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夏马勒乡第一小学,新疆 喀什 843800)
民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因为视域、习惯、环境等多个因素,呈现出多维特征——学习困难者有之、苦学者有之、死学者有之、厌学者有之……除了知识、技能、技法之外,除了成绩的提高之外,民族小学生的学习中还应该凸显什么?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培养民族小学生的好奇、自主、担当、审美、探究等意识不可或缺.无疑,这“五种意识”指向学习情趣、学习习惯、学习负荷力等非智力因子,已不仅仅是知识层面,因而更具培养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因为所在地域特点、所在民族风俗、所在学校班级特点等,更需要非智力学习意识的培养.做精、做细、做实这“五种意识”的培养,对于少数民族数学内涵式改革,对于少数民族学校精细化改革,甚至对于民族团结等意义重大而深远.
数学学习中,好奇心比数学知识更重要.[1]因为,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是向未知领域挺进的催化剂.小学生一旦有了浓浓的好奇心,探究数学真相的源动力才会汩汩而出,乐学之理想境界才会指日可待,数学学习之路才会厚重深远而又摇曳生姿.小学生包括民族小学生总是有那么多的好奇:“为什么?怎么会这样?难道不可以那样吗?”尽管高年级的小学生比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已经淡了很多,但处处流露出的好奇仍然是学习中的常态.基于此,教师应该激发好奇心、呵护好奇心、善待好奇心、深挖好奇心,以此让乐学的涓涓细流充溢在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细微处.
比如,在学习“真分数”的过程中,一个少数民族学生提出:“四又六分之一是什么数?”经过讨论,学生知道这是“带分数”,此时,另一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好奇心又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分数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这三类呢?”是呀,教材编纂者把“真分数和假分数”(少了带分数)放在一起进行分类和知识点的安排,自有他们的意图,但学生不知道,学生提出这样的好奇心浓浓的问题并不奇怪.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应该漠视,而应该当作难得的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从而进入到数学学习的更深处.所以,张扬并重视这样的好奇心,是带动少数民族学生乐学的基本策略之一.
不仅仅是真分数,更多知识点、数学性质及法则、数学练习与测验中,好奇心的激发、呵护与培植都是不可或缺的.小到某个题型的解法与转换,大到某个数学规律的由来及产生过程,都在好奇心的刺激下才显露了真相,才呈现出其内在的知识机理.面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导之、拨之、引之,大面积地呵护、激发、培植,使之发挥最大的正效应.
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因为农事的特殊性和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可能几乎无暇辅导孩子的学习.于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主意识尤为重要.关于自主,曾有人用“新标准”和“建构”来描述.这里的“新标准”指学习时究竟以生为本,还是以教为本,显然只有前者才是值得称道的.这里的“建构”是指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教师应该由扶到放,由告知到启发,大面积、强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放手”愈多,愈是对少数民族学生真正的呵护和负责,“放手”愈早,愈能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创新力和实践力.对于从小就自立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放权”与“自主”既是容易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善学的真正标志,需要大力提倡.
比如,在学习“圆”的过程中,教师用多媒体中的画图工具展示了一个醒目的圆,并且要求学生用圆规画圆.但是,部分学生并没有圆规,怎么办?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圆规画出圆并没有多么了不起,利用身边或眼皮子底下的材料自主画出一个圆,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才是创新和了不起的表现.于是,孩子们的自主画圆活动开始了:用一根棉线可以画圆,用游戏牌可以画圆,用饮料瓶盖可以画圆,用马鞭可以画圆……当教师充分放权时,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和自主实践的能力加强了,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完成了学习活动中的全部任务,并且学得有滋有味.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主意识应该坚守一些基本的底线与策略.比如,应该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更细微的分层放权:面对学优生,全面放权;面对中等生,适当放权;面对学困生,一点一滴地少量放权.再如,鼓励创新但杜绝随意、任性和乱七八糟;充分自主,但不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自由行走;注重自主,但需要充分的合作与必要的指导.理性自主、适当自主、高效自主等应该成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自主意识的基本底线.
大家千万别认为,担当意识就是语文课和思政课的任务,数学课堂中同样可以渗透担当意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一些特别的原因,更需要通过提高担当意识来促进其成长.学生有了担当意识,不仅在听课、做作业等学习活动中能够做到高质量,而且在做人、交友、处理生活和生命成长中,亦可以做到更好.数学教材中,有不少素材不仅仅针对知识点,更针对道德与精神层面,针对担当意识的激发与培养.教师应该对此进行必要的甄别、筛选与重组,使之成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资源.
比如,在教学“找次品”时,教师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懂得,制造次品就是不担当的行为,对经济有害,对人类有害.次品一旦介入生活,也会对自己的家人和家乡造成伤害.因此,杜绝次品,制造合格品和精品,应该成为工人在生产线上的工作底线,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从小就应该“勤”字当头,以丰富的知识促进技艺的精湛,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杜绝次品和伪劣品的产生……
这样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走向直指担当精神,直指学生道德与精神世界的重构,因而显得意蕴十足.另外,不仅仅是知识点,其他(如完成作业、直面难题等)也均可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学生能够对数学练习、作业、考试等进行担当,那么,碰到生活中的更多困难,就能直面,就能担当,就能想方设法去解决;碰到难题,不是急急忙忙看同桌的答案,而是苦思冥想自己弄懂,这就是一种担当;碰到作业较多时,不是马马虎虎去应付凑合,而是竭尽全力去完成,这也是一种担当.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细微处尽担当之责.
