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聪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提出:“教师的辛苦而细琐的工作,这些工作充满着令人焦虑的有时是痛苦的探索、思虑和挫折。”[1]5当下,部分教师似乎陷入了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之中,缺乏创造力,逐渐失去追求卓越的动力。中小学班主任必须响应时代的要求,自觉推动自身的专业成长,努力走向卓越。就当前我国中小学班集体建设而言,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劳动教育力也应成为卓越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新要素。
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指出:班级是一种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组织形式,而班主任正是班级组织、班级教育中负责班级组织、管理和教育的主任教师,其教育使命或教育职责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学校培养目标。因此,班主任需不断学习,提高生命自觉,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应做自觉学习者,持续发展。[2]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本质,思考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具体内涵。虽然中小学班主任应该能够组织开展劳动教育,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班主任都具备劳动教育力。这种劳动教育力主要是指班主任在组织开展班级劳动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信念以及设计、实施、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班主任所应具有的劳动教育力突出地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向度性。班主任所应具有的劳动教育力鲜明地指向了劳动教育这一特殊过程。虽然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学科教学等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但在劳动教育方面,却显得能力不足。因此,劳动教育力需要具备针对性和指向性,充分聚焦劳动,指向劳动教育,即这是一种向度鲜明的教育力。
二是系统性。劳动教育力不是一种单一的力量,而是始终处于两种教育系统之中。对于外部而言,劳动教育力与德智体美等其他各育所应具有的教育力共同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合力;对于内部而言,劳动教育力又包含劳动教育的组织力、领导力、制度力、评价力等多个子项。可以说,劳动教育力所呈现的基本样态正是中小学班主任所应关注的重点,在其结构上具有鲜明的系统性。
三是协同性。劳动教育不应完全由班主任一人来承担,而应在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周边社区等多主体的协同互动中逐渐实现,并通过班主任具体表现出来。因此,从其生成机理来看,班主任的劳动教育力正是在多方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的过程中而逐步形成的。
四是生态性。中小学班级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教育单元,也是教育生态的重要构成要素。这种教育生态需要由多重要素、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完成。班主任所应具有的劳动教育力是构建教育生态的必备要素,也是进一步夯实班级教育生态的支撑点。因此,构建良性的教育生态,需要班主任逐渐形成劳动教育力,而其逐渐形成的劳动教育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彰显出独特的生态性。
当下,很多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总是受到各种困扰,仔细分析这些困扰形成的主要原因,已经成为他们突破专业成长瓶颈的重要途径。实际上,仍然有很多班主任对劳动教育力有着不同程度的误解,这阻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制度,如何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如何理解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班集体建设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基础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应成为中小学班主任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组织的重要构成要素,班级应承担起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而作为班级主要管理者的班主任更应做好推动工作。然而,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班主任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在班集体建设中的重要功能,以及自身在劳动教育方面所应具有的能力和素养,对于即将开展的大规模劳动教育课程、班级劳动活动等缺乏一定的信心和勇气。这就使他们缺乏对劳动教育力的科学认知,甚至并不具备必要的劳动教育力。同时,还有班主任认为“劳动是学生个人的事”,无须他们来教育,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推卸了自身在劳动教育方面所负有的重要责任。这种远离班级和学生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弱化了班主任自身对劳动教育的引导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劳各育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持续推动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然而,越是高度重视,越需要奋力写好基础教育深度变革之笔,越需要在实践层面下真功夫、深功夫。遗憾的是,很多中小学班主任对于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理解并不充分。对班主任而言,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假象:劳动教育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学校和国家已经发挥了很多的“力”,自己只需要服从学校的安排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单独做什么。这种假象使很多中小学班主任在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上容易陷入被动,最终导致教育实践创新力度与深度的缺乏。实际上,这是对劳动教育力的一种误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班主任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开展班级劳动教育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职责。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越是得到高度重视,越是需要班主任对此进行理性的思考:班级应如何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作为班主任的“我”应如何根据班级特点做好劳动教育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班主任主动思考、积极作为,进而修正“劳动教育已经用力过度”的错误判断。
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劳动教育有自己独特的理念、过程和方法,无法与其他各育相融合,因此需要单独用“力”。这种观点看到了劳动教育力所凸显的特殊性,且认识到了在新时代实施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然而这种观点将劳动教育孤立起来,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同德智体美等其他各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劳动教育力也具有同其他各育的教育力相通之处。在实践中,一些中小学班主任总是单独将劳动教育列出来,似乎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就不能开展德育、智育了,体育和美育也无法同时开展。例如,很多班主任将班级卫生打扫看作一项日常工作,而忽视了这一工作本身具有劳动教育的属性,从而导致对班级劳动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实际上,班主任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总是伴随着对中小学生劳动情感的培养,对劳动技能的练习,对劳动知识的学习。因此,中小学班主任在形成劳动教育力的过程中,切不可割裂劳动教育力与其他各育的教育力之间的内在关联,理应多育并举,全面施教,最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虽然很多中小学班主任并不具备劳动教育力,甚至对此都没有想法,但从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过程来看,要想更好地走向卓越,必须具有实施和评价劳动教育的能力。可以说,主动提升劳动教育力有着强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卓越班主任作为班主任群体的领跑者,理应在劳动教育力方面下好先手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领导学校工作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唤起教师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兴趣。”[1]10“校长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教会教师从学生是否积极地进行脑力劳动这个角度来观察和分析自己所上的课。”[3]校长是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和班主任实现卓越化成长的重要引领者,在中小学班主任形成自身劳动教育力的过程中,他应帮助班主任合理确认自己的角色和身份,积极引导班主任形成并提升劳动教育力。
其一,校长应引导班主任形成正确的班级劳动教育价值观。劳动教育价值观是对劳动是否有价值、有何价值、价值多大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体认识。作为一校之长,校长有责任、有能力引导班主任重新审视劳动的科学内涵,理性透视劳动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班级劳动教育价值观。
其二,校长应推动班主任在班级劳动教育中科学定位、精准施策。面对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各类政策、制度,校长应对其进行校本化、在地化研究,推动班主任在班级生活中对劳动教育予以科学定位,对研学过程中的劳动、日常劳动部署、劳动主题活动开展等予以认真落实,在精准施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劳动教育力。
虽然班主任常常忙于各种班级事务,然而任何一种行为背后总是存在一定的价值观,支撑着班主任不断地朝向既定目标努力。这种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演绎为“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隐藏在教师头脑中而不可见的,是需要在教师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被提炼并反复被验证的一种观念状态。”[4]班主任在自身卓越化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信念。
一方面,积极探索契合班集体建设实际的劳动教育方案。因学生年龄、年级、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班集体建设总是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性特征。因此,在班级开展劳动教育总是需要班主任充分考量各种不同影响因素,从而形成有针对性、指向性的劳动教育过程。
另一方面,形成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开展这一过程性评价的主体正是班主任。因此,班主任在卓越化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过程性评价,让劳动教育不断融入班集体建设之中,在过程中观察并评价学生的劳动理念、技能、方法等,从而进一步夯实自身的劳动教育力。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科学审视班主任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作为,积极发挥班主任设计、评价劳动教育活动的能动性,成为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的重点,也成为卓越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为此,社会舆论应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班主任形成劳动教育力。例如,在宣传报道教师典型时,不仅要关注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的具体开展情况,还要关注班主任自身所肩负的劳动教育责任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深度透视班主任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典型经验与有力举措,从而进一步凸显劳动教育力在卓越班主任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我们有理由相信,卓越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过程必定是劳动教育力不断生成的过程,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的贯彻和落实也必然需要班主任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教育力,在凝练自身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实现卓越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