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好比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学生就像是一个个自由的电子,在磁场的作用下,这些电子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从而产生强大的电流,使班集体呈现出团结、和谐、积极的精神风貌。班主任必须帮助班级系统中的每一个群体精准定位,转换成有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内驱力的角色,以角色促觉悟、以觉悟促自觉、以自觉促发展,为班级管理赋能,为自主成长助力。
一个班,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相对于班级里的一个个“小孩子”来说,班主任就是班级的“大家长”。“大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调整自己在大家庭中的角色。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是敢于放下架子,甘愿蹲下身子,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孩子”,真正与学生视线平等,与学生一起活动。“小孩子”喜欢跟着“大孩子”一起玩、一起闹,“大孩子”陪着“小孩子”一起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孩子”做“小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描述的:“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你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你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你以为他不能做的事。”
把自己当成了“大孩子”,会找到最好的教育方法;把自己当成“大孩子”,重获儿时的天真与好奇,会惊喜于学生的真善美,会发现我们的教育有太多值得重新审视的地方;把自己当成“大孩子”,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学生进行沟通,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顽皮和淘气,用孩子的方式去解决学生之间的问题;把自己当成“大孩子”,就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就会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
要想这个大家庭里的“小孩子”成长起来,就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不是接收书本知识的“容器”,也不是实现他人目的的“工具”,他们是活泼泼的生命个体,是独立的、完整的人,具有主体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作为引路人的“大孩子”,需要做的是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特殊性,在班级中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培养他们自主管理的意识,让他们自己当家作主,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班级自我管理。
班主任通过按需设立“班级岗位”,实行“竞聘上岗”“定期换岗”,建立“岗位实践评比”机制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对班级事务做出规划和决策。这些丰富多彩的岗位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实现学生对班级的自主管理,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我们的“小孩子”在各种岗位实践活动中体验了不同的岗位角色,进行了策划、组织、参与、总结、反思等。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中收获了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此过程中,促进了他们道德素养的逐渐养成,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的逐步提升。同时,学生还获得了大人般的“自由”,获得了身心的满足,从而激发了他们在班级中的归属感。
《礼记·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班级不但是学生的“家”,也是班主任的“家”,是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场所。在这个大家庭中,班主任和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得到提高。
班主任不仅是这个大家庭的“大家长”,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作为“一家之长”,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作为伙伴,班主任又是跟学生一起成长的“大孩子”,因为只有变成孩子,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与爱好,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知晓学生的快乐与烦恼。当班主任学会了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声音,学会了用尊重的方式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时,他自身的专业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作为班级建设的主体,学生应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不断总结、反思、再实践,通过自主管理班级、自主经营班级,感受到成长的喜悦,获得了主动健康成长的内驱力。
师生共同制订班级公约,共同设立岗位,并组织与此相应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就会喜欢参与且主动体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而且个体和班级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班级生活中,班主任和学生成为了互助成长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建立是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由师生共同努力创造的,并不断趋于更高发展境界的教育生活。身处其中的师生,能够无条件地接纳彼此并平等交往,每个人都拥有公平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