曾有专家言:“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2]的确,数学的世界中,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细微处,数学的万千风貌中,处处都有数学之美,时时有诗意的存在.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甚少感受到美与诗意呢?深究,是因为学生不够博学、不够敏锐、不够细腻.于是,数学之美轻易地就与学生擦肩而过.鉴于此,教师应该引领少数民族学生沿径探源,见微知著,通过多个切口或生成点,触发少数民族学生对美的敏感,让数学中的“美和诗意”也充盈在少数民族学生身上.作为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善于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美、演绎美、创造美.
例如,轴对称的学习中,学生从蜻蜓图案中发现了对称美,从桥梁、人体、数字、对联、工艺品……中也发现了对称美,从中体会到美的享受,心中滋生出满满的美感.进一步,教师可以针对少数民族风俗进行引领:帐篷中有对称美吗?窗子上的剪纸图案有对称美吗?少数民族的服饰上有对称美吗?还可以引领孩子们联想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中的对称美:丰、水……认识数字中的对称美:3、8……学生意识到,美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善于睁大眼睛发现美,就能达到博学的程度,就能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尽情触摸美学资源,以此得到多方面的滋养与锻造.
不仅仅是对称美,小学数学中有多种多样的数学之美——转化美、和谐美、情境美、简洁美、整体美、统一美、奇异美、比例美、构图美、抽象美等.这些美散见于数学知识中,也能在少数民族的生活中触摸到.因而,引领学生把鉴赏数学之美与生活结合起来,应该成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审美意识的基本策略.
少数民族地区天高地远,象征着知识的远方和精神的远方.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应该有一定的“远方”.而这样的“远方”离不开师生强烈的探究意识.这种探究意识愈浓,探究之触角愈能延伸到远方,学生愈能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数学教学应该引领少数民族学生以强烈的探究意识走向知识和学习的深处.
“知识的边界无穷尽”[3],数学知识的边界同样无穷无尽.在数学的大田野中,有那么多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掌握、去攻克、去应用.学生探索得越多越发现,知识无穷无尽,探究无穷无尽.教师告诉少数民族学生,用手脚丈量不了的,就用心和技术延伸.延伸于未来,拓展于视域,应该成为打造高效少数民族数学课堂的应有之义.
比如,学完高年级的“位置与方向”方面的知识后,本来大家都熟悉了“方向距离法”,但偏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提出“经纬线法”也可以解决位置与方向问题.教师不能打击其积极性,于是,一场富有创新意义的实践之旅开始了:如何通过经度和纬度表示民族学校周边的各种建筑和单位,如何以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测绘和定位……
学生不仅要在知识的轨道上探究,更要在情感的滋养方面进一步深入.的确,情感之水汩汩而出,探究意识才有可能落地生根.数学课堂同样可以润泽学生的情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数学教材中不乏针对情感滋养的因子,教师应该筛选、甄别、重组这些因子,使之变成淬炼学生情感的极好的“维他命”.打开知识窗后再打开情感窗,窗外的数学风景更加迷人,而一旦打开,少数民族学生将会不一样.
比如,“负数”的学习临结束时,教师引领学生依托教育云平台查查有关负数的“前世今生”,从中发现古人的《九章算术》真是太了不起了,刘徽、杨辉和朱世杰等人太聪明,在那么简陋的条件下创造负数、运用负数、创新负数.于是,崇敬之情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民族学校的学生,也应该勤奋、创新、实干,为改变少数民族的面貌而奋斗.
探究和拓展不在于多,而在于方法的举一反三和思想的灵活运用.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真知比一般理论更重要,思想比背记了几个公式更重要.一旦数学思想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底扎根,他们的学习就变得简单容易并且具有多重意味.毕竟,思想比知识更重要,思想的领悟与渗透是探究活动和探究意识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应仅仅拘囿于知识层面,也应该在崇尚真知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
比如,在学习“圆”的过程中,通过必要的探究和拓展,通过触摸古人关于“圆”的哲学命题,学生领悟了“天圆地方”的思想,知晓了“圆”是这个世界上最坚硬的形状之一,于是,不自觉地联想到少数民族的帐篷、清真寺等之中的圆形,一种崇尚真知的想法充溢心胸,同时,由圆又联想到正方形、长方形,不知不觉渗透了优化思想.当少数民族学生从学习中领悟到更多的思想与方法时,厌学情绪一扫而空,正能量充盈心间,而这正是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实践一再证明,“五种意识”的滋生与培养在民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五种意识”互为因果,互为促进,互为保证.有了好奇意识,才有了自主意识;有了担当意识,才具备了审美和探究的能力.当这一切环环紧扣时,高效课堂的打造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就在情理之中.民族小学生多了这样的一些意识,学习过程必将变得有情有义而又有滋有味,课堂将变得多彩厚重、情理俱全、坚实朴实.但愿,少数民族学生在提高“五种意识”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沉浸在数学的密林中,渐行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