迅速进入马斯洛所提出的“高峰体验”之中,使受众全沉浸于节目所描述的信息认知、情感感知、态度意向中,增强体验感,呈现自我圆满,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境界,在经历高峰体验后的普遍结果是形成一种感恩之情,这种体验会促使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感受,产生拥抱世界万物的爱,更加接近自己的存在和完美性;同时促进人产生自我认可、感恩、敬仰、奉献等行为的冲动和责任意识。在节目的传播过程中,网络评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诸如“为英雄点赞,向英雄致敬”“我爱你中国”“做新时代祖国的栋梁”等评价和感悟。

2 传播方式的创新策略

沉浸是指人类完全涉入某项活动时所体会到的整体感受。《故事里的中国》创建了“影视+戏剧+文学+访谈”的模式,节目通过人物访谈和舞台剧表演,实现融媒体立体化传播,全方位立体展现时代英雄,讲好“无愧于时代”的中国故事,使受众感受多重沉浸式体验。

2.1 多重沉浸式体验:沉浸式访谈

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主要涵盖两种访谈:一是引入式访谈,二是探究式访谈。引入式访谈主要是访谈对象为相关文艺作品的创作者;探究式访谈主要是访谈对象为与真实人物事件有密切关系的见证者或是有类似经历的亲历者。《故事里的中国》通过多种视角多元化传播进行穿插访谈,不仅串联起戏剧舞台,推动节目发展进程,也真实再现故事背后的情感力量,使受众进行沉浸体验,增加了故事的感召力。在对相关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和参演者的采访中,受众可以了解事件产生的背景。对故事的亲历者、亲见者的采访,让受众沉浸在受访者的情感语境里,从而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这里说的“真实”不是物理概念而是社会概念,找寻与人物之前的“感同身受”。“真实”是理解意义上的真实,其核心在“理解”。

在《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钟南山》这期节目中,节目主创人员另辟蹊径,充分发挥叙事张力。其一,挖掘节目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人物访谈穿插钟南山传记作者叶依讲述钟南山儿时经历;钟南山院士秘书苏越明讲述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的故事;钟南山院士儿子钟惟德讲述自己眼中的父亲;其二,受众了解钟南山,却未必深入了解钟南山,用话剧还原具体情境;其三,展开共情能力,通过专业演员演绎,为受众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沉浸式体验环境。在紧密相连的访谈环节里,实现了文艺创作与现实故事的互动,沉浸式地将“新闻真实”与“舞台真实”巧妙联结,用他人的人生经历引入受众主观自我情感共识中,用融合获知感动,用感动促成教化。

2.2 多重沉浸式体验:沉浸式观演

詹姆斯·凯瑞认为仪式是一场“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4],其功能是促使社会组织成员在情感、信仰上保持统一。《故事里的中国》准确利用现代化视听媒介,通过舞台再现时代英雄,实现对正在进行时的中国故事的全新诠释、跨界突围。节目突破了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观演方式,《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仍然采用多重舞台相互交叉演绎的方式,仪式化展现视听优势,使受众感同身受,沉浸其中。其中,在表演空间方面,主舞台一般为外景,二号台和三号台一般表现内景。如在《扶贫路上》这一期,辅舞台分别表现村支部和黄文秀父母家,演员可以在三个舞台时空里完成创作,在戏剧表演中,舞台设计的场面调度所带来的情节流动感,对整体环境氛围、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心理变化等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既让受众沉浸于节目氛围中,又创新开拓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审美维度。又如,《“天眼之父”南仁东》这期节目打造“星辰大海”式场景,再现天眼之父追梦征程,这期节目更加凸显试听媒介的作用,利用舞台调度以及投影、大屏、透视等多重模式,打造出一个光影交错的“星空宇宙”。在这期节目中,星辰大海的少年南仁东到攻坚克难的南仁东,在同一个星空下展开对话,需要完成一场信念与精神的接力,通过观影沉浸,使受众身临其境,深度体验。表演之外,舞美、灯光、道具成为强力支撑,利用舞台灯光展现多场域表演空间,自然过渡时间、空间变化,并且在戏剧舞台中使用影视作品里蒙太奇手法,多元化营造沉浸体验。主持人与嘉宾访谈之间旋转式的舞台,也使场域流转更加顺畅,沉浸观感更加凸显。在特定的访谈场中,舞台场面向观众,主持人、嘉宾与观众一起感受人物故事;在戏剧场中,舞台场面向表演者,主持人、嘉宾与观众共同观看表演。舞台场根据叙事空间的转换进行合理调度,自由灵活地迎合节目需求,与受众开展多种互动。

