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宣传工作者需提升“四力”讲好“大思政课”
——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2021-12-02 13:15江光亮朱天星
关键词:大思东华四力

江光亮, 朱天星

(1.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330063;2.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为高校宣传工作者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讲好“大思政课”,需要把准时代脉搏、紧密观照现实。当下,最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正是亿万中华儿女书写的壮丽时代篇章。在抗疫战场上,无数英雄“疫”不容辞,用责任与担当筑起守护生命的“钢铁长城”。在防汛一线,广大党员群众闻“汛”而动,于惊涛骇浪中彰显英雄本色。在脱贫攻坚战中,万千党员干部尽锐出战,以热血和奉献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这些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鲜活素材,正是一堂堂“大思政课”,有助于增进青年学子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领悟。

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主体,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如何讲好“大思政课”,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判断,不断提高其思想水平、政治素养成为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也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升针对性与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2],笔者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探讨通过淬炼宣传工作者“四力”来推出一批品质优秀、适合传播、师生喜欢的新闻作品,讲好“大思政课”,深化和丰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增强网络文化软实力,助推大学生思政育人工作“抢鲜、抢先、应时、应势”,切实提升“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1 增强“脚力”,做到思政工作“抢鲜”

所谓“脚力”,顾名思义是迈开双脚奔走实践,此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源头。对于高校宣传工作者而言,“脚力”在将触角延伸到基层采集鲜活素材之外,还需将新闻宣传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如何将思政教育讲到青年学子的心坎里?首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新时代青年追求新奇,好的思政课只有融通“书卷气”和“泥土气”,见人见事才能具有理论穿透力和生命感染力。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需要发挥“脚力”,挺身而出、直扑一线。尤其在疫情或汛情的公共危机事件背景下,需要深入更危险、更困难的地方,需要更顽强的精神品质去深入挖掘“见人”“见事”的鲜活事例。

一要“见人”,即聚焦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挖掘先进典型,将立德与求知结合起来,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主动回应学生的理论期待和现实关切,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2020年7月,鄱阳湖流域告急,东华理工大学科技防汛博士团成员放弃暑假,日夜兼程投身防汛救灾,运用自主研发的科技“神器”给堤坝“做CT”,保障沿江滨湖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得知消息后,学校宣传部门立即赶赴一线挖掘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推出《芙蓉圩堤来了专家体检》《“上天”“入堤”“测土”——东华理工“核”方神器助力圩堤排险》等系列稿件,点燃师生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蓬勃激情,受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仅学习强国平台点击量就多达240万人次。

二要“见事”,即从与学生成长、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谈起,把解疑释惑与统一思想、教育引导、排忧解难工作结合起来。“既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又不回避社会矛盾;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和介绍取得的成绩,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看待和分析存在的问题”[3]。学生的目光投注在哪里,思政教育的阵地就搬到哪里,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脚步就奔走到哪里。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宣传部门根据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疫情初起时,高校师生对新冠肺炎所知甚少,陷入恐慌和疑虑情绪的人不在少数。学校带领学生自制科普视频、防疫慕课等,从专业角度分析、回应、解答师生的理论期待和疑惑,在学科前沿认清事物发展规律,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4]。当疫情形势趋紧,学校因时而进,制作一批图文和音视频作品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如创作原创抗疫歌曲、开展云合唱等,在广大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阅读量达100万余人次,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争相转载,社会影响广泛。

2 增强“眼力”,做到思政工作“抢先”

所谓“眼力”,就是明辨洞察,不仅能看得见、看得准,还能看得深、看得远、抢得先机[5]。把握“大思政课”之“大”,就要拥有敏锐的政治眼力,能从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出发,深刻理解“大思政课”深刻内涵里的宏大格局、广大视野、博大内容。

2.1 着眼未有之大局

“当今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杂音噪音不时出现,争夺人心的斗争从未止息。”[6]高校是新思想、新知识的策源地,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青年学子思维非常活跃。加之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西方思潮常通过网络媒介、文化作品和人员往来等方式在国内传播开来,并对青年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更要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防范西方敌对势力渗透,肩负起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责任,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换言之,需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练就眼观世情、见微知著、体察百态的“慧眼”,在讲“大思政课”中引导学子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抢先”赢得青年。围绕战“疫”,东华理工大学第一时间组织专业力量加强理论文章的研究阐释和视频图文等新媒体作品的制作,就事论“势”,为青年学子讲清楚中国抗疫的制度优势和世界发展大势,由此提炼出疫情防控中体现的责任担当(入世)和家国情怀(济世)以及疫情防控带来的警示和启示,再循序渐进深入阐述党的领导是“定盘星”和人民群众是“力之源”的道理,达到团结稳定鼓劲的效果,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主流舆论。

2.2 着眼历史大视野

相较于其他课程聚焦某一方面求深、求专,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学科范围更广、涵盖知识更全的特点。要讲好思政课,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透过古今中外对比的历史纵深,向大学生讲深、讲透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让青年学子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思政育人的具体实践中,东华理工大学用好用活百年党史这部厚重的教科书,利用建党百年之时的七一建党节、奥运开幕、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创作宣传作品,借百年史卷的波澜起伏讲清楚国家绝境逢生、百废俱兴的沧海巨变,增强思政育人影响力与感染力。同时,学校还利用校史、校训、校歌和周边人文资源中蕴含的丰富党史学习资源,深入挖掘好“文物”“旧址”“人物”等,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金课”,用“史学秘钥”为思政工作创新注入本土灵魂。

