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宁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智能+”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作为供给侧的高职院校承担了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升级职业指导教育的内容与手段,通过“三全育人”“美育”等新理念,切实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与素养,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竞争力,输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好服务。
职业指导是指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1]。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包括:思想教育;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职业咨询和服务;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及就创业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内容。
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院校对职业指导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实行职业指导教育过程中,由于对国家政策文件的理解缺乏深度,导致院校与社会合作浮于表面,教学指导仍然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方式缺乏系统性与实践性。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内容较为丰富,但是不少师生对内涵理解比较片面,进而在职业指导教育学习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盲区,不能获得最优化效果,不能完美发挥学生、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互相推进的作用,不利于三者的深度发展。
在职业指导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三全育人等理念无形中被口号化。教育者往往占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知不觉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无法切实从学生角度出发,挖掘学生潜能,全方位引导学生自主打开职业指导效果的新局面。
首先,职业课程内容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与学院发展所需。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制定了“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并发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职院校顺应时代发展与政策要求,逐步开设了相关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者必修课,但是文件内容并非只针对高职院校,且颁布时间至今已有13年之久,许多内容要求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与学院发展所需。
其次,职业指导课程比例远不如专业课程。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工学结合,要求实践性课程比例不低于50%[2]。实际上职业指导课程比例不仅远不如专业课程,而且实践课程比例更是达不到此教学目标。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仅仅为了开课而开课,为了上课而上课,无法将职业指导的内容及精神融入其他专业课程、其他活动中,对于通过多渠道进行生动培养教育也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职业指导涉及思政教育、就业及心理教育、专业课程教育等领域,课程之间互相独立也互相影响,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
在就业职业指导等课程中,任课教师大多来自思政部门、其他行政部门或由辅导员担任。这些教师不仅缺乏专业学科知识,而且对于指导内容中求职招聘、创新创业、合同法律理论、心理素质等缺乏实战经验及专业背景,所授内容只能浮于表面,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往往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另外一些教师是在课程任务很重或专业教学工作量不足的情况下,被动承担课程的教授,临危受命,无奈接受。有些教师则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接受。师资的不稳定性降低了课程建设的专业性或积极性,出现教学所用资料更新滞后、照本宣科的情况。另外,在其他课程中,如何将职业指导中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或者活动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学习节奏加快,对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冲击,尤其当学生面对择业时,心理波动较大,容易产生不知所措、迷茫无助的焦虑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误区及障碍[3],致使学生抗压能力不够,甚至出现心理疾病而发生极端行为。心理健康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积极调试,更需要在日常中得到引导与关注,为学生创造内容实用且气氛轻松的课堂环境,愿意互相沟通的平台。
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偷抢拐骗,卷入传销组织,求职踩坑、入职陷坑、辞职被坑等新闻不绝于耳。这也说明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职业道德及职业意识欠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完善。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不少学校在大二下学期才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时缺乏其他渠道的渗透,学生无法通过实践全面审视自己,无法结合自身性格、兴趣、特长、专业来扬长避短。第二,没有足够时间得到内化。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对确立职业目标、职业定位,制定实施路径时毫无方向,从而严重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学生面临困惑时无处可询。当学生面临困惑时,常常不清楚向谁咨询、求助。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办公室、学生处、德育办公室等机构事务性工作繁重,且工作人员受教师专业背景及社会经历的局限,致使此类学生无法得到强有力的关注,更无法得到专业人员的答疑解惑。第四,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用性不强。学生获取信息不主动、不便利,毕业后平台更是形同虚设。
我国十分重视职业指导教育的发展,2017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同时教育部每年都发布“关于做好xx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通知”,高职院校必须以国家政策为标杆,科学规范职业指导教育工作。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有些文件也会逐渐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例如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2007年明确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等,亟待从国家层面进行更新,同时希望针对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给予分层要求和指导。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要善于总结,根据政策大方向,结合社会需求及院校本身的软硬件配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加精细化完善标准及要求,努力形成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创新性职业指导思路,增强指导方式与内容的可行性,提高职业指导工作成效。
3.2.1 成立以院(系)“一把手”为首的工作小组
在就创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领导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且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判形式,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4],全盘高效协调,部署工作。成立“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结合联动小组,携手职能部门共同确保学生各方面态势的稳定发展。
3.2.2 加强职业指导“双师”队伍建设
开展每年连续1个月的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项目活动。与企业人事、技术管理人员及专家等进行双向交流互动,动态了解企业招聘面试的关注点,企业对专业的知识需求,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要求,对所需人才特点的要求,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引入企业专家进入校园课堂,指导学生实战训练。
3.2.3 规范师资队伍管理
3.2.3.1 聘选管理突出队伍专业性