2.3 多重沉浸式体验:沉浸式互动

《故事里的中国》具有媒介融合时代立体化的传播特征,创新性地借助多种媒介,实现融合媒体的时空场共振。《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提升了电视艺术美学,运用融合性时空互动艺术,节目将布莱希特 “推倒四堵墙”的理论运用其中,讲述新时代英雄故事。节目从原生场域到新媒体场域,完成多个场域间的融合和共振,不但提高了节目的曝光度,而且使受众在媒介融合的互动下自然沉浸于故事情境中。节目通过新媒体平台,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设置可用于全网讨论的话题焦点把对英雄的敬仰完全融入沉浸式的互动环节中,从而成为“强互动”的内生动力。在抖音平台上即时更新具有竞争力吸引力的短视频,如“钟南山家门檐上钉子”“妻子等钟南山回家吃饭“等具有话题热度的精彩短视频都获得了近百万的点击量和数万条评论。节目还将“第二现场”“彩排现场”等后台情况,在新媒体场域中进行立体传播,实现了传统电视场域与新媒体场域的有机结合。节目拓展了文艺作品的情感表达空间,提升了受众的认知感受、情感释放和故事好奇,以“让经典照进现实”的全新视角进行价值引导,构建起文化节目的新标杆。

3 传播渠道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价值回归,文艺作品呈现致敬传统与体现现代性相融合,既需要创作者们细致深刻的理解,又能融入现代元素和国际视野,开展“融合再造”。当然,节目要想在播出过程中紧紧锁住受众群,并且在播出后保持话题热度、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还需拓展节目宣传方式以及丰富的传播渠道,这对保持受众粘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着重策划营销策略,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与受众持续保持互动。

3.1 多元平台立体传播

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吸收融媒元素,转变传播方式和传播策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展了电视节目传播的广度,提升受众粘度,节目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平台、官方抖音平台的成功运营,为节目提高收视率与话题热度,也使文艺作品的传播更加立体。《故事里的中国》成功地利用微博营销手段,多角度、立体化进行创新,在首播当日节目热搜关键词多次高居微博热搜榜,首期节目微博主话题“故事里的中国”阅读量突破2.1亿。同时,微博具有实时互动与反馈功能,及时实现节目与受众的高效互动,节目组可以及时了解受众反馈,准确快速地对节目做出适宜的调整;另外,立体化传播可以满足受众深度参与节目的需要,增添受众与节目的粘合度,提高传播效果。《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内容主题与时代相呼应,着重描写新时代英雄故事,在传播时效性上更有优势,《故事里的中国》的微信公众平台把握新闻温度,保持话题热度,更加注重丰富节目的延展性,公众号里发布幕后故事分享等,使受众在互动体验中不断尝试创新,实现多平台、多渠道联动,让节目传播更加全面。

3.2 台网联动融合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媒体,传统电视媒介需要构建一个内容与渠道共建的媒体生态圈,互联网+媒体生态圈下的媒介融合对传统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电视媒介运用互联网信息的即时性和广泛性,实现节目的话题热度,提高受众对节目的关注度,构建起新的媒介生态圈,在热点话题的讨论中也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经典文化的有效传播。伴随传播渠道的增加,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播出机制也更加灵活,电视与网络密切联系,台网联动策略已成趋势。这种新思路既实现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也深化了节目的传播效果,因此,应加速推动互联网+媒体生态圈下的媒介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4 结论

在当代媒体环境下,泛娱乐化现象愈发严重,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应秉持坚守与创新并存发展。《故事里的中国》通过对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创新,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以全新的路径创造出全新的文化体验,用新颖的表现手法呈现价值回归,体现了时代担当和社会责任,构筑起文化节目的新标杆,也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