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校 许怀丰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中德育的重要内容,是筑牢中华民族根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人文品格修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文中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 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017 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
2021 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实现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要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审美意趣等,为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有益启迪。苏州六中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园林文化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走出了一条扎根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认识、富于实践体验的系列化、特色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路。
苏州园林以“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神韵雅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亭台楼阁、楹联匾额、书画碑石、家具摆件等真切反映了古人的人生哲理、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它是历史文化的聚光镜、反射镜、放大镜和显微镜,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苏州园林是巧妙融合自然美、人文美、建筑美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更是教人求真、向善、尚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宝库。
苏州园林与其说是园主人的居住家园,不如说更是他的精神家园。苏州园林是古代文人表达思想、完善人格的精神场所,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一屋一檐都深刻表达着古人的自然观、宇宙观、生态观、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包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和泰和、厚德载物、力行克己等深邃的哲学智慧。
苏州园林的审美意象普遍呈现出超脱现实功利的心理特征,园主人寓情于景、借景明理,驻足流连之际不禁让人淡化物欲追求、纯化道德情操、净化心智灵魂。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匾额、书画雕刻都折射出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尚德追求。苏州园林中常常出现“二十四孝”为题材的雕刻作品,又如拙政园门宕挂有匾额“基德有常”,无不教人明德敬德。园林中还有很多题材生动反映了家训家乘、家规家礼,劝人勉学立志、修齐治平,可以说园林的每一角落都透露着德性的光辉。
苏州园林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四时有景、四时有题。“园林并非仅仅是负载着狭义使用功能的物质空间,而是人化、情境化了的‘物境’组成的艺术空间,因而是美的载体。”漫步园林、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赏心悦目,有虚实之美、造型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文化之美,园林通过艺术美将自然美和人性美水乳交融,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至高境界,同时也是园主人追求闲情雅趣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
园林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因其具有包罗万象、德美融合的独特优势,成为高中德育课程实施的优质载体。苏州六中充分挖掘园林文化的德育意蕴,发挥学校地理文化优势,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园林文化德育实践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浸润、体验、实践中品悟哲思、启迪心性、摄生智慧、开拓视野、涵养审美、引导创新。让学生在传承历史与面向未来中,不断培养历史使命感、伦理道德感和时代责任感。
依托园林文化这一苏州地方独具的传统文化主题作为系列德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和媒介,是开展高中德育的新路径、新形式、新方法,既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论述,又有利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要求的落实。学校确立了“明理、达志、尚美”的园林文化德育目标,以学科渗透、体验探究、个性学习的方式进行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的整体德育课程设计,拓宽园林、博物馆等社会场域资源,建立园林文化专家学者讲学智库,形成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对话、教师专家共育的人文德育新范式。
当课堂遇到园林时,这本身就是一场美好的邂逅,让高中德美人文课堂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将课堂从教室搬到了园林,与拙政园、狮子林、耦园共同打造“园境课堂”:在场域浸润和实践体验中走进“实境”,在艺文陶冶和审美感悟中追寻“艺境”,在趣味交融和情感丰盈中感悟“情境”,在义旨深悟和哲理升华中达到“愿境”。“园境课堂”使学生浸润在苏州园林的古典美学意境和历史文化意象中,得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照、情感与道德的滋养、人格与理想的共鸣。
苏州六中立足校内古建,依托校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课程基地,充分挖掘园林文化中人文历史、自然科学、艺术美学等元素,形成了跨学科、重实践的“园林文化德育课程群”,并将课程按主题分为艺术类、人文类和实践类。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菜单式选课,同时每年也会根据学生喜好和时代发展开发新的课程。多样融合的课程设置与开放多元的学习方式是园林课程与传统课程最大的差别。每周一次的课程,教师会带领学生走进园林,或研习花窗,或品读楹联,这种“行走的课程”无疑让学生成为主体,在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中不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品质。
园林文化背景下的人文讲堂、人文志愿、人文班会,成为学生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会定期邀请苏州园林文化的专家名人就园林文化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拓宽了文化视野、加深了文化认知。其次组织学生开展园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拙政园、狮子林、园林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场所的讲解、引导、维护工作,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开展园林文化系列班会,针对不同年级设置不同主题和要求,高一为“人文体验”、高二为“人文实践”、高三为“人文塑造”,这种层层递进的系列化主题班会正是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园林文化德育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基础性、科学性、专题性、系统性、融合性、辐射性的原则,在拓宽优质传统文化资源供给侧的同时,用创新的理念和新颖的形式深挖园林文化的德育意蕴,提高家校社对园林文化的关注度、认同度、支持度,从而真正让园林文化成为走进学生德育的新渠道,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1.物型场域的拓展。园林课程最大的价值与魅力在于人与自然的对话和人与历史的交流,因此不断拓展高品位的园林文化场域资源成为德育活动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积极与拙政园、狮子林、耦园、苏州博物馆等建立园林文化德育共同体,同时在校内依托许乃钊故居,开发原美术馆、德善书院、苏州图书馆青少年艺术图书分管等场馆,为园林文化德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充分了的场域保障。
2.网络资源的推广。学校将园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程体验等信息按课程形成资源包,同时建设线上课程评价系统,最终汇集为园林文化资源库。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互动、探究展现,充分发挥网络便捷、交互的媒介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3.师资队伍的打造。传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一支专业功底深厚、学识渊博的教师团队,园林文化德育课程采用校外专家团队和校内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师资组合形式。苏州文化名人及园林专家的加入加深了课程的文化内涵,带动全体教师将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最终提升学生的品格修养。
总之,苏州六中从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开展园林文化系列德育活动,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坚持实践标准,聚焦立德树人,做到整体设计和分步实施相统一、内容优化与创新创造相统一、知识传授与实践探究相统一,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