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餐点真“滋味”

2021-12-02 12:01何文娜
好家长 2021年8期
关键词:餐点水壶饮品

文 何文娜

自主式、自助式的餐点更贴合“尊重个体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样的用餐形式把用餐的心理体验感和生理需求感的主体权利交还给了幼儿。静态化的进餐时空变成了与游戏化课程内容相适应的多变时空。

一、餐前“三思”

(一)一思——实用的餐具提供

在传统的进餐组织中,我们提供的餐具一成不变。例如,盛放豆浆或牛奶的大水壶在操作中并不利于幼儿自主倒取牛奶或豆浆等饮品。不但体积大、难拿取,而且装满饮品的水壶还存在安全隐患,只能由保育老师操作倒取。幼儿被动地接受老师倒好的饮品,不能自主决定倒多少,也不能决定怎么倒。因此,在施行自主餐点前,我们对原有的餐具重新进行审视与重组调整。

幼儿园添置了小水壶、取餐勺,每次由保育老师将大水壶里的饮品分装在若干个小水壶中。小水壶的容量有限,幼儿可以轻松拿起,自主倒取适量饮品。取餐勺为幼儿自取餐点提供了方便,这样不仅让幼儿觉得自己可以倒,还可以决定倒多少。

(二)二思——科学的自取餐量

自主餐点在短期内还不能实现一餐多品种地提供,在整体数量的把控中有所约束,自主餐点的量化成为教师必教的一种方法。幼儿园每周会公示带量食谱,根据不同的食材供应,一餐中如何衡量取餐量成为生活数学的日常“难”题。

例如,每人自取多少块排骨合适?每人自取多少饭合适?如果我不喜欢吃这个菜,怎么办?对于品种和数量有限的食材供应,如何把控自取餐量的科学性?教师事先要和幼儿一起聊一聊当天的菜谱,让幼儿心中有数。接着,教师引导幼儿对取餐勺的挖取量有体验式的认识。教师在餐前和幼儿一起聊食谱后,要一起讨论取多少个(块)最合适,并让幼儿通过实践自取食物,积累获取数量经验,将数学中数量的概念融合在餐点自取服务中。

(三)三思——合理的取餐路线

幼儿是时间和空间的主人,传统点餐时间的被迫等待在一定程度中被合理规避掉。但是,自由与自主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个个小麻烦,教师在组织自主餐点时发现,盥洗的幼儿、取餐中的幼儿、取好餐或是准备取餐的幼儿……一时间,教室里人头攒动,一个不小心,就会有人打翻牛奶或是被别人撞翻牛奶。在有限的教室内,如何避免同时做各种自我服务的幼儿穿插碰撞,成为教师组织餐点的一个难题。在自主餐点的空间内,幼儿可以尝试制定不同的线路,为盥洗的人、要去取餐的人、正在取餐的人以及取好餐的人设定路线,相互约束,共同遵守规则,实现自主取餐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餐中“三勤”

(一)勤动眼

自主进餐实施后,幼儿的进餐意愿显著提升。在组织自主餐点过程中,教师勤于观察幼儿的进餐实况,有利于掌握幼儿营养摄入第一手信息。例如,哪个幼儿忘记打饭了,哪个幼儿没有打汤,哪个幼儿今天没有添饭……教师都要第一时间捕捉到这些情况,并酌情介入指导。

(二)勤动手

自主餐点要让幼儿成为自己的主人。但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必要的时候要“搭把手”。勤动手,不是不论时机、不分情况地包办,而是见机行事,是该出手时的不犹豫,是不该出手时的全身而退。

(三)勤动嘴

在自主餐点过程中,教师要把说教变为对幼儿的赏识。勤动嘴,不是唠叨,而是在观察中发现幼儿的进步,以适宜的方式表扬、鼓励幼儿,营造温暖向上的班级氛围。

三、餐后“三归放”

按品种分类:

筷子、勺子、饭碗、汤碗、餐巾等日常餐具,根据不同的种类分类归放。

按大小分类:

各种餐具大小不一。教师要引导幼儿根据餐具的实际大小,将餐具摆放到相对应的区域。

按形状分类:

不同的餐具有不同的形状,相同形状的物品有序地摆放在一起。

猜你喜欢
餐点水壶饮品
借水壶
走近小班幼儿自主餐点活动
我们的“魔法餐厅”
懦弱的代价
变成洒水壶的男孩
天热了饮品畅欢
带水壶的拉氏瓜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