职业指导课程涵盖面较广,不同课程需要具备相应专业背景优势的教师。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从教者需要具备,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专业性比较强的资格证,如: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BCC全球生涯教练等。
3.2.3.2 日常管理突出队伍结构性
平衡教师年龄,明确各项工作的分工与职责,配备并控制“行政—专业”“学校—社会”相融合的专兼职教师比例,从实际出发利用好各行业企业资源,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3.2.3.3 教学管理突出队伍先进性
作为施教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补充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要积极参加各项培训及科研活动,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为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3.2.3.4 评估管理突出激励机制
对于表现优秀的教育者必须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激发最大的工作热忱。这也从侧面开启了良性竞争机制,建立了公平科学的考评机制。
3.2.4 成立学生职业指导讲师团
通过课堂或招募等方式,选出对就业、职业比较有想法,或有一定兼职、创业经历的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宣传指导,从小范围逐渐推广。这样不仅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积极关注并参与到职业指导活动中来。
3.3.1 做实做细职业指导工作
3.3.1.1 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课程教学
目前高职学生以“00后”为主力军,他们思想观念多元化,自我意识观念强,思维活跃,习得能力强,但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思政元素融入职业发展及专业课程,将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5]。
3.3.1.2 有条不紊进行阶段化指导
职业指导教育也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尤其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更是需要遵循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与职业发展需求,进行有目标性地分阶段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建立职业发展理念,培养职业探索与决策能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切实提升学生就业及创业水平。
第1阶段:大一进校即开始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点为彻底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运用心理测量及“霍兰德”或“北森”等职业测评双系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思维方式等优势与劣势,结合自身实际完善自我评估,明确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促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学生“先择业、后就业”的思想意识,适可而止对待一线城市与“铁饭碗”的追求,鼓励学生参与到“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中去。与此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潮引领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就业的另一渠道。
第2阶段:大二大三重点指导完成职业探索及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职匹配”。通过社会实践、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多种方式,主动了解专业领域背景及发展趋势,心仪职业的发展路径,积累借鉴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激发就创业热情,在提升职业能力及素养的同时,为科学进行职业定位,拓宽职业行动思路提供必要有力的参考。
第3阶段:注重加强学生职业适应指导服务。毕业生踏上实习或就业岗位后,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社会环境适应状况,协助学生顺利度过“入职冲击”期。当学生发现与现实有较大偏差时,需要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获取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稳定提升高质量就创业。
第4阶段:毕业后做好持续跟踪及服务工作。关注麦可思等机构发布的大数据分析,有效指导后续工作。对有需求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岗位推送、公益培训课、职业技能线上培训等方式,做好帮扶工作。
3.3.2 突出学生个体地位,进行个性化指导
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个体发展,针对不同年级及专业、不同需求及能力的学生给予“一人一案”的针对性指导。在注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设立心理咨询工作室、职业咨询工作室,邀请有专业知识背景、企业经验的教师或者专家入驻,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问题,并做好台账记录。
3.3.3 通过多元化实践,提高指导覆盖面和实效性
3.3.3.1 深化工学结合
实质性开展企业参观、职业体验、顶岗实习活动,将理论与实践课互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切实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开设企业冠名班,充分发挥地域性企业合作优势,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加速打开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3.3.3.2 丰富课堂方式
引入团体辅导、实践教学、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协作等职业认知能力及职业竞争力。
3.3.3.3 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及职业竞赛
开展优秀毕业生讲座,邀请校外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心理学、律师专业等背景的嘉宾进行行业讲座、宣讲会,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专业知识及法律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积极发挥主人翁意识,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职业素养。
3.3.4 通过特色化理念,提高各方核心竞争力
在教学上,努力打造职业指导“金课”。加速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工作水平,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成立职业指导社团组织。创新开展各类职业活动,搭建学生与学校、社会之间的沟通平台。在评估上,贯彻1+X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培养适应社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在服务上,加快网络化信息建设。开启网络招聘会、云上宣讲会、教育部24365系列讲座等,为职业指导提供便捷及连续的服务。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换言之,美育可以助力推进职业素养的培育,高尚职业情操的养成。
首先,完善环境美育。提升校园人文环境,将学院精神、学院特色融入校园环境中,营造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氛围。将各系专业特色、优秀毕业生发展状况、企业合作成果、技能实操场地、专业成果等内容通过展板、电子发布屏幕、工作室、陈列室等形式应有尽有地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推进学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审美能力、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目标意识。
其次,完善课堂美育。开设职业形象课程,可以将形体、美妆引入课堂,展现符合社会职业的美。利用班会课,进行主题教育,加强互动交流。通过党团优秀人物访谈、企业家访谈等视频节目,邀请优秀创就业毕业生、劳动模范、企业英才等进行经验分享,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形成自己正确的三观,陶冶职业情操。
再次,开创实践美育。将企业机构及学生社团作为开展美育的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借助下企业、志愿者活动、专业辩论赛、职业风采节、各类沙龙等方式拓宽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职业能力,丰富学生职业探索渠道。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输送人才的高职院校创新职业指导教育显得刻不容缓。高职院校应全面联合社会与企业等各方力量,加强各方对职业指导教育的支持与紧密配合,并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育体系,切实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与层次,努力实现社会、学校、学生三者共赢的局面。