2.3 着眼社会大课堂

青年大学生群体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新时代的社会建设者。“大思政课”不应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还必须推动课堂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向生产生活一线。近年来,不少高校尝试将思政课搬到乡镇农村、田野小巷边,将社会实践的“活水”注入理论深奥的思政教育,让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感受中国奇迹的逻辑必然,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对接、与实践良性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7]。每逢寒暑假期,东华理工大学结合专业特色,引导青年学子围绕人居环境改善、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区域规划等主题集中开展社会实践。具体主题由学校先向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广泛征集,经专家论证和筛选后再发布供学生参考。以2021年寒假为例,东华理工大学开展了“集五福”思政育人暨劳动教育作品大赛,“爱国福”“奋斗福”“实践福”“书香福”及“阖家福”对应家国情怀、人生规划、社会实践、人文素养提升以及孝老爱亲五个专题,探究性、趣味性的主题设置辅之适当奖励,引得青年学子广泛参与,形成了调研报告、创新项目、课题论文等成果约60万字。开学后学校再将其中的优秀成果纳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同步完成了思政素材库的拓展与更新。

3 增强“脑力”,做到思政工作“应时”

“脑力”指多谋善思,要想得深、想得远、想得全,是宣传思想工作者政治、思想和理论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强宣传“四力”之根本。当前,诸多矛盾与问题交织叠加,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背景、对象和方式早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被上下互通、互动的新媒体传播所取代。面对海量而纷杂的信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更需要动用“脑力”进行综合判断思考,于混沌之中辨明方向,于纷扰之中拨云见日,“应时”开展思政教育。

3.1 策划先行,做强主题宣传,凝聚正能量

高校新闻宣传部门应树立“一盘棋”意识,推进校内部门的联动,注重对外宣传的“事件化”[8]。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协调统筹、相关教学、科研、管理等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共同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如东华理工大学在开展疫情防控相关主题集中宣传前,先行制定相关实施方案,明确学校顶层、中层和基层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将战“疫”素材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确立了以一“五”一“十”的思政教育主题,系统地将“云端思政”和“线下实践”深度融合,推动思政教育和疫情防控同步发力,确保后续思政育人和宣传思想工作开展有力有序。

3.2 统筹资源,做大集中宣传,提振精气神

及时凝练、推广各部门探索出的典型做法和有效经验。在防疫思政宣传中,东华理工大学及时在校内媒体平台上开设《战疫动态》《战疫先锋》《战疫思政》等专栏,在校外媒体上推出《东华理工大学一“五”一“十”开启战“疫”思政大课堂》等一批稿件,从策、采、编、发等各环节把稳方向、抓好导向、管住阵地,确保宣传思想工作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行。此举引发光明日报高度关注,并以《用鲜活的中国故事讲丰富的人生道理》为题做了头条报道,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4 增强“笔力”,做到思政工作“应势”

前文所讲的脚力、脑力、眼力,都最终要落实到作品上来。练好“笔力”,指的是拿好“笔杆子”,实实在在以好文稿、好视频、好图片等作品来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增强“笔力”,首先要贴近人民群众。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相比于理性的阐述,更易受可视化、互动性、年轻态方式呈现的内容影响。因此,师生所关心和需要的,就是宣传思想工作应当聚焦和提供的。不论是主题宣传,还是舆论引导,宣传部门都应把握时机、节奏,讲究力度、分寸,力求实效,要坚持内容为王,挖掘优质内容,创新话语体系,树立清新文风,创作出兼具可读性和思想性,能展示学校形象和服务师生的优秀新闻作品。

另一方面,新时代大量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要让青年学子愿意看、喜欢看、看得进,宣传工作者必须适应融媒体发展趋势,加强高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建设,创新文化供给,通过正确的主题内容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让主流声音深入人心[9]。近期热播的《少年》《山海情》《觉醒年代》等主旋律视频作品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些作品深受青年一代喜爱,一改人们此前的刻板印象,引发了激荡时空的共鸣。

同样的尝试也发生在东华理工大学的校园里。疫情和汛情发生后,学校相继推出《东华理工大学发挥科研优势 跑出中药战“疫”加速度》《暑期思政育人不掉线 青年学子成长不断线》等稿件,《你给的爱》《相隔千里心不离》等音视频作品,浏览量达100多万。由于形式鲜活、品质过硬,这些宣传作品一经推出便成为“爆款”,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其中,宣传部带领学生自制的原创抗疫歌曲和MV《星光》获评教育部“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优秀成果。截至2020年8月,东华理工大学对外刊发战“疫”相关新闻700余篇,国家级媒体发表100余篇;科技防汛、防汛思政等角度相关新闻稿件对外发表600余篇,一批重点稿件被“学习强国”、《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刊载转发,引发社会持续关注和黏性传播。归根结底,这与遵循规律、精准传播、务求实效的宣传思路密不可分。

5 结语

战“疫”、防汛、脱贫攻坚场场都是硬仗。但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正好,充分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这些现实之事、之时、之势也为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库,也是讲好“大思政课”的根本信心所在。

“高校是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只有把握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10]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维护我国网络主权、反对网络霸权,助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切实增强宣传“四力”,创作出“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作品,讲好高校思政故事,传播好高校思政声音,让思政教育“产生温度”“保持活性”,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把好思想“总开关”,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大思东华四力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相同的“手” 不同的义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研究
“四力”相融 放大主流声音
以廉洁文化“四力”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湛江市文艺骨干 “四力”培训班在徐闻举行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李东华,亲手